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炼化春天在哪里?
2015年05月11日 14:29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赵 玥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数据显示,部分炼化企业已扭转亏损颓势。结合市场与政策因素,二季度炼化行业有望回暖。

  ○ 文/本刊记者 赵 玥

  在“亏损”和“利润下滑”成为石油企业2014年关键词之后,2015年首季严峻的市场终于有了一丝松动,部分炼化企业迎来“开门红”。

  2月登上炼油利润总额榜首的镇海炼化第一季度业绩亮眼。截至3月31日,营业收入233亿元,利税77.2亿元,同比增长40.6%,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27.7%。其中,化工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126.5%。

  开门良好,但就全年来说,炼化企业能否携一季度好光景走进整个板块的春天?分析人士认为,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作用下,炼化企业也许会迎来一场新的洗牌,挑战和机遇同在。

  油价波动带来利润空间

  油价波动仍是今年炼化企业是否盈利的关键点。

  去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受到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的影响,炼化板块出现亏损。从2014年石化产品市场的波动来看,原油暴跌的影响已经大过了石化产品自身供需的影响,原油通过生产成本主导了石化产品的价格走势。专家认为,2015年低油价常态化带来的连锁反应将深度显现。

  正因为低油价常态化,所以炼厂应对起来逐渐不再手忙脚乱。

  一季度,天津石化原油优化累计创效7389万元,较计划增加3000余万元。据了解,天津石化年原油加工量1200余万吨,原油成本占公司总成本的95%以上,原油采购价格成为影响公司效益的关键所在。年初天津石化职代会提出通过优化降本增效6亿~8亿元。其中,原油资源优化增效1.5亿元以上。

  “原油采购的最大困难是从上百个原油品种中筛选出性价比最高,同时又符合公司生产装置加工需求的油种。”天津石化原油优化工作组成员黄华介绍说,“关键在于实现原油采购结构优化与装置加工优化保持一致,最大程度发挥装置加工能力。在现货资源的采购中,跟踪市场加强测算,提高原油采购的灵活性,及时调整进口原油采购品种,降低采购成本。”

  库存成本是制约炼油企业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伴随前期高成本库存被逐渐消耗,二季度起下游各板块利润水平开始有所回升,下游石油化工的竞争力和利润空间有所提升。

  镇海炼化去年四季度以来,累计消化库存成本12.50亿元,月均消化原油库存成本两亿元以上。该企业还抓住时机追加配置,汽油库存由年初的10.5万吨降到2月底的8.9万吨,有效释放了风险。

  在降低原油库存方面,天津石化主要采取原油采购均衡低库存策略,同时按照原油进厂周期受不同季节影响的特点调整原油库存控制水平。一季库平均库存69.03万吨,较去年同期降低5.96万吨。

  除炼厂降本增效措施起到作用外,原油价格下跌并非一定导致炼厂亏损,相反可能为炼化企业带来新的利润空间。

  “原油价格下跌实际上对炼厂来说是利好的。”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表示,“油价下跌可以降低炼油成本。如果炼厂营利能力随之上升,可以增加企业收益。”

  董秀成同时指出,对于量大面广、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化工企业而言,油价下跌的影响虽然很难一概而论,但总体而言利好因素更多。油价大跌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化工行业的原料成本显著下降,虽然产成品价格受价格传导及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也会下调,但经过较长的产业链传导,产品价格下跌的幅度明显小于成本下降的幅度。同时,这些行业的市场需求预期又是稳步增长的。

  分析师认为,下半年美国进入成品油需求旺季,加上原油产量增长逐步放缓,原油基本面会支撑油价。油价企稳将支撑石油企业的盈利状况逐步改善。因此,最坏的时期很快即将过去。

  这意味着经过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库存调整后,二季度炼油、化工和销售板块盈利将恢复正常。

  产业调整扩大盈利空间

  炼化行业产能过剩已经并非新鲜事。

  2014年,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全国“两会”上表示,目前中国的炼油能力已经过剩。按照现在已经在建的炼油厂计算,2015年我国炼油能力可以达到7.4亿吨,2020年将达到9.1亿吨,但平均开工率才67%。

  从年报来看,中国石化的炼油板块资本支出一直为重头部分。2012年,支出达321.6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炼油改扩建工程及生产清洁能源项目,上海石化、金陵及一批油品质量升级项目建成投产,安庆、茂名等炼油改造项目推进。2013年中国石化在炼油板块的支出为260亿元,2014年为279亿元。

