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四问爆燃事故
2013年12月25日 16:47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侯瑞宁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本该埋在土里的输油管线变成悬空于污水上的悬管,而且下面的排水暗涵与腐蚀性极强的海水相连,管线自然容易受腐蚀。

  文/本刊记者 侯瑞宁

  青岛爆炸的伤亡人数仍在更新。截至发稿前的11月25日,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全体会议通报称,事故已造成55人遇难、136人受伤、9人失踪。经过调查,事故初步原因被认定为输油管线漏油进入市政管网导致起火。

  针对此次事故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组长、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给出如下结论:输油管道与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布置不合理;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对输油管道疏于管理,造成原油泄漏;泄漏后的应急处置不当,未按规定采取设置警戒区、封闭道路、通知疏散人员等预防性措施。

  “这是一起十分严重的责任事故。”事件性质一锤定音。

  痛定思痛。针对这起严重事故,我们应该做出哪些反思呢?

  管道为何发生泄漏?

  “我下到坑底看了一下,漏油的位置在输油管的下部,有一个约两巴掌大小的洞。”作为爆炸前五分钟在现场进行抢修工作的唯一幸存者,中石化管道储运公司潍坊输油处副处长邢玉庆事后回忆到。

  东黄复线输油管道为何发生泄漏?这是整个环节中最基础的问题,但是事情过去已近一周,原因仍然未明。

  “这次事故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过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输油管线在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管线年久失修,没有自动检测设备,市政管线与输油管线交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悲剧的最终发生。”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铁民说。

  中国石化提供的资料显示,东黄复线建设于1986年,现已服役27年,属于老龄管道(服役超20年),管道长248.52公里 ,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

  其实,这不是东黄复线的第一次泄漏。2010年5月2日,东黄复线就发生过一起漏油事故。当时是因为地方违章施工致使管线受损漏油,东黄复线紧急停输。后经抢救,管线迅速恢复正常输油。

  一般而言,长输管道受损的主要原因有:第三方损坏,违章占压,自然灾害,以及由于管道的腐蚀、设计、施工及制造缺陷等造成的事故等。

  近年来,由第三方损坏、市政施工、偷盗油气等导致的管道受损事件呈上升趋势。据调查,仅第三方损坏在我国油气管道事故原因中就占40%左右的比例。

  管道违章占压问题也不容乐观。中国石油一位内部人士就透漏,从2006年到2010年,全国油气管网被占压、挤占的就达到1.5万余处,由此发生的事件也比比皆是。

  “地下管网的安全问题呈现高发态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服役期的管线很多进入寿命后期,腐蚀、泄漏等问题严重,维护更新的压力巨大,同时还面临着由于不能准确掌握地下管网资料而建设、施工导致的损坏管线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置这些问题,就容易发生或引发安全事故。”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正元地理信息公司总工程师李学军博士告诉本刊记者。

  1970 年,我国掀起第一次建设油气管道的高潮。用了5年时间建成总长2471公里的8条管线,形成东北管网。1976 年起,我国又掀起第二次建设油气管道的高潮。建成总长3400 公里的东部油气管网。这些老管道,有一些还处于服役状态。

  “针对这些老管线,我们应该加强监控与检测手段,仅靠一两次检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进行制度性建设。”刘铁民表示,“现在对于老问题要解决很难办。对其要进行重新评估,监控,预警和管理。改革开放建了很多这样的管网需要注意。”

  针对城市老管网的治理,刘铁民建议对城市管网进行全面的普查与登记,对于高风险的地区,要进行重点监测,然后按照风险等级进行管网分级,根据高中低风险程度进行分级、分批改造,由国家拨款、市政投资,进行彻底改造。

  排水暗涵为何爆燃?

  青岛输油管爆炸,最吊诡的是原油泄漏后为何会流进市政管网中的排水暗涵?

  爆燃发生后,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郭继山承认,输油管线铺设与市政管线铺设存在一定冲突,并表示,“黄岛管线情况非常复杂,至少铺设了11条各类管线”。

  在现场参与市政救援的专业人士称,青岛的市政管网基本沿着道路南北铺设,与东西走向的输油管道出现纵横交叉难以避免。此时,输油管道必须与市政管网(上下)分开。“但爆炸的地方没有这样设计。”这位专业人士说。

  把本该埋在土里的输油管线变成悬空于污水上的悬管,而且暗涵与海水相连,海水涨潮过程中难免把腐蚀性强的海水漫延上来,管线受腐蚀震荡的程度自然要比其他地方重。

  本刊记者查阅2003年国家颁布的《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看到,埋地输油管道同其他用途的管道同沟敷设,并采用联合阴极保护的管道之间的距离应根据施工和维修的需要确定,其最小净距不应小于0.5米。

  此外,《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规定,原油管道与城镇居民点或独立的人群密集的房屋的距离不宜小于15米,与工厂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管道中心距公路用地范围边界不宜小于10米。

