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炼化
【炼化】科研围着生产转
2015年09月18日 14:30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陈躲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四十多年的时间,齐鲁石化研究院一直围绕着环保、生产做科研,取得了不菲成就。

  ○ 文/本刊记者 陈 躲

  4月16日,国家发布了被化工企业称为最严排放标准的《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该标准规定2017年1月1日起,国家将会执行硫黄装置尾气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小于400毫克/立方米,敏感地区小于100毫克/立方米的环保新标准。同时,规定新建装置2015年7月1日起,老装置2017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

●静下心,沉住气,科研是一条寂寞而艰苦的路。(摄影/王永军)

  中国石化80%的企业属于特殊敏感地区,硫黄装置需要执行二氧化硫浓度小于100毫克/立方米的排放标准。

  据了解,100毫克/立方米的排放标准是国际上最严格的排放标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国家层面定的标准均在500毫克/立方米以上,即便是一些特殊地区也是150毫克/立方米的排放标准。

  “这个标准的下发比预想的要提前和严格了许多。”齐鲁石化研究院石油加工所副所长刘爱华告诉记者。

  承包硫黄装置改造

  这段时间,齐鲁石化研究院石油所的科研人员非常忙。因为他们承包了中石化系统内80套硫黄装置的改造任务。这不,6月底刚从高桥石化和茂名石化回来。7月1日,他们又兵分三路,分别前往燕山石化、荆门石化和扬子石化,利用齐鲁石化研究院自主研发的“LS—DeGAS成套技术”,为这些企业的硫黄回收装置做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改造。

  4月28日,中国石化关于“降低硫黄回收装置二氧化硫排放新工艺”在齐鲁石化召开第二次现场会。炼油事业部组织召开的此次硫黄装置尾气专项治理会议,目的在于推进中国石化硫黄装置尾气治理标准化建设,通过使用新技术、流程调整、催化剂升级等将硫黄装置尾气二氧化硫排放巩固在100毫克/立方米以下。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炼油厂达到排放标准的第五套硫黄装置和已运行15年的第二硫黄装置。他们发现,两套装置排放浓度相差不大。

  6月8日至9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王玉普来到齐鲁石化调研,在听取了研究院院领导对其科研项目及成果应用的情况介绍后,充分肯定了研究院所做的工作。跟随此次调研的集团公司炼油事业部主任赵日峰对研究院开发的LS-DeGAS降低硫黄回收装置二氧化硫排放新工艺颇为青睐,多次给予高度评价。

  LS—DeGAS成套技术是研究院的“拳头”环保技术之一,也是目前为止国内唯一能达到排放标准的技术。

  6月8日,中石化炼油事业部节能环保处下发工单,提出“为避免出现环保技术‘五花八门’、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建议统一采用齐鲁研究院自主研发的‘LS-DeGAS成套技术’”。

  截至7月,齐鲁石化研究院已完成了30套硫黄装置工艺包的编制。

  “现在,我们每天都能接到好几个企业打的电话,让我们去做技术交流,日期都已经排到两个月之后了。”刘爱华笑着告诉记者。

  40年的寂寞坚守

  在国内没有技术储备的前提下,齐鲁石化研究院又是如何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完全这项任务的?

  三年熟、五年专家、十年领袖,那如果是四十年呢?刘爱华给出了很好的答案:“近四十年的技术储备,我们对硫黄装置里面的各种参数、影响因素、催化剂的性能,都非常了解。即使现在要求我们降到200毫克/立方米、100毫克/立方米,我们也非常清楚需要降哪几个因素。”

  齐鲁石化研究院1970年就开始从事硫黄回收和尾气处理催化剂的研究和生产,是中国石化唯一从事硫回收催化剂的研发单位。

  “硫黄回收刚开始做,是很不容易的。现在也是赶上国家对环保的高要求,不然还不知道要熬到什么时候?”齐鲁石化科技处处长杨宝柱向记者话起了当年。

  杨宝柱直到现在还记得硫黄回收催化剂刚研制成功,第一次在厂区装置试用时的情景。第一次试用的那天,半夜12点装置突然出现了问题,还下着大雨。在当时汽车还不普及的情况下, 装置的生产人员和研究人员都跑着往现场赶。

  “科研人员创新是一个非常苦的过程,不是一两年就能成功的。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是不可能做出来国内领先的技术。”刘爱华表示。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如今的齐鲁石化研究院在中国石化的研究院里,已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获得了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王玉普的充分肯定。

  “我们证明了在当下的效益里,企业研究院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值得企业养活的。比如原来我们炼油厂用高纯的氢气做硫黄装置的氢源,经研究发现加氢装置低纯的释放气就可以。更换之后,仅一套装置就是上千万元的效益。”齐鲁石化研究院院长达建文告诉记者。

  研发紧跟需求与生产

  “我们自主开发的新产品产量已经突破装置生产能力的50%,今年产量有望达到10万吨。”齐鲁石化塑料厂高密度聚乙烯车间主任王者民向记者介绍。

  王者民所说的新产品是齐鲁石化自主研发的耐热聚乙烯管材料新产品。

  耐热聚乙烯管材料本身具有环保、安装方便、可回收再利用等优势,使它迅速成为地板采暖的主要材料。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新建住宅室内采暖管的用量越来越大,对于原料的需求量急剧加大。一直以来,我国耐热聚乙烯管所使用的原料全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

