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大油田的大文化
2020年10月21日 23:01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深厚的文化底蕴加持,长庆既有高颜值,也有好气质。

 

文/本刊记者 于 洋 黄 欣/王 柱 王永辉 孙志宏

  长庆人凝心聚力,拼搏奋斗。

  50载风霜雪雨,见证长庆攻坚克难留下的每一个脚印——从“跑步上陇东”到“磨刀石上闹革命”,把“阎王坡”硬生生踩成“好汉坡”……一代代长庆人,始终坚持弘扬石油精神、以先进文化凝心聚力,在37万平方公里的鄂尔多斯盆地,上下求索,苦苦追寻,不断创造长庆奇迹、攀登长庆高度。

  油气增产,文化增辉,中国第一大油气田的能量与示范引领作用,不仅体现在产量,而且体现在文化上。

  石油精神锻筋骨

  开车从包茂高速建华寺收费站驶出,不知道绕过多少座山,经过多少个小山村,一路尘土飞扬,只见路越来越窄,人烟越来越稀少。晕晕乎乎地怀疑前方已无路可走之时,“好汉坡到了!”

  “这里就是长庆‘好汉坡’精神的发源地,原来的安塞油田王三计量站。”跟随好汉坡展馆讲解员的介绍,一下子就回到了那段坚苦卓绝的创业岁月。

  王三计量站管辖的16口油井都在海拔1300多米高的大山之巅。这里山势险峻,常有人和牲畜不小心滚下坡去,摔伤摔死,因此被当地老百姓叫作“阎王坡”。

  1990年设立之时,王三计量站有8名职工,平均只有21.4岁。他们以管桥越山涧,以羊径登山,每天上山巡井。酷暑坡上爬,阴雨坡上过,狂风不停留,飞雪照旧走。每天背着十几斤的工具,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硬生生将“阎王坡”踩成了“好汉坡”。

  回想更遥远的50年前,“三顶帐篷,围起了鄂尔多斯天空;一口大锅,煮沸了宁夏、陕北、陇东。人拉肩扛钻塔如剑长啸,风霜雨雪细刻无悔皱纹……”在长庆50年发展历程中,每一个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每一项技术瓶颈的攻破,都犹如爬上一道惊险的“好汉坡”。

  没有谁比中国人民更懂,什么是众志成城;没有谁比中国石油人更懂,什么是艰苦创业。艰苦岁月练就了长庆人坚韧的性格品质,石油精神的血脉在长庆人身上流淌。

  如今,由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好汉坡”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苏里格”精神,忠诚敬业、坚韧奉献的“山丹丹”精神三种精神内涵组成的“磨刀石”精神,已延伸到长庆千里油气区的每一个角落,延伸到每一位长庆人的血液里,成为促进长庆油田年5000万吨油气当量持续稳产和高质量发展的无穷动力。

  潺潺岁月去,渺渺光阴走。

  循着时光的沙漏追寻50个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每一指流年都印记着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在彰显长庆人延续大庆精神、解放军精神、延安精神,以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精神,不甘人后、永争第一的作风所迸发出的力量。

  那力量,化作“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舍了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一代代长庆人扎根油田,将一吨吨油、一方方气源源不断地注入共和国的血脉里。

  全员创新提士气

  2019年4月25日,长庆油田第四届员工“五小”成果展如期举行。展出的196件员工的发明创造,从一个改良的扳手到一个未曾见过的工具,都是长庆全员创新的写照。

  “全员创新是长庆油田的优良传统。尤其是近年来,长庆旗帜鲜明地开展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小发明、小创新、小举措、小改造、小设计‘五小’创新创效活动,让创新进一步深入到长庆的文化基因里。”方国庆说。

  一批批扎根基层的“革新大腕”“创新达人”脱颖而出,一批批员工创造、员工制造、员工改造的设备、工具、零件犹如一个个“独门武功”“必杀绝技”,应用到油气生产建设工作中,成为驱动生产建设快速运行、成本下降效益提升的引擎。

