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研究
“十三五”炼油新常态
2015年07月10日 14:47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金云 朱和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升级做强做大,将是“十三五”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的主旨。

● 环保压力的加大、油品质量升级进程的加快,加大了炼油企业装置改造、工艺改进的步伐。(摄影/徐 捷)

  生存发展双重考验

  我国炼油工业在转型期的阵痛显现的同时,又遭低油价冲击。

  ○ 文/金 云 朱 和

  我国炼油业近年来发展总体平稳,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目前,中国炼油工业在转型期的阵痛显现的同时,又遭低油价冲击,同时环保压力日益增加,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由此看出,我国炼油工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压力加大。

  化解产能过剩全面展开

  我国炼油工业近年来发展总体平稳,表现在能力、产量持续增长,装置大型化、规模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继续发展,炼厂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加工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2014年底,我国炼油能力总量首次突破7亿吨/年大关,达7.02亿吨/年,较2013年新增炼油能力3950万吨/年,增长6.0%,四川石化、广西石化、石家庄石化及扬子石化等炼厂有新增炼能。

  其中,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合计炼油能力4.63亿吨/年,占总能力的66%;中海油、中国化工、中化和其他炼油企业及煤制油企业合计为2.39亿吨/年,占总能力的34%,行业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我国炼能仍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华东、华南地区.这四大地区分别占全国的33%、17%、16%和14%,合计占80%。山东是我国炼能最大的省份,其次为辽宁和广东。

  值得指出的是,在以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油品需求激增刺激下,为时数年的本轮炼油新建和改扩建热潮在2014年已近尾声。

  在新常态下产能过剩已凸显的问题引起各方的重视,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已着手展开。一些炼油企业已主动采取措施,取消了一些改、扩建项目,适当推迟了一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时间。如中石油推迟了昆明石化、华北石化、揭阳石化等炼油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的建成投产时间,大连西中岛等炼油项目建成投产时间更延迟至“十四五”期间等;中石化取消北京燕山石化的800万吨扩能计划,推迟了镇海炼化二期等炼油项目的建成投产时间,山东省已做出了淘汰落后产能1200万吨的初步安排等。

  阵痛同时遭低油价冲击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大跌,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新价格形成机制连动而“十一连跌”,使国内炼厂普遍出现了“高(价原油)进低(价成品油)出(厂)”的情况,给国内炼厂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新的严峻考验。

  2014年,我国炼油业主营收入利润率猛降至0.35%,明显低于全国规模工业和化学工业平均主营收入利润率。同时,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加上节能汽车的推广、替代能源用量进一步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炼厂开工率持续下降,转型过渡期的阵痛已显现。

● 原定于2018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的国Ⅴ汽柴油标准,目前已决定提前一年实施。(供图/CFP)

  面临此严峻形势,国内炼油企业采取降低成本、加强管理、挖潜增效等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力争把损失降至最小。2014年全国原油加工量首破5亿吨大关,达5.03亿吨,比上年增长5.3%;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仅75%,2012年起已连续三年下滑。全国成品油产量3.17亿吨,比上年增长7.1%,其中汽油产量11030万吨,比上年增长12.3%,柴油产量为17635万吨,比上年增长2.4%,煤油产量为3001万吨,比上年增长19.4%,出现了汽煤油较快增长、柴油产销不振的分化现象。我国国内成品油供过于求,汽煤柴油净出口量连续三年增加,从2012年的近500万吨急增至2014年的近1500万吨。

  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

  近年来,雾霾天气和环境污染的情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雾霾天气在我国不少大中城市出现越来越频繁。在绿色低碳发展、环保法规要求趋严的推动下,我国加快了油品质量标准升级步伐,2014年初起国内全面执行国Ⅳ汽油标准,硫含量降至50ppm,并于2014年底开始执行国Ⅳ柴油标准,硫含量同样降至50ppm,烯烃含量指标也更为苛刻,同时对蒸汽压提出下限要求。

  新世纪以来,我国油品从汽油无铅化到目前的国Ⅳ标准,用10余年时间走过了欧美国家20~30年走过的道路,油品质量已达中上等水平,虽不及欧洲及韩日,但已高于拉美、中东、中亚及非洲等众多国家和地区。按国家的要求,2017年将达到国Ⅴ标准,硫含量降至10ppm,与现行欧洲标准一致。届时,油品质量对雾霾天气的整体影响将明显下降。但进一步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绿色循环发展仍是炼油业必须面对的繁重任务。

  另外,车用替代区域化特征明显。2014年车用替代燃料量已替代常规汽柴油量约2000万吨,占全国汽柴油消费量的7.4%。作为替代主力的车用天然气保持较快增长,替代成品油1300万吨。中国已成为亚太地区第四大、世界第六大天然气汽车市场。煤制油、燃料乙醇、燃料甲醇、生物柴油和电动车均呈小幅或稳步增长。