  2011年4月,齐鲁石化在高密度聚乙烯装置成功开发了耐热聚乙烯管材料。产品实现了工业化,填补了国内空白。2012年,齐鲁石化将该产品实现了工业化批量生产,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生产规模。

  齐鲁石化的茂金属催化剂耐热聚乙烯管材料打破了国外产品在国内的垄断地位,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该产品2011年开发生产成功后,从最初的每月生产几十吨,到现在每月生产八九千吨,今年有望突破10万吨。因为这个产品,齐鲁石化聚乙烯塑料产品实现了升级换代,结构调整有了很大进步,每年为企业创效8000万元。

  “当时我们就知道中国对耐热聚乙烯管材料有需求,并且会越来越大。从中国石化来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化公司之一,如果在茂金属基础上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我们自己就觉得丢人。” 齐鲁石化科技处处长杨宝柱很感慨。

  研发耐热聚乙烯管材料新产品是齐鲁石化研究院围绕需求与生产研发的一个缩影。

  齐鲁石化化工板块在连续几年亏损之后今年转入盈利,在八大炼化企业中的效益排名稳步提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齐鲁石化研究院紧跟生产进行科研开发和产品技术创新。

  近年来,齐鲁石化集中科研、生产、销售等力量,发挥自身的技术研发优势,仅化工板块每年开发六七个树脂新产品。今年1至5月,已开发茂金属聚乙烯热收缩膜料、茂金属超低密度聚乙烯膜料、可氯化PVC等5个新产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也是如此。杨宝柱告诉记者,围绕节能、环保和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新产品开发,近两年齐鲁石化没少和高校和科研院所打交道,一方面把最新最成熟的新技术拿来为其所用,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内部科研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围绕制约企业安全生产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帮助企业解决了一大批安全环保生产的瓶颈问题。

  “为什么我们研发的产品,转换速度这么快?就是因为我们跟生产装置结合的非常密切,知道这是市场需要的产品。现在我们每年都会研发三至五个新产品。”齐鲁石化研究院聚烯烃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兼副所长苑东兴告诉记者。

  减少开发新品风险

  市场千变万化,变化是市场永恒的真理。齐鲁石化研究院如何保证自己研发的新产品会受市场欢迎呢?

  “我们很多新产品开发的信息是来源于用户和市场,一般是在干着一个课题的情况下去找下一个课题。如去走访客户、进行市场调研,还有跟国际上一些大型公司沟通,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这是我们找课题的方向。”苑东兴表示。

  话虽如此,但开发新产品毕竟不是那么容易。当它与现有装置排产相冲突的情况下,一般是被“放弃”的那个。

  当初,茂金属刚开发出来没多长时间,课题组接到一军方用户50吨料的订单,希望两个月后能交货。苑东兴说:“这是打开茂金属滚塑料市场非常好的契机。”

  “结果考虑到,一是担心打乱了排产计划,二是管材料市场确实非常紧俏,装置恨不得每个月排产8000吨,而满负荷的量也才6500吨。如果再生产别的产品,催化剂的量就不够了。军队用户的需求最后没有排上。”苑东兴遗憾地说。

  研发除了可能和生产冲突之外,开发的新产品同样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要考虑市场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等问题。

  记者从苑东兴处了解,要想新产品取得好效果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与装置人员的密切沟通。

  齐鲁石化研究院曾研发过一个汽车保险杠专用料。该产品开发之初性能非常好。但有一年产品冲击性能突然变差,导致用户大量投诉。苑东兴说:“经过我们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分析之后发现,发现专用料中少了某种成分。但是我们不知道怎么调控工业参数,来提高这种成分。于是我们就把分析的结果告诉装置人员。他们根据我们研究的结果,在装置上进行调整,最终把问题解决了。”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刚开始到用户现场开展技术服务的时候,客户就觉得我们是协助销售的,很不屑,极不情愿配合我们的工作。当我们手到病除的协助他们解决了生产中的质量问题时,态度就完全转变了。现在每次去拜访客户,客户都认为我们是帮助他们提高产品质量的,所以能派人接就接,能送就送。这就是凌总说的由卖产品到提供技术服务转变带来的好处。”聚氯乙烯所所长王晶自豪地说。

●对于捕捉形成酸雨的硫,齐鲁石化研究院有独家秘芨。(供图/王 斐 CFP)

  利用参加行业会议进行新产品推介,加大对齐鲁树脂的宣传力度,是该院行之有效的“卖服务”方法之一。据王晶介绍,不久前,齐鲁石化研究院派技术人员参加了在昆明举办的聚氯乙烯行业年会,现场介绍推广齐鲁聚氯乙烯树脂,并与各企业代表进行了充分交流。技术人员的产品推介受到与会用户的良好评价。

  “我们研究院现在主要的研发方向一是围绕绿色低碳环保新技术,二是致力研发高附加值功能材料。”达建文告诉记者。

  在中国石化的企业研究院里,能够做到齐鲁石化研究院如今这地位的很少见,也确实非常不易。“我们是企业院所,科研上有非常多的制约因素,比如说做实验用的用品申请一次最快需要三个月,有的甚至半年。”刘爱华表示,“希望这些制约因素能够得到克服。”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