  来自采油二厂樊家川作业区的任昊是一名90后小伙。2013年刚上班时,井区长带着他去解堵,让他锯口子。结果不仅他被喷了一脸油,地上也被油污染了一大块。

  他发誓要发明一种不漏油的打孔工具。于是,环保解堵打孔器在他手中诞生,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目前该设备已在樊家川作业区试用3次,解堵时可以达到现场基本无原油泄漏。

  在采油一厂,提起发明大咖,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70后工人发明家侯宁。仅他发明的高压防喷双级光杆密封器,每年就可为油田节约生产成本1500万元。

  他发明的防盗神器——采油井口防盗装置,一方面可以防止采出的原油泄漏回井内,另一方面可以防止井口设备被盗。现在已经在长庆油田数千口生产油井上普遍安装,防盗效果很明显,每口油井每年可直接节约生产成本近3000元。

  …… ……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

  通过方向引领、资金支持、政策扶持,长庆先后建成公司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3个,厂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4个,并逐步壮大为革新资源共用、创新经验共享、专业工种互补、生产难题共克,集研、产、用于一体的“创新联盟”。

  85后姑娘张伊鲜就担纲着这样一个创新工作室。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她从竞赛状元、竞赛教练成长为员工培训师。抱着“一人进步不算啥,要带动更多同事一起成长”的朴素想法,在采油十一厂的支持下,张伊鲜创新工作室于2013年成立。

  工作室把技术交流平台模拟为一个智慧社区,以生产一线发现的问题为导向,发动工作室成员主动寻找问题作为创新点,开创了一种叫“头脑风暴”的集体讨论制度。

  “以问题为导向,张伊鲜创新工作室通过‘头脑风暴’,让大家从各自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解剖。这样不但能找到最优的解决办法,还可以帮助成员打开思路,不断成长。”长庆油田第十一采油厂总地质师刘一仓介绍说。

  最大程度整合基层员工技术革新资源,以基层员工技术创新“试验田”和“领头羊”的姿态,张伊鲜创新工作室成立7年来,从只有6个骨干成员发展到有6个专业小组80人,取得了发明实用新型专利51项、创新成果173项,创造收益1750余万元,节约资本660余万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创新,用众人之力,则无往不胜。

  人人想创新、人人敢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会创新……创新氛围笼罩下,全员创新智慧、全员创新合力,落地成金,转化为生产力,长庆收获了满满的创新红利,中国第一大油气田的底色也因此更加丰满。

  绿色文化增颜值

  5月的毛乌素,天高云淡,草木返青,生机勃勃。

  三五成群的蓑羽鹤,迈着轻盈的步子,在长庆油田苏里格南对外合作项目开发二区附近的巴彦呼日呼和开发三区的黄岩村草甸区内散步觅食。

  蓑羽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年5月,它们飞跃喜马拉雅山脉来到毛乌素繁衍后代。但随着毛乌素的日益沙漠化,它们的身影渐渐难觅。

  给蓑羽鹤一个家!长庆苏南分公司一方面采取渗水砖和草方格生产作业模式,助力毛乌素沙漠恢复植被,一方面为保护蓑羽鹤栖息地,先后避让井丛12个,涉及100余口气井。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如今,每到5月,200多只蓑羽鹤迁徙于此,与蓝莹莹的天、绿油油的草、黄澄澄的采气管线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画卷。昔日的漫漫黄沙,披上了绿色的锦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和动物来这里安家。

  蓑羽鹤的往复迁徙,见证着长庆人“建造一座井站,营造一片绿洲”的铮铮誓言。王窑水库里荡漾的碧波,同样见证着长庆人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

  “为保持王窑水库水质,采油一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舍弃10亿元的巨大经济损失,一次性关停周边投产的100余口油水井,并出资近亿元在杏子河干流上游修建6道拦污闸,在杏子河支流上建设6座拦污坝,应对输油管道泄漏风险,让50万延安市民高枕无忧,喝上王窑水库的放心水。”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厂长慕立俊说。

  不止在陕北延安。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今,仅长庆陇东油区就在重点水源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累计封堵了500余口油水井。每年因此要减少原油开采40余万吨,减少产值12亿余元。但为了保护环境,长庆人只有一个想法:值!

