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秘技修炼之道
2020年08月19日 20:43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陆晓如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非均相复合驱技术研发成功,有现实的需要,更有不懈地创新和团队的努力。

 

  2017年7月9日,油气行业的奥林匹克——第22届世界石油大会在土耳其召开。来自全球油气行业的领袖聚集于此,带来了最新的理念、最前沿的技术成果。

  两天后,曹绪龙代表胜利油田把非均相复合驱技术作为大会第6会场的压轴报告,向与会同行展示。获得的反馈让他意外——当他走下报告席,意犹未尽的各国代表围着他问个不停。

  每每回想起当年那个情景,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石油科技工作者,曹绪龙总会油然而生一种扬眉吐气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由衷感叹困难磨砺胜利,坚信创新成就胜利!

  困难磨砺胜利

  “研发非均相复合驱技术,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被记者问及研发背景,孙焕泉回答的语气里颇有些无奈,“如果不进行化学驱,老油田早在采收率还很低时,就被高含水‘淹’死了,必须要突破特高含水阶段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

  相较于其他老油田,胜利面对的油藏条件更为恶劣——先天不足加后天衰老变异。

  “胜利油田油藏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世界上75%的油藏类型胜利都有,因此被称为‘石油地质大观园’。”张宗檩介绍说。

  这犹如一道紧箍咒,时不时让胜利人生出感慨:勘探难,开发难。更何况,还要面对不可逆转的油藏开发规律。

  胜利油田发现于1961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水驱二次采油采出1吨液体,九成以上是水。聚驱后综合含水率更是上升到了96.2%,采出液里飘着油花,采油工倒成了采水工,而平均采收率不到30%。

  “胜利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实验,但结果都表明,聚合物驱后再用传统均相化学驱技术驱油,易沿着已经形成的高渗透条带窜流,提高采收率不到2%,而聚驱后还有大量剩余油未被采出。”孙焕泉说。

  提高采收率,不是一场战役,却胜似一场战役;稳产,更是一场我不进、敌即进的拉锯战。不止胜利如此,放眼全国,老油田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提高聚驱后油藏采收率,胜利迫切,中国迫切!

  “但国内外大幅度提高聚合物驱后油藏采收率的技术方法尚属空白。现实逼着我们必须自己去研发。作为东部开发时间最长的老油田,胜利有责任为东部原油稳产趟出一条新路。”孙焕泉说。

  着眼国家能源安全的大局和东部老油田长期稳产,胜利油田未雨绸缪、提前着手,统筹资源、聚力攻关,不断实现化学驱油技术的突破。

  创新成就胜利

  自峥嵘岁月而来的胜利人,有着高昂的创业激情。他们坚信:所有资源都能找到,找到的资源都能动用。

  在地质迷宫里艰难跋涉,胜利油田1987~1995年原油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3000万吨/年以上,1996~2015年连续20年年均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以上。业内专家感慨地说:这是一个奇迹。

  奇迹如何造就?惟创新者胜!胜利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挑战采收率极限的道路上,胜利人走过的每一步,无不闪耀着创新的光芒。

  研发团队从学习国外经验入手,集成创新,经历数万次实验,相继攻克了耐温抗盐聚合物驱、无碱二元复合驱等技术,形成了具有胜利特色的成套化学驱技术体系。

  尖端技术,如同粮食,端自己的饭碗才会香甜。端着自己的这碗饭,胜利油田已提高采收率7%以上,产油6700万吨以上。

  非均相复合驱技术的研发更是一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创新过程,每一环节都与创新息息相关。

  “创新思维理念是技术突破的关键。面对特高含水油藏开发难题,胜利油田提出了非均相复合驱油理念,实现驱油方法从传统均相到非均相的跨越。我们研发团队创新设计出了部分支化部分交联的新型驱油剂分子结构,研发了粘弹性颗粒驱油剂,兼具调剖和运移的双重功效,为非均相复合驱技术的发明提供了核心主剂。”孙焕泉说。

  创新,胜利人最深沉的禀赋,再次在采收率瓶颈期激发出撬动地球的力量。

  如今,胜利人还在为扩大非均相复合驱技术的应用范围、实施效果,不断迸发出新的思路,不断进行着创新性实验——高温高盐聚驱后油藏适不适用?水驱后能不能跳过聚合物驱直接应用……

