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成长驱动力
2016年06月08日 15:04 来源于     作者:刘淑菊/张万德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长庆油田的发展动力正在由投资、工作量与人力资本驱动,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与管理创新驱动转变。

  

         长庆油田绝对称不上“少年得志”的代表。在它成长的初期,就遭遇到“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巨大尴尬。

  到后来,发现了全国最大的整装气田苏里格后,却因技术瓶颈难以动用,只得长叹一声“俊俏的媳妇不贤惠”。

  哪怕是开始5000万吨的发展计划,也迅速受到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打击。长庆油田2009年起就在工作会上不断提醒自己“低成本开发是生命线”。

  没有“一日看遍长安花”的得意洋洋,没有“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豪爽大气,长庆油田实现了5000万吨,依然内敛而踏实。不过,从上产到稳产长庆也有了许多不同之处。

  由于国际油价骤然走低,长庆油田提出了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径。同时,长庆油田的发展动力,正在由投资、工作量与人力资本驱动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与管理创新驱动转变。 

科技集大成

  产量为王。无论东西方,衡量油气田重要性的最大指标就是产量。5000万吨/年油气当量、位居中国第一大油气田的长庆油田的存在并稳产,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已然举足轻重。因其重要,它的发展与创新也代表了我国油气企业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

  2016年1月8日,一个沉甸甸的奖项颁发给了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长庆5000万吨超低渗致密性油气田重大理论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成果,正是长庆油田提前两年实现5000万吨/年的关键所在。

  在我国本土上建成5000万吨/年特大型油气田,对于油气需求数量庞大的中国而言,现实作用和意义不亚于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事实上,新世纪以来,长庆主攻超低渗油气开发取得的突破,拉动非常规油气产量突飞猛进增长。

  “无论从规模还是效果上来说,长庆油田都比北美致密砂岩气开发整体规模大。”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文瑞这样评价这项成果。

  与国内同类企业相比,长庆油田的科研团队显得精干高效。加上联合攻关的高校院所,这项成果也只有3000人参加。人数这么少,为何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也许,这应归功于长庆人的世界视野与逢强愈强的倔强性情。

  一个又一个世界级挑战摆在面前,促使长庆油田建立了开放型的科研体系。对内联合中科院、清华大学、石油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对外和斯伦贝谢、哈里伯顿、壳牌等跨国公司展开合作攻关。他们每年投入10亿元费用,推进以12项关键技术、7项配套技术和7项开发试验为主的“1277科技创新工程”,持续深化关键技术创新和水平井压裂等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参与这项创新的技术人员,一个共同的感受是“累并快乐着”。

  “我们从事的是很有创造性的工作,总是充满希望,总能实现突破。”长庆油田勘探部副总地质师李明瑞谈起新的地质突破就会十分兴奋。

  长庆油田技术发展处处长赵勇则将勘探形容为公安机关破案:“需要分析嫌疑人去了哪儿。走动过的地方不一定有油气。它只留下了痕迹,只有聚集的地方才是我们要找的。这种寻找就是油气富集机理研究。”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需要进行勘探技术创新。长庆油田致力于提高地震波穿透力,以识别分析地下岩层发现油气,在实践创新中形成了黄土塬非纵地震技术和全数字沙漠地震技术,突破了黄土塬、沙漠地震勘探世界难题,掌握了高效识别地下数千米深处油、气层的能力。

  在这些成果的指导下,长庆油田已经连续12年油气储量增长居全国之首。

  长庆之所以是长庆,因为它站得高、视野宽、看得长。长庆一方面自由研发、自我提高,一方面博采众家之长为自己所用。从这方面说,它是现代油田科技的集大成者。

  长庆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集成创新的方法,形成了一系列有效开发“超低渗”油气田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压裂、注水、水平井开发系列都是拿手好戏。通过压裂打通油气渗流路径,依靠注水恢复储层油气流动压力,用水平井横穿储层增加油、气渗入井筒面积,来提高单井产量。

  压裂技术尤其值得一提。美国“页岩气革命”中,压裂是最让人惊艳的一笔。长庆油田在此方面的成果也毫不逊色。他们将压裂技术由常规压裂发展到分层压裂、体积压裂,形成了适应不同油气层压裂的技术系列。如今,长庆油田创新的“水力喷砂”压裂技术已经与“裸眼”、“桥塞”并称为国际三大技术压裂。