  炼化产能扩张遭遇需求低迷,是导致炼化企业亏损的重要因素。2013年,石化联合会组织开展了炼油、甲醇、氯碱、纯碱等多个行业的调研工作,发布了首次产能预警。

  4月9日,石化联合会再次发布《2015年度石化行业产能预警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石化行业产能快速增长势头基本得到遏制,新增产能明显减少,落后产能加快退出。但是,需求增长放缓与产能过剩仍是目前困扰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的两大突出问题。化解过剩产能,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石化行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孙伟善指出,在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下,2015年我国石化工业投资增速将继续减慢,落后产能退出进一步加快,产能增长速度进一步降低,部分行业产能或将出现负增长。尤其是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要主动退出盈利水平低甚至亏损的过剩产能,逐步向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领域延伸。这对行业转型和缓解产能过剩矛盾起到积极作用。

  另外,炼油行业随着国家进口原油使用核查工作的推进,将有一批落后产能逐步退出,预计2015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7.8亿吨/年,平均装置开工率与去年基本持平,仍需加大力度化解过剩产能。

  产能过剩已经令行业利润率受到挤压,一些企业开始积极应对,根据市场调整产品结构,以期盈利。

  今年第一季度,北海炼化公司优化产品结构,增加汽油、车用柴油、聚丙烯等高价值产品的收率和产量,各种措施多管齐下,累计加工原(料)油128.17万吨,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夺取首季生产经营开门红。

  吉林石化除了建立成品油和化工产品价格快速反应机制外,调整生产结构,提高差别化、高端化产品比例,培育了新的效益增长点。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飘红,主营业务收入127.57亿元。

  寰宇分析师李林认为,随着经济转型之中去产能化逐步进行,个别细分行业有望市场反转。因此,2015 年化工行业的基本面有望好转,盈利指标有望改善,未来行业的整体估值水平有可能出现回升。

  环保因素加速洗牌

  除了市场因素外,政策导向同样对炼化企业产生重要影响。专家分析,今年随着一系列环保政策出台,炼化企业的门槛将不断提高,势必加速行业洗牌。

  “新《环保法》已于今年初开始实施。炼油业既是能源生产大户,也是耗能大户和排放大户,实现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是炼油业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一些炼厂可能需要逐步迁址,以适应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要求。同时,我国炼油与油品销售业也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参与替代能源的产销服务,在电替代、气替代、生物替代等方面寻求新的绿色低碳业务发展增长点。” 卓创资讯分析师胡慧春表示。

  石油和化工规划院院长顾宗勤表示,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是石化行业发展的重大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污染物减排、二氧化碳减排、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等是行业必须直面的问题,因此节能环保生态化将成为石化行业发展路径。

  环保法规对石化行业的节能减排形成巨大的压力,也将产生强大的推动力。“能耗和环保水平已经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并左右着市场的走势。这在未来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未来,节能减排也有可能成为一些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位业内人士说。

  以中石化为例,这个企业10年来投入2000多亿元不断提升成品油质量,在产能大幅提高的同时,能耗物耗大幅降低。从这一角度来说,在节能减排上做减法,就是为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做加法。因此,结合政策和市场的综合考虑,部分石化企业也纷纷将节能环保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

  除两大石油公司外,地方国资以及民营石化企业纷纷将节能环保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

  延长石油集团在2015年工作思路中明确提出,要通过节能降耗等措施大力实施挖潜增效。“化工巨头”湖北宜化集团紧紧围绕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目标,靠技术创新变废为宝,并将其列为企业2015年新的经济增长点。连云港碱厂通过提高综合能效,降低了成本,改善了经营状况,2015年还将通过超额节能为企业带来效益。

  同时,油品质量升级仍是我国炼油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件大事。

  4月,国标委在油品质量标准制修订工作协调会上明确,车用汽、柴油国Ⅴ标准的全国实施日期将提前至2016年年底,比国Ⅴ标准的原规定缩短了一年。

  “成品油升级步伐再次加快,使行业将再次面对改造配套设备及提升工艺,而问题的最终答案都直指巨额成本。”中宇资讯分析师指出,不论是主营炼厂还是地方炼厂,为适应油品升级速度,都在不断改造炼油设备或提高工艺,以求产出更清洁的能源。如镇海炼化原本汽油年生产能力290万吨、柴油740万吨。为实施柴油质量全面升级到国Ⅴ标准的计划,该公司计划投入7.5亿元新建第七套加氢装置。

  国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给炼油企业带来了装置改造、工艺改进、投入增加的巨大压力。这势必将给地方炼厂带来更大的冲击和挑战。中石油、中石化部分效益不佳的下属企业也将面临更严峻的现实。

  胡慧春指出:“油品升级对企业来说投资非常大,收回成本需要一定时间,具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势必会对炼化企业2015年的利润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总体来说,会提高行业门槛,淘汰不达标的、营利能力弱的企业,加速了行业的洗牌。”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