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能源转型的2.0时代
2025年08月08日 09:54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赵 玥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传统巨头转身虽重,却可凭借禀赋重构竞争壁垒。

 

  “三桶油”越来越不像三桶“油”了。

  在近日中国石油亮出的新能源发展成绩单中,新能源装机增量持续开挂,已超过五大电力上市旗舰中的国电电力和大唐发电。5月20日,宁德时代在港交所上市,中国石化作为全球最大基石投资者领投入股宁德时代。而在广西北海的涠洲岛——这座曾被煤油灯点亮的海岛,中国海油的油气处理厂屋顶铺满了8000余块光伏板,“源网荷储一体”的智慧电力系统每年减碳8.5万吨,让海岛彻底挥别了柴油机的轰鸣。

  “石器时代的终结不是因为缺少石头,而石油时代也将在石油耗尽的很久之前就结束了。”上世纪石油危机中沙特石油大臣亚马尼的这句预言,其含金量仍在上升。

  在“双碳”目标倒逼能源结构转型的浪潮中,“三桶油”凭借资源网络、工业场景与资本优势,正以“油气+新能源”融合战略打破行业边界,从单一油气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加速蜕变。“三桶油”的转型本质是资源效率的再挖掘,传统巨头的转身虽重,却可凭借禀赋重构竞争壁垒。可以说,“三桶油”的新能源转型已经进入了2.0时代。未来,谁能主导“油气电氢”综合能源网络,谁便握紧下一轮能源革命的钥匙。

  能源转型成刚性要求

  这是一组令人关注的数字:2020至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低于此前五年的6.7%,但同一时期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2.4%。

  这表明,尽管经济放缓但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加速。下一个五年规划(2026-2030年)期间的碳强度目标将成为检验中国履行《巴黎协定》承诺目标的关键指标。按此推算,中国在“十五五”期间要将碳强度降低24.5%,方能达成2030年的减排目标。

  在降碳成为主旋律的态势下,国家的政策导向愈发明显,迫使作为碳排放大户的能源及化工企业加速转型。

  “《能源法》明确了油气能源主体地位,明确了能源转型刚性要求。”中国石化集团高级专家,胜利油田企管法规部经理马清彪表示。

  作为能源行业的“母法”,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下称《能源法》)酝酿20年,于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首次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并列作为能源进行管理,明确国家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另外,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确立为立法目的之一,完整确立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制度体系。并指出,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中,传统石油石化企业肩负起“保供应”和“促转型”双重使命。

  在《能源法》中,“国家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等表述,反映了我国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日益重视。

  在此之前,国家能源局曾于2023年公布《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称《行动方案》)。这是国家能源主管部门首次就油气上游企业发展新能源出台支持文件,意味着油气公司的低碳转型,以及在新能源领域的大举布局获政策力挺。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大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油气企业开发利用绿电规模。大力推进油气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持续推动能源生产供应结构转型升级。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生产用能替代,形成油气上游领域与新能源新产业融合、多能互补的发展新格局,持续推动能源生产供应结构转型升级。

  这项重磅政策为“三桶油”发展新能源指明了具体方向。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风光氢储一体化基地建设提速”等。并提出“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年增装机目标翻倍,海上风电装机量提升至2亿千瓦等硬性要求。

  在国家政策不断地加码下,“三桶油”的转型势必加快脚步。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均提出,要在巩固维持传统油气业务“第一增长曲线”的同时,开辟发展以新能源为主要业态的“第二增长曲线”,不断提升企业转型的绿色低碳化程度。中国石油在2022年调整了两大业务板块,分别将“勘探与生产业务”调整为“油气和新能源业务”,将“炼油与化工业务”调整为“炼油化工和新材料业务”。中国海油也将推进绿色发展与增储上产同时列入2025年经营策略的三大工程。

  从更长期的转型战略看,实现绿色低碳已成为石油企业的明确目标。中国石化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时碳排放量较2020年增加不超过30%,2040年碳排放量较峰值下降25%以上,力争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目标。同时,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的核心业务,在成品油销售业务上发挥一体化优势,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中国石油规划到2035年油、气、新能源业务“三分天下”,到2050年油气和新能源各占“半壁江山”,实现造一个绿色中国石油的目标。

  立足优势技术突破

  怎样靠老本行玩出新花样?

  正如“诚品书店”不仅仅卖书,益海嘉里用一粒稻谷玩出“七十二变”的产业链。转型不是抛弃老本行,而是重新定义“优势”。真正的成功转型,往往始于对自己“有什么”的清醒认知,终于对“还能变成什么”的大胆实验。

  “三桶油”发展新能源的优势之一,在于优越的先天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新能源大基地和油田区位不谋而合,油气企业的新能源项目开发可与国内陆上、海上大基地进行融合发展。在技术和配储方面,在油田+新能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油气能源的利用水平,为其主营业务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电力投资企业,油气企业上下游产业链自带消纳负荷,并且大多有自备电厂等资源。这与当下源网荷储模式、解决新能源消纳等不谋而合,具备先天的开发优势。