  长庆油田还进行了全流程工艺创新,从油气层顺着井筒一路延伸到地面生产流程关键环节,形成高效开发超低渗油藏和苏里格气田系列配套技术。

  有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已经对油气田发展产生颠覆性变革。例如,井下节流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使苏里格气田实现地面中、压集气,生产流程和集输管汇全部国产化,极大地改变了气田管理的组织形式,地面投资比开发初期下降了50%以上,可称“四两拨千斤”。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自己拥有核心技术,众所周知,才能掌握油气上产的主动权。水平井和压裂技术获得重大突破,让地下油、气渗流通道由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高速公路”。超低渗油田投产的150口水平井,平均单井产量达到8.7吨,相当于直井的4倍;苏里格气田投产的水平井达到235口,平均初期日产天然气7.8万立方米,相当于直井的5倍以上。华庆油田应用水平井已建成百万吨原油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让长庆从“多井低产”向“少井高产”时代迈进。

  长庆自主研发的裸眼封隔器、新型套管分压配套工具,打破了国外公司技术垄断。水力喷砂压裂技术,在气井先后实现一次压裂改造五段、七段、十段到十五段的跨越,为国内首创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的突破和体积压裂试验的成功,大幅度提高了单井产量,近3年先后获得50多口日产超百万立方米的高产气井,最高试气无阻流量达到454万立方米。

  一项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大幅度提升油气田开发效益,而且往往对成本的控制产生革命性的作用。以数字化集成增压装置为核心的地面工艺优化简化技术,不仅减少了60%的占地面积,而且降低了20%投资。丛式井组开发等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使油田一个井场最多钻井43口,气田井组最多达到10口,已累计节约用地35.4万亩,节约资金70.4亿元。

管理上水平

  长庆油田采油五厂,被称为中国四大采油厂之一。它最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就是长庆自身的投影。采油五厂2005年还是40万吨的产量,2007年就翻番到100万吨。2009年再次翻番,上了200万吨。3年后,达到300万吨。

  “长庆油田的生产纪录大部分是我们创造的,在产能建设上创造了11项纪录。大庆会战时第一个方案是当年建设150万吨产能,我们厂1年就能建成150万吨产能。”采油五厂厂长周学富自豪地说。

  “这几年生产规模快速膨胀。在高速上产的后期我们意识到,一个企业除了资源基础外,最重要的是管理水平和人员基础。”周厂长说。

  面对这个问题的不止是采油五厂。快速的发展,给长庆油田原有的经营管理、生产组织、建设方式、科研攻关、人员编制等提出了严峻挑战。拿苏里格气田来说,按设计建设规模,天然气年生产能力达到250亿立方米时,生产气井将达到数万口,仅巡井一项就需要数万人。

  “长庆油田面临着五大挑战和压力:地质条件恶劣、‘新两法’带来安全环保的压力、队伍素质的压力、低成本压力和谐稳定的压力。”长庆油田企业管理处副处长范存孝说,“这要求我们必须提升管理水平。”

  他们到处取经,向壳牌学习HSE,向宝钢学习现场管理,向海尔学习制度管理,向大众学习标准化……

  “触动最大的是思路。”长庆油田企业管理处刘小康科长说,“我们以前在山沟沟里,十分闭塞。出来看看就发现,管理可以做到很科学。”

  学习了他人的先进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创新思路。长庆最为著名的“四化”模式(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就是在各种学习、思考、触类旁通中领悟的。

  为简化过程,长庆油田在油气田地面建设上探索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用一套符合长庆地下油气开发和地面建设需求的标准化设计文件,统一油气田开发工艺、流程,统一井站建设,使油气田建设按照“组装”、“复制”的模式低成本扩展,以提高质量和效率。

  标准化设计通过设计图纸的复用率,使设计速度提高近两倍;模块化建设通过建构部件的“工厂化预制”和“积木式拼装”,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由此延伸到物资、设备规模化采购,每年节省成本超过10亿元。

  在天然气田标准化设计已经达到100%,油田标准化设计达到90%之后,长庆油田把标准化的管理思维从油田建设延伸到管理层面、操作层面,建立了覆盖油气田生产、建设、经营的标准化作业程序和管理流程,通过组织架构革新和管理流程再造来提升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将传统的生产组织模式按照新的运行机制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现代化企业的运作,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提升公司的管理效率。

  按照“业绩导向、充分授权、过程控制、分级负责”的管理工作机制,长庆油田在公司各个层面推行管理标准化、业务流程化、工作规范化。推行标准化流程管理,建立了目标、业务和资源要素三大类22册管理标准,基本建成涵盖公司和基层单位两级管理的标准化体系。推行标准作业程序,开发了覆盖油气生产的13个专业9126项标准作业程序,实现了公司所有业务的流程化、规范化运行。