  看陕北定边姬塬油田,攻关形成的油田废水处理及再利用技术,年均处理再利用废水达10余万立方米,实现COD、悬浮物等污染物减排4500余吨;

  看宁夏盐池大水坑油田,开发的新型井场改变了原有伴生气明火燃烧放空的模式。近年来,长庆通过实施“灭火炬”行动,已消除明火放空装置2万余个,保证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更减少了废气排放。

  看内蒙古苏里格气田,研发出的泥浆不落地技术,让泥浆、废液等经过处理变成无害物质,实现了回收再利用,有效解决了天然气开发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看甘肃陇东南梁油田,恢复当地植被面积500亩,对南梁油区128座场站边坡、道路等生产区域开展绿化。南梁油区以打造万亩生态林的宏伟蓝图印证“绿色矿山”的称号实至名归。

  …… ……

  “为了做到石油泄漏及时有效防治,长庆不断强化风险预防能力建设,设立多个油气区域应急抢险救援中心,配置各类应急物资、设备、器材2万多件,建立井控、环保、防火等7支应急专家库,组建和完善12000余人的应急救援专兼职队伍,形成了立体化、全覆盖、全天候的预防应急大格局。”长庆油田质量安全环保部副主任辛熠平介绍说。

  放眼鄂尔多斯盆地,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台台红色艳丽的抽油机,一处处白星点点的井场,一个个大小各异的储油罐……与蓝天白云、绿树鲜花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幅“景中有井,井在景中”的美丽画卷。

  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节约一滴水到带走井场的每一个废弃物……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奋进中的长庆,大美的长庆,就是要不断培育绿色文化,做好生态文章,守护发展底色!

  党建工作强根基

  欲致其高,必固其基。

  “50年来,长庆油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筑牢了油田发展的‘根’和‘魂’。”长庆油田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付锁堂表示。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长庆理清了发展思路——

  进入新世纪,长庆油田党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了2015年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吨的奋斗目标,引领建成我国第一大油气田。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长庆油田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提升国内勘探开发力度的重要批示精神,制定二次加快发展规划,努力冲刺6000万吨新高点,矢志不渝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长庆打造了坚强堡垒——

  长庆油田高度重视党组织建设,坚持做到油田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体现在哪里。“通过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把业务骨干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工程,强化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等一系列举措,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成为增储上产的主力军。”长庆油田党委组织部(人事部)部长王琛说。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长庆锤炼出了过硬的队伍——

  长庆油田党委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打造铁人式员工队伍。2007—2019年,在生产规模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长庆用工总量始终保持在7万人左右,生动展示了长庆铁军的实力和担当。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长庆激发出了全员战斗力——

  长庆油田党委坚持目标引领,着力凝聚全员干事创业力量,先后多次开展全员性劳动竞赛。特别是在开展为期三年的新时期全国最大规模油气上产劳动竞赛中,引导广大员工勇挑重担、迎难而上,任劳任怨、艰苦奋斗,创造出了3个月建成一座联合站、1个月建成一座集气站、10天建成一座小型集输站等一系列“长庆速度”“长庆纪录”,形成了万众一心推进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毫无疑问,切实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筑牢全员为油奉献的思想根基,为长庆油气当量5000万吨连续7年稳产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也为长庆未来走得更远、登得更高、站得更稳,铺平了发展道路。

  …… ……

  悠悠五十载,高原作证,记下了长庆人对石油的火热忠诚;岁月作证,铭刻着长庆人对祖国的赤胆忠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7万长庆人拼搏奋斗,共筑了辉煌的长庆。

  未来之路漫漫仍需修远。长庆人坚信:传承石油精神,弘扬长庆文化,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沿着高质量推进二次加快发展的道路,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