  甲醇汽油M15国标已运筹7年,但仍未出台,全年甲醇替代150万吨汽油。燃料乙醇产量基本稳定,仍限6省封闭使用和4省27市半封闭销售。我国生物柴油受限于原料收集汇聚、技术经济、质量、应用等,产量仅为50万吨/年左右,全国约有100家生产厂家,但产能远未能充分释放。

  总体上看,国内电动汽车的发展在政府政策的激励支持下正在逐步兴起。我国煤制油的发展既面临市场、政策及价格等方面的机遇,也面临着来自环保、能耗、油价波动等方面的压力。总体看,我国车用替代燃料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但从作用和替代量看目前仍处于补充和较次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周志霞

  znzhouzhixia@163.com

  炼油工业由大做强的关键

  大力化解产能过剩、加快推进油品质量升级、创新驱动,是未来我国炼油工业由大做强的关键。

  ○ 文/金 云 朱 和

  未来中国炼油工业既面临中国新型城镇化及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机遇,又面临着低油价、产能过剩问题及替代能源较快发展对油品市场的冲击,同时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以及亚太炼油能力总体过剩,外销市场形势不容乐观、阻力加大的困难。中国炼油工业将顺应新常态的要求,调整结构,做好从过去的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继续大力化解产能过剩,将中国炼油工业由大做强。预计2015年底我国炼油能力达到7.3亿吨/年,比上年增长3.3%。笔者认为,“十三五”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需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大力化解产能过剩

  “十三五”期间,我国炼油能力增速较“十二五”期间将有所放慢但仍会保持一定增势。根据目前各炼油企业在建、拟建及规划的炼油项目及实际建设进度情况测算,预计2020 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超8亿吨/年,预计有超1亿吨/年的炼油能力拟推迟至“十四五”期间投产。未来成品油消费量增速将放缓,虽然“十三五”期间炼能增速放缓但炼能的绝对增量仍较大,炼油能力过剩的问题依然存在且会更趋严重。

  “十三五”期间,我国仍将本着选好项目、做精做好增量的原则,适当有控制地新建扩建一些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炼油项目。中石化、中石油仍是我国炼油业扩能的主要力量。随着地炼和民企调整后的新发展,市场主体多元化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国内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石油将重点建设华北石化等炼厂项目,与中俄、中缅、中哈及海上四大战略通道建设进度相协调,适度有效地建设一些炼油项目,如中俄天津东方大炼油、昆明大炼油项目等。中石化将继续推进中科大炼油、曹妃甸等重点项目,做大做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炼化企业集群。中海油等大型国企也有计划扩能,加上部分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获得原油进口权并走向规模化,神华等煤炭央企有新的煤制油项目投产,共计有15个左右的新建及改、扩建炼厂项目拟继续推进。

  应清醒地认识到,根据我国国情,除非更多地增加成品油的出口外销,否则8亿多吨的炼油能力将可能是我国炼油工业规模的上限,未来能力增长的空间将少于过去的快速增长期。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调整优化压缩炼能存量,果断、坚决而又妥善地淘汰落后产能,真正有效地化解产能过剩。同时,要控制投资投产节奏,既要避免投产过分集中,也要避免出现局部地区扎堆建设,使布局出现新的不合理的情况。还要做精做好控制增量,支持一批先进的现代化炼化一体化大项目的建设,使其成为中国炼油工业的坚强支柱,不能因噎废食。

  低碳绿色发展全面行动

  “十三五”期间,油品质量升级仍将是我国炼油工业转型升级要做的一件大事。国Ⅴ汽柴油标准原定于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最近国家决定要提前一年实施,且东部地区还要先行些。该标准总体上与现行欧洲标准水平相当,主营炼厂将在国家规定的升级时间前使所属炼厂全部提供高质量油品。据新的消息,国家正在进一步研究判定国VI标准汽柴油,拟在2019年实施。以上系列举措给炼油企业带来了装置改造、工艺改进、投入增加的巨大压力。

  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是炼油业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史上最严环保法”已于2015年初开始实施,企业减排任务加重。 “十三五”期间,中国炼油业将不断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和能量系统优化技术的研发利用,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应用,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产能,同时采用清洁化生产工艺,推进清洁生产、绿色生产,从生产过程、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车用汽柴油标准从国Ⅳ标准升至国Ⅴ标准,也将至少实现10%的氮氧化物减排,对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还需强调的是,今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废气废水防治的力度,先后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国家明显加大了环保方面问题的处罚力度。这对我国炼油企业提出了更新更严更具体的要求,需认真执行和积极主动应对,把炼厂未来的发展真正转到低碳绿色发展的轨道上去。

  替代能源发展大趋所势

  尽管近期的低油价可能会带来一定影响,但未来我国替代燃料仍将持续较快发展。预计到2020年,我国替代燃料(燃气汽车、电动车、生物燃料等)将占常规燃料的10%。近年来,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兴未艾,相信随着技术的突破和相关基础充电设施建设的发展,国内“电替代”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天然气汽车业将有新的较快发展,天然气汽车保有量和加气站数量将较快增加。目前,我国多个以非粮为原料的乙醇项目正在稳步推进,生物柴油工艺不断取得新突破。甲醇汽油也将在克服一些技术经济问题后推广使用。随着神华宁煤等煤制油项目投产,未来我国煤制油总产能或达千万吨左右。