全员在创新

  在西峰油田董二转的监控室里,悬挂着一张彩色的“地图”。从大门开始,工具间、值班室、计量间以及加药泵、流量计等重要设施,都用卡通形象清晰地描绘出来。在加药泵旁边,还贴心地提示着什么情况是正常的,出现异常的处理方法等。图片鲜明可爱、文字简明扼要,就像专门给小朋友学习的幼儿词典一样精美。

  这是采油二厂精心设计的流程图。他们用流程图描述岗位操作中的隐患风险、排查措施,界定操作顺序、协作关系和关键环节控制要点,量化操作参数,提示注意事项,将岗位操作规范化、图片化,便于员工理解和掌握。

  设计这张流程图,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这是长庆油田推广标准作业程序之后的重要举措,是HSE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油气田生产操作环节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细化和量化,将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工作。他们强化“省略、变更、违反、逆转任意一个操作环节都属违章行为”和“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的理念,使员工的工作行为逐步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

  像麦当劳炸薯条一样规范,是采油六厂标准化现场管理的目标。“我们希望做到,100个人关同一个阀门动作是一样的。”采油六厂党委副书记薛连军说。

  关键在于动作的设计。比如,很多人习惯开阀门时面对阀门。但按照标准化操作要求,人必须走到阀门侧面,才能打开阀门。或者,在按按钮的时候,普通人是抬手就按,但训练有素的六厂人,会从上衣口袋里拔出电笔,试电之后再按下去。这样的操作规范贯穿于每个业务环节,覆盖到每台设备。

  最开始员工会觉得别扭。因为它与普通人的习惯是相悖的。不过,随着油田员工专业化程度的加强,新的职业素养要求正在形成,标准化现场管理适逢其会。

  “以前油田两年才能培养一个熟练工。员工必须学会正常操作、设备原理、判断故障、简单维修等各个环节。标准化管理后,由于生产方式的升级和操作技术的优化简化,由学徒变成师傅的过程会很短,3个月就能独立上岗了。员工劳动强度下降、安全管理都有了保障。”薛连军说。

  标准化管理能够避免员工因为个人的原因造成事故。“人员是有缺陷的,会懒惰、倦怠。比如以前发现问题必须自己解决,员工得判断今天的事情是否重要。如果他恰好今天累了,问题就容易拖到明天。现在通过标准化管理与专业化分工,使得管理更为精细精准。”企业管理处张兴良说。

  在推进标准化之初,长庆油田曾经担心过标准化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而今这个问题,在全体员工的参与下得到了完美解决。

  长庆油田物资供应处咸阳转运站担负着油田建设物资中转的任务。随着油田的快速发展,吞吐量成倍增长,但场地、设备、人员都没有增加。员工工作量大、热情低、效率差。

  咸阳转运站开展了“尊崇标准+持续改进”的专题开展实践。他们发动全站员工人人参与,结合自己岗位献言献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旧的标准强调个体岗位的职责全面性,但忽视了各岗位协作配合的系统性,从而导致作业前工作安排繁复费时,作业中岗位衔接配合不好。经过集思广益,他们最终把工作流程简化为15个字的工作要诀,并对新的作业程序进行分解,以流程图的方式进行描述,确保执行到位。一段时间后,装卸岗的员工发现,以往装卸60吨的油井套管需要近30分钟,执行新标准后时间减少了近10分钟,工作效率提高了33%。

  多余的时间和精力,长庆人开始更多地进行全员创新。长庆油田将创新阐释为“工作中点点滴滴的改进”,鼓励员工在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提升。

  采油六厂有个“西北油井打捞王”——D04439队。这个队藏龙卧虎,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井下作业技能专家、长庆油田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杨义兴的看家班底。

  针对超低渗透油藏实际情况和水平井的特点,杨义兴和他的团队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华庆油田井下作业技术体系。在厂里的支持下,杨义兴和5个同伴拉起了“杨义兴工作室”。这里,一个个金点子不断产生,又被各种打磨,已经成为全厂井下作业技术人员学习交流、攻关创新、人才培养的场所。

  如今,他们已经形成了“捞、磨、钻、铣、套”等12大类120余项特色工具,解决了1230余口大修打捞、井筒处理疑难杂症,节约成本上千万元。

  在长庆油田,以员工命名的工作室还有很多。一场全员创新的热潮,正在长庆油田涌动。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