  坚持必然胜利

  科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失败和挫折不可避免。

  “非均相复合驱从基础研究到先导试验成功历经不止十年。坚持不懈研究攻关是成功的基础。”孙焕泉指出。

  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继承和发扬石油石化优良传统,胜利培育和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队伍。

  曹绪龙是这支铁军中的代表。他学的专业是化学分析,198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胜利油田开发实验室采二组从事化学驱研究工作。

  一个石油勘探开发门外汉,“被迫”从事当时好多人听都没听说过的化学驱三次采油。坐着“冷板凳”,看着研究院里搞勘探开发的同事天天忙活,一个接一个地出成果,曹绪龙承认:“当时犹豫过,困惑过,甚至想过挪挪窝。”

  给了他坚持力量的是师傅的一番话:“我们从事的化学驱三次采油,是让老油田延年益寿的崭新事业!”让他最终认定并由衷热爱化学驱事业的,是油田的需要、国家的需要。

  有了坚守的信念,当面对阿科、德仕古等国际石油公司得出的,胜利油田根本不可能开展大规模化学驱的结论,他铆足一股劲:“就不信那个邪!他们干不了,我们自己来!”

  从事非均相复合驱技术研发最初也不是姜祖明主动的选择——因为研究生导师与胜利开展合作从事了这项研究,他才跟着开始做研究。

  但有了坚守的信念,在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面对胜利油田当时没有招聘计划的现实,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上海的科研院所伸出的橄榄枝,通过在胜利油田博士后工作站攻读博士后,曲线救国,留下来继续研究:“我一定要看到这项技术成功,在油田实现价值。”

  坚持,恰若春暖花开前的冬眠,忍受寒风凛冽只为来年的草长莺飞春满人间。

  曹绪龙坚持37年,带领胜利油田研发团队始终走在化学驱技术研究最前沿,最终以非均相复合驱技术实现了世界化学驱领军者的角色蜕变。

  姜祖明坚持10年,最终以非均相复合驱技术,让聚驱后提高采收率这一世界难题得以破解,创造了世界采收率纪录。

  选择这样坚守的还有团队中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60多位默默无闻的贡献者。他们目标同向、勠力同心、矢志攻关,实现了胜利油田化学驱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

  人才走向胜利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当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胜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实验室,不到60人的创新团队里,就有12名博士,其中6名博士后。他们为何云集于此,扎根于此,奉献于此?

  “胜利油田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战略性、系统性工程来抓,修订科技奖励办法,调整优化三支人才队伍序列,完善落实培养引进、选拔使用、激励约束相配套的人才开发机制,努力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胜利油田分公司代表孔凡群表示。

  曹伟东,土生土长的“油二代”,曾经一直盼望着走出油田到大城市里去。寒窗苦读,一路读到博士,学的是高精尖的计算机数学。

  6年前,因缺乏油藏数值模拟软件,非均相复合驱技术无法还原油藏历史,无法指导优化开发方案——他从中看到了科研和市场的结合点,于是回到油田,加入了“非均相复合驱数值模拟技术研究”课题。

  很快,他就找到了施展拳脚的舞台——由他研发的化学驱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植入了三种特有功能,解决了新型化学药剂注入油藏后开发方案的优化调整和效果预测。

  “胜利油田不是简单地给钱给政策吸引人才,而是用环境吸引人才,用平台培养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张宗檩说,“最具胜利特色的是,围绕勘探开发重点课题和关键技术,组织人才开展科研攻关,选拔优秀人才担纲863、973等重大项目研究,推动高层次人才有效发挥作用,让他们在科研中成长、成才、成名。”

  筑巢引得凤凰来。科研人员在这里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攻关,从胜利走向胜利。一批高层次人才涌现而出,构筑起了胜利的人才高地。

  不惧挑战的胜利,创新的胜利,坚持的胜利,人才的胜利……它们造就了居于世界之巅的非均相复合驱技术,造就了无数登峰造极、披荆斩棘的胜利技术;它们编织起胜利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建设领先企业的希望版图,编织起胜利人“百年胜利”的伟大梦想。向着这伟大的梦想,迈着铿锵的脚步,胜利自信前行!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