  这些恰恰嵌合了2023年国家能源要求油气上游企业发展新能源,以及今年全国“两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风光氢储一体化基地建设提速”的要求。

  近几年,中国石油陆续启动了超过20GW的光伏组件集采,并且在新疆、广西、甘肃等地获取了风光以及氢能项目相关指标;中国石化的新能源业务布局大多集中在内蒙古、新疆、四川等地,在多地成立了新能源业务平台;中国海油的新能源业务布局更多集中在海上风电领域。

  以中国石油新疆油田玛湖078井场为例,不久前“分布式光伏+锌溴液流电池储能”带载调试完成,标志着中国石油首个锌溴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在边远井零碳采油中成功应用。

  油气企业还广泛涉足电力行业多个环节。随着电力市场的建设推进,三大石油公司都进入了售电领域。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在辽宁、新疆等6个售电公司拓展“售电+绿电”模式。中国石化广西石油成立的售电公司在2024年1月进入电力交易市场,代理广西石油超过70%充电桩的电力交易,一季度累计代理购电量达820万千瓦时。

  油气企业从炼厂采购电力到开展国际天然气贸易都会涉及电力交易。此外,电力市场的发展要求企业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具备电力交易的能力,因此油气企业开展售电业务符合业务协同发展需要。

  另外,油气企业还在新能源上游环节进行布局。油气田水中锂资源具有来源广、储量大的特点。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龙王庙组气藏气田水产出成品碳酸锂。该项目是我国气田水提锂资源化利用方面首个规模化应用实践。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在四川盆地三叠系海相地层中获钾锂资源突破性发现,经济价值达数万亿元。

  碳酸锂、工业硅等新能源上游产业涉及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且属于大宗商品,油气企业在勘探开发和大宗商品管理等方面具备优势。

  再进一步,通过技术革新,油气企业正在把油田变成“氢田”。

  在新疆塔卡拉玛干沙漠腹地,塔里木油田进行了一场颠覆性的能源实验:将油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直接转化为清洁的氢气。日前,塔里木油田已经完成了采出水直接电解制氢工业化试验。

  博孜—大北气田是塔里木油田继克拉—克深气田后发现的又一个万亿立方米级大气区,也是西气东输和南疆利民管网的主力气源地之一。随着采出水量大幅提升,日产水量达3700立方米。

  以普通陆上油气田为例,若每日处理1万立方米采出水,每年仅处理成本就高达上亿元。2024年11月,塔里木油田联合西南石油大学启动科研攻关。试验项目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将采出水转化为氢和锂等高附加值的新能源材料,实现了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2024年,中国石油新增的风光装机量就有504万千瓦,目前已近1000万千瓦。然而,伴随装机量的增长,新能源的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问题日渐突出,而将这种波动性的能源储存成氢能就是一个绝佳的解决策略。

  早在2004年,中国海油就已经涉足新能源产业,并开始布局海上风电资源。2012年,中海油新能源实现了六年来的首次盈利993万元。但因为种种原因,其新能源发展一度搁浅。2023年,中国海油的“海油观澜号”作为我国第一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漂浮式风电平台面世,为我国风电开发从浅海走向深远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链长”打造产业生态圈

  今年5月,中国石化“一掷千金”的举动引起氢能产业圈的关注。

  5月29日,由中国石化发起的氢能产业链创业投资基金完成工商注册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标志着中国石化氢能基金正式设立。

  基金首期规模为50亿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专注于氢能产业链投资的基金。该基金将围绕氢能“制储运用研”全产业链环节展开前瞻性布局和培育孵化,打造氢能产业生态圈。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认为,此次中国石化发起的氢能产业链创业投资基金,预计会对氢能产业链多个关键技术领域重点关注和投资以推动技术升级。

  作为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践行者,央企在氢能产业从试点探索到有序破局的进程中肩负着“链长”使命。近年来,中国石化将高质量建设氢能产业链作为国资央企发挥战略支撑作用的具体路径。去年8月21日,中央企业绿色氢能制储运创新联合体启动会在京召开。该创新联合体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石化和国家能源集团共同牵头组建,集合80余家单位,探索攻关关键技术,推进规模化绿氢应用。截至年底,央企主导的多项技术装备入选国家能源局首台(套)名单,展现出全链条技术创新实力。

  今年4月14日,中国石化旗下的我国首条跨区域氢能重卡干线正式贯通,并将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

  此条“氢走廊”全程约1150公里,中途设有4座加氢站,沿线经过重庆长寿、贵州六盘水、广西百色等地,创新“陆到海”物流运营模式,为复杂地理条件下的氢能运输提供了全国领先的可借鉴解决方案。

  中国石化这条“氢走廊”用意很深,底气也很足。

  此前,中国石化氢能产业布局重心集中在于北方。推动的“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起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终点位于北京市的燕山石化,管道全长400多公里。管道一期运力10万吨/年,预留50万吨/年的远期提升潜力。

