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生活  >  活法
物探铿锵玫瑰李金芝
2014年01月20日 09:06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杨 敏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中石油川庆物探研究中心青年科技人员李金芝身上那份潇洒自如与个性十足,在同等环境的人群中并不多见。也正是因为这种个性,她成了年轻物探尖兵。

  文/杨 敏

  在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研究中心,有这么一位在野外山区摸爬滚打了6年的铿锵玫瑰,在研究中心近百名青年科技人员中,并不算得上亮眼。

  但是,她有自己独到的个性优势。她身上那份潇洒自如与个性十足,在同等环境的人群中却不多见。

  她就是中石油川庆物探研究中心青年科技人员李金芝。她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2007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今年28岁。

  如今,她的头上已经有了诸多可遇而不可求的荣誉光环——优秀团干、演讲比赛冠军、新人奖、青年论坛第一名,悉数笼罩在了她一个人身上。而这些对于大多数企业新人而言,可能是遥不可及的。这是其个性使然。

  坚守三年野外物探

  如果把川庆物探比喻成川渝地区甚至是更广阔的区域里寻找油气的先行军,那么负责资料采集的物探队就是这支物探大军经年累月东征西讨的先锋官。

  他们常年驻扎于最艰苦、最恶劣的野外山区,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正因为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大多数女大学毕业生在物探队工作满一年,积累了一定的采集经验后,便会回到室内从事处理解释工作。这是一个惯例。

  然而,李金芝打破了这一惯例。她在这个岗位上待了3年。

  2007年7月,22岁的李金芝刚毕业就正式成为川庆物探公司的一员。经过短暂的入厂培训之后,她被分配到川东经理部物探212队,从事地震资料采集工作。

  刚下到野外队时,李金芝听一位老师傅说过一句话:“抬头要有底气,低头需要勇气。”她默默地将其记下,并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对于新人,还有很多东西不懂,这就需要你在每个环节不断地学习、积累,只有拥有自己的真才实干,你才拥有足够的底气。同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你肯定会遇到不少批评乃至挫折。这说明你还不够好,你掌握的东西还不够全面,这时,你就需要低下头去学习。”

  正是在这一信念的支配下,刚走出象牙塔且青春洋溢的李金芝,毅然在野外队整整坚守了3年。3年里,她上过山、下过河、挨过饿、受过冻,唯一没有过的就是从未后悔抱怨过。

  在重庆合川施工时,她经历了施工时被野狗撵得爬坡坡、跳坎坎的惊心动魄。严冬时节,在气温仅一两摄氏度的宜宾大塔场,她度过了寒如彻骨的野外戒严之夜。在她参与的每一个项目里,她看到的都是比她更辛苦也更能吃苦的人。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正是这些不平凡的经历,造就了我内心的坚韧,我更能吃苦了。”

  25岁,被称为是女子最美好年龄的分水岭。在此以前,女孩们的青春可以得到最无羁的挥洒、最恣意的绽放。李金芝却把自己最青葱浓郁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山地物探,让其在最艰苦、最孤寂的角落里悄然绽放。

  这是她的选择,但当时很多人表示无法理解,包括她的父母。对此,她无以言表,只能用纷至沓来的骄人成绩来做说客。这3年里,她先后获得物探公司“优秀团干”、安全辩论赛“最佳辩手”、“忠诚责任演讲比赛冠军”等荣誉。就连素来严厉的川庆物探公司川东经理部经理徐传平亦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她的欣赏:“悟性高,逻辑思维极强。”

  转战处理解释

  一个人一生会做很多事情,但决定她走向的事并不多。而在重大关口所做的选择,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个性。

  当人们都以为,在采集一线干得风生水起的她,必将人生定格于野外采集时,2010年8月,李金芝做出了工作后的第二个重要决定:主动申请从物探212队调到了物探研究中心。

  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从野外采集到室内解释,岗位截然不同,李金芝的工作几乎从零开始。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刚到新的起跑线上,她就毅然选择了项目研究内容最为复杂的解释二所,加入了专门从事高陡复杂构造和礁滩研究的蒲平文项目组。

  指导老师蒲平文在说起这位爱徒时脸上写满了自豪:“她有点不同,来了不到半年时间,就主动要求承担项目。那可是研究川东复杂构造带的,有经验的老同志做起来都吃力,何况她一个新人?”