  替代能源的革命性技术突破在给炼油业带来重要补充的同时,将带来较大的挑战和创新发展路子的新选择。

  预计到2020年,我国水电、核电、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将提升至15%,2030年可提高到20%。炼油工业应充分利用能源多元化、替代多元化的机遇,积极推进炼油、化工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产业链延伸,构建产业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走能源、资源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全面配合“一带一路”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油气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

  炼油业如何配合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化解国内炼油能力过剩,加快炼油业走出去步伐值得深入思考。“一带一路”涵盖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多个合作区,涉及18个国家69个油气合作项目。截至2013年底累计总投资687亿美元,占海外总投资的近45%。2013年中国从“一带一路”进口原油5800万吨,占原油进口总量的19%。“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的炼油业水平较低且需要进口成品油;中亚地区炼化工业基础薄弱、规模不大;俄罗斯炼油能力虽工业规模较大,但设备、技术较为陈旧,急需改造升级换代;中东地区为发展多元化经济,正在进一步发展炼油能力,需要得到国际先进技术的帮助支持和稳定的市场;东南亚、南亚国家中炼油业发展参差不齐,部分国家已具相当的规模实力,但也有一些国家仍很落后,尚处在起步萌芽或初始阶段。

  总的说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炼油行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的良好机遇,有利于化解国内产能过剩、提升炼油行业生产经营效率,在互利共赢基础上,促进“一带一路”原油加工带的建设,但也要注意防范可能的风险。

  柴汽比下降对结构调整形成挑战

  近年来,中国柴油消费增速明显放缓,柴汽比呈现快速下降的态势。2014年中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2.98亿吨,2000—2010年年均增长8.3%,2010—2014年年均增长4.9%,增速明显回落。

  未来五年,中国汽车特别是乘用车保有量的增长将继续推动汽油需求的刚性增长;在城镇化完成前,航煤需求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柴油需求很可能进入阶段性消费平台期。根据乘用车发展规律判断,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饱和值为300~400辆;2020年乘用车燃油经济性将达到5.0升/100千米的水平,燃气汽车、电动汽车、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将继续发展;2020年汽油需求将达到1.5亿吨,2015—2020年年均增长6%。中国人均乘机次数较发达国家差距较大,2020年之后将达到日本、韩国目前的水平。预计2020年煤油需求达到3650万吨,2015—2020年年均增长6.4%。中国与柴油消费密切相关的商用车保有量已处于较高水平,与美国接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加上运输结构调整,商用车保有量将达到饱和;尽管农业用油还会有小幅增长,但受到基础设施和投资拉动在经济中的比重减少的影响,大宗商品公路运输和主要工业部门柴油需求将饱和或萎缩;以天然气为主的车用、水上柴油替代量逐步加大;随着车用柴油的推出,一部分柴油消费进入轻质燃料油消费口径。综合判断,“十三五”期间中国柴油消费将进入阶段性平台期,2020年需求总量在1.7亿吨左右。

  总体上看,2020年中国成品油需求将达到3.56亿吨,2015—2020年年均增长3.1%。未来五年,中国消费柴汽比将下降到1.1:1~1.2:1,将对中国炼油装置结构调整带来挑战。

  坚持创新驱动

  原油品质结构和新常态下油品需求结构与品质要求未来均将有新的变化,给炼油业提出了继续调整优化装置工艺结构与组合、调整产品结构的更高要求。除新建大型炼油项目外,我国多数炼油企业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存在装置系列多、单系列规模小、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能耗较高、管理较为粗放等问题。这些因素制约了装置技术水平及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以上种种情况表明,我国炼油业仍需进一步深入进行结构调整。

● 近些年,电力、太阳能、风力等替代燃料已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预计到2020年,其将占常规燃料的10%。(供图/CFP)

  随着多个大型新建或改扩建炼厂的投产及部分中小炼厂的改、扩建建成,预计到“十三五”末期中石油、中石化的炼厂平均规模分别提高到851万吨/年和936万吨/年,全国炼厂的装置平均规模提高至450万吨/年左右。随着新型煤化工等的快速发展,传统炼化一体化模式正面临新的挑战,并将可能出现煤、气、油炼化综合一体化的新模式雏形。未来将借助千万吨级炼油厂和大型乙烯工程改扩建及新建项目,实施炼化产业链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本增效,实现炼油、化工的协同发展。

  尽管我国炼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部分炼厂已达到亚太的先进水平,与国外差距在缩小,但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未来中国炼油工业将坚持创新驱动,根据国情和实际需要,着重开发应用与提升国际竞争力、更多更好生产清洁油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原油加工适应性、提质增效升级相关的适用工艺生产技术,着重开发节能减排低碳绿色适用工艺生产技术,完成世界规模炼油装置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之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责任编辑:周志霞

  znzhouzhixia@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