  在市场份额方面,国家电投旗下的氢动科技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迅速布局了华北、华中、黄河流域、华南、华东等地市场,北京—天津专线、廊坊—北京专线已经稳定运营;并凭借“氢能车辆+智慧调度平台”模式,实现长三角城际干线、城市配送等场景全覆盖,且计划以宁波为核心,打造环杭州湾“零碳物流走廊”。

  在产业链竞争方面,中国石化从2019年以来,战略投资了一批优质氢能企业,主要为氢能核心装备企业与核心材料企业,涉及产业链上的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车载供氢系统、加氢站、液氢装备、储氢装备等环节。

  正是凭借这些产业基础,中国石化能够在“氢走廊”沿线的重庆长寿、贵州六盘水、广西百色等地利用丰富的氢能资源,实现电解水制氢、氨分解制氢等技术规模化应用,从而保障“氢走廊”的氢源供应。因而在西部跨区域干线方面,中国石化无疑已先一步占据优势。

  当前,中国石化建成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11个、加氢站144座,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京沪、京津、成渝、沪嘉甬、济青和汉宜高速等7条“氢走廊”,基本覆盖“3+2”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成为全球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

  跨界合作多点投资

  今年春天,全国最大加油站网络和全球最大动力电池巨头进行了一次握手。

  5月20日,宁德时代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港交所)成功上市。作为此次IPO的亮点,中国石化以5亿美元(约36亿元人民币)领投,成为全球最大基石投资者。

  本次出资是双方此前签署的《产业和资本合作框架协议》宣布“万站换电、人民基建”后又一重要资本运作举措。

  4月,中国石化宣布,携手宁德时代一起构建全国换电网络生态和标准建设,统一管理运营换电资产,今年将建设不少于500座换电站,未来共同致力于建设10000座换电站目标。双方合作的首个重卡骐骥换电站项目于5月21日在福建正式签约,标志着双方合作融合迈入实质阶段。

  中国石化与宁德时代的合作,本质是一场“技术+场景”的精准合谋。中国石化手握3万座加油站的土地资源和日均2000万人次的流量入口。而宁德时代凭借占全球动力电池市场37%的份额,早已将电池标准化的野心注入巧克力换电、骐骥底盘换电方案中。

  当能源巨头以基建思维布局换电,这一合作的门槛已被抬到万亿级——2024年全国换电站仅4200座,而中国石化一家就能提供3万座加油站的改造潜力,而且,宁德时代的盟友名单里还躺着长安、广汽、滴滴等30余家车企与平台。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说过:“我们的目标是让换电站比加油站更密集。”

  对于转型的中国石化而言,何尝又没有这样的野心?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壁垒和生态建设需要强大合作伙伴,中国石化希望借助外部力量推动这场大转型。除了产业布局外,中国石化还开启了跟民企的深度合作,包括入股和项目共建等。除了宁德时代外,还与蔚来、华为、万帮数字能源等企业展开战略协同,在新能源补能市场构筑了护城河。

  4月末,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7年交通行业电能占比需达10%,2035年纯电动汽车需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新能源营运重卡需规模化应用。在该政策框架下,中国石化与宁德时代的合作也许可以让“换电孤岛”迎来破局契机。

  1万座换电站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替代燃油消费2000万吨,减少碳排放6000万吨。同时,换电站作为分布式储能节点,可利用峰谷电价差套利,并参与电网调频,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更重要的是,换电业务可带动电力销售、电池租赁、储能服务等新收入的增长。更利于中国石化将打造“人·车·生活”一体化网络。

  跳出加能站领域,从投资圈来看,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已成为投资圈里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重要玩家。

  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此前都已成立专业的对外投资公司,分别为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石化资本)和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昆仑资本),初始注册资本均为100亿元人民币,成立时间分别为2018年7月和2021年6月。

  今年,中国石油再投入6000万元在东营市成立冀油宏益(东营)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去年5月的中国石油太湖(北京)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石油新能源对外投资的主体公司,目前已经投资15家公司,投资总额高达50亿元。中国石油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呈现出全产业链覆盖、多元化技术探索与深度转型融合的特点,旨在应对全球能源转型趋势并实现“双碳”目标。

  近一年来,“两桶油”对外投资明显提速。据初步统计,加上此次投资宁德时代,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旗下各投资公司自成立以来对外投资总计约167.86亿元;其中,近一年的总额约91.6亿元。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朝全对此自有看法,“从事石油勘探开发的专业人员转行去做风、光、氢能等项目,多半不现实,引进相关技术、管理人才是必然。”

  专家认为,“三桶油”应该充分发挥资金、产业合作等方面优势,灵活运用多种投资方式,实现新能源业务的快速起步和规模发展。“传统能源公司应充分发挥产融一体优势,加快自主或联合布局稀缺性低碳无碳领域,如在沙戈荒基地打造‘风光氢储气’新能源特色一体化模式,从而获得快速进入多个新市场的机会。”另外,“三桶油”还可以通过全资控股型风险投资基金,寻求新技术和成长性业务的投资机遇,进行“小规模、多领域”的培育,为新兴低碳技术的研发注资或孵化有创意的新能源创业公司,实现对新能源产业的前瞻性技术布局。

  责任编辑:石杏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