  刚到新的工作环境,李金芝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除了基本生存技能外,跟大多数新人一样什么都不会,甚至陷入迷茫、沮丧。

  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蒲平文把《四川盆地生物礁及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的部分储层预测工作交到李金芝手里。

  沮丧时,勇气与坚持便成了她前进的助推器:“虽然那段时间我几乎夜夜加班,但就是在承担的第一个项目里我开了窍。”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项目完成得非常好,连甲方专家都赞不绝口。谈到成长经验,她说得最多的始终是那句话:“别人说一百遍,不如自己做一遍。”

  2012年4月,李金芝凭借优秀的综合素质及其完成的《四川盆地生物礁及储层预测技术研究》、《2010年度四川盆地大池干井构造带老湾潜伏构造南二段目标地震资料解释》等获奖项目,获得了物探研究中心“新人奖”。

  无独有偶。2012年3月,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在龙岗东龙会场区块布设了满覆盖面积为449.35平方千米的三维。川庆物探研究中心承接了该项目的处理解释任务。

  经验丰富的解释员们常说:“越是勘探潜力丰富的区块,构造形态越是复杂,工作难度也越大。”而龙会场区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刚“开了窍”的李金芝,二话不说,就将储层预测的担子揽到自己身上,负责储层预测。这是她在川庆物探研究中心做的第三个项目。

  夹在龙岗、双家坝两个大气田之间的龙会场,区内仅完钻井位就有28口,基础资料异常烦琐,解释难度极大。作为一名从事解释工作不足2年的新人,她面临的困难、压力可想而知。

  今年4月,项目组如期为甲方提交上该项目的初步解释成果,包括相带预测成果图2幅、构造图1幅、建议井位1口。

  依据该成果,川东北气矿提出将在研究区以东,即铁山—双家坝区块,再部署一块新三维地震。而那两幅关键的相带成果图件,正是李金芝和她的队友们奋战数十个日夜的成果,凝聚了智慧与心血。

  被问到是如何顶住压力时,她的回答干脆利落:“我喜欢这份工作。它充满着责任、压力和挑战,完成好一个项目能带给我莫大的成就感。”

  这就是李金芝。无论她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艰辛、努力与付出,她给你的始终是恬淡、从容与洒脱。

  平衡项目组之道

  在地震勘探项目密集的今天,被业界称为“硅谷”的物探研究中心,亦迎来了项目密集的高峰期。项目组承接项目的个数严重“超标”,大大超过了项目组的人数。

  “以前几个人一年才完成一个项目,现在一个人一年之内至少要完成两个项目。”让老员工们念念不忘、新员工们心之向往的清闲日子一去不返了。而项目质量和进度就像冰与火、红与黑,它们的对立、羁绊时时牵动着科研人员的心。

  走进川庆物探研究中心,走进项目组,你会发现,各种项目上的“疑难杂症”让科研人员们陷入紧张忙碌的境地。尤其是正处于中心人才青黄不接时,这批80后青年不但要把手头的项目完成好,而且要肩负着快速成长挑大梁的责任与使命。这些无形的压力大山,常会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失去平衡。

  “项目组一旦失衡,必然导致项目运行步履维艰。这时,寻找一个平衡点是最佳突破口。”2013年6月,在川庆物探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三届青年论坛上,李金芝凭借题为《项目组的平衡术》的精彩演讲勇夺桂冠。

  “李金芝版”平衡术由要术、心术和艺术三个部分组成。要术的关键词为策略、方法,心术的关键词为内心,艺术的关键词为创造性。

  她从构成项目组的六大要素出发,以一个项目的开题立项到成果验收为主线贯穿全程,密切结合自己身处生产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思,经精心布局、巧妙构思,带给了众人一堂鲜活生动、发人深省的听觉盛宴。

  这份不到10分钟的演讲报告,凝聚了一名6年扎根于生产一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不但给现场的管理者和评委们眼前一亮,也如同在科研人员们的心里点燃了一盏明灯。

  平衡并非李金芝的终极目标。今年7月,龙会场三维的解释进度已近中期,而铁山—双家坝区块新三维的部署亦步入白热化阶段。7月29日上午,在中国石油集团与西南油气田公司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勘探部署视频会议上,与会领导及专家通过深入、细致商讨,终于一致通过并决定立即部署这块满覆盖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的三维地震勘探。而李金芝,作为项目组的代表,是该视频会议的参与者之一。

  会议一结束,他就找到笔者,希望笔者能写一篇关于《四川盆地龙岗东地区龙会场区块天然气开发三维地震勘探》的纪实报道。

  “你这可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面对同事的调侃,她不以为然,转而对该项目的勘探价值侃侃而谈。

  忆及会议,她异常兴奋地讲,项目组曾前后利用龙会场三维的既得成果为部署这块新三维提供了十余次技术支撑。“这块新三维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填补开江—梁平海槽西侧三维布设的空白,助推三维连片,更是对我们现有成果的充分认可。这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道出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媒体曾一度批判80后青年“无梦想,缺思想”。李金芝却用自己的“个性”,诉说着一名80后青年直面挑战、敬业奉献的青春与激情,诠释了“80后是迎难而上、奋勇直前的一代”。

  本文图片均由杨万洋摄影

  责任编辑:陈尔东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