  郭继山表示,漏油管线与居民区、民用设施距离符合国家设立的标准,出事故的原油管道与居民区实际已经超过30米的安全距离。

  不过,在刘铁民看来,输油管道的距离问题并不需要太多讨论,因为“这次爆炸不是油管与居民聚居区的距离问题,而是城市系统性规划缺失的问题”。这涉及违章占压。

  公开资料显示,东黄管线建设在先。当时黄岛区还是一片郊区,直到2003年前后这里逐渐繁华起来:“一幢幢几十层的商业楼、商贸楼、办公楼、商务酒店、商务会馆如雨后春笋般一夜间拔地而起”。此时,东黄线已经运行了近20年。

  问题出现了。“原本管线所处的郊区现在变为繁华城区,建筑物众多,人口密集,部分管道陆续被占压,导致管道无法抢、维修,即使一些没有占压的建筑物也离管道较近,无法进行管道防腐层大修。”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在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发布《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东黄(复)线、东临线隐患整治工程环境信息公告》中这样写道。

  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有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黄岛区不断扩建,已将东黄线圈进约16公里;高密市城区扩建已将东黄老线圈进15公里;寿光市城区扩建已将东黄线圈进24公里,违章占压几十处……”

  究竟是石化围城,还是城围石化?“东黄管线已经建成27年,而交叉的地下暗涵才建成7年。”中石化有关人士说。

  现在城市管网出现交叉、重叠等现象普遍,不仅有设计上的问题,也有管理责任的问题。不同种类的管线如给排水、电力、燃气、热力等管线以及长输油气管等,其投资主体不一,由不同部门掌控,相关资料信息不能共享。加上管理方式传统,导致地下管线目前的管理被动。相邻建构筑物的情况以及管线的运行状态都不能及时掌握,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李学军博士建议,“要加强管线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不同权属单位的管线信息资源共享;成立统一的城市管网监管部门,对全国城市管线进行监管,监督管线管理维护相关责任的有效落实;开展地下管线普查,查清地下管线现状,建立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并积极推广更为科学的地下管线敷设方式和在线检测、监测与控制等技术的应用;努力促进加快智慧管网建设,实现地下管线运行状态的智能监控,实质性提升地下管网的应急响应与预警决策能力和水平。这是保证地下管网安全有效运行的唯一途径,也是地下管线管理的必然趋势。”

  为何未及时疏散?

  “八点半前后,我赶到漏油现场看到,有十几个施工人员,一旁公路上还有社会车辆在穿行。我感觉交通秩序有点乱,需要进行交通管制……”邢玉庆回忆11月22日的情景如是说。这时距离原油泄漏已经过去了5个小时。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当危险化学品泄漏后,都要看成是重大突发事件,都必须在1小时内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刘铁民说。

  关于原油泄漏后,“为什么没有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为什么不警戒?为什么不封路?为什么不疏散群众?为什么不通知群众?”在2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安监局局长杨栋梁如是问。

  针对这一问题,郭继山之前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10点钟爆炸发生后才知道漏油事故。凌晨3点到爆炸前,市政府并不知情。”

  在现场的中石化管道工程师曾向媒体表示,漏油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一个冬天不法分子钻孔盗油的事情就能发生十几起。按照程序他们都会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协调处理和疏散人群。企业是无权擅自疏散人群的。他透露,其实中石化有非常专业的处理漏油的队伍。不久前某地区发生管道跑油后,一个队伍过去几个小时就安全解决了。

  在惨重的人员伤亡前面,刘铁民认为目前更重要的工作是要吸取教训,在今后类似事件中一定要设置顶级事故预案,采取公众保护,把指挥部第一时间成立起来。“这次事故给我们的教训很多,比如城市管网问题、城市规划等问题,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紧急事件中如何科学应对。这是企业和各级政府领导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刘铁民说。

  爆燃为何发生?

  第一燃爆点在何处?这次爆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有人透露,导火索是附近正在检修的某化工厂焊接时产生的火花。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权威人士证实。

  “在那么密集的人口聚居区,空气里弥漫着大量的油蒸汽,任何一处异常都可能闪爆,比如发动的摩托车,比如路边烧烤的炭星,比如任何一个烟头。”刘铁民这样分析。

  其实,这样的事故不仅存在于中石化,也不仅存在于黄岛,而是存在于全国各地。李学军表示,2008年~2010年,国内每年发生的城市地下管线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造成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请看下面的数据:2006年,北京京广桥附近地下排水管破裂,引起地面坍塌;2010年7月,大连输油管爆炸;2010年7月28日,南京地下丙烯管道爆炸……据统计,南京平均每天发生爆管事故30多起,北京平均每4天就发生一起大型水管崩裂事故。

  在所有管道事故中,易燃易爆的油气管道无疑是“重点看护”对象。为了防止事故发生,石油石化企业做出了不少努力,然而,这一领域的事故没有停止过。

  “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同类事故频繁发生,只靠追究个人责任、落实个把人的责任制,解决不了问题。我们需要解决安全生产基本面的问题。”刘铁民表示,“如果将事故简单地归结为安全文件下得不够、会议开得不够、大检查做得不够了,我认为不客观。这些解决不了基础性、系统性和文化性的问题。”

  为此,刘铁民表示,今后城市管网建设要形成制度化,建立综合协调制度;建立中长期整改规划,分期分批地解决问题。

  目前,我国油气管线总里程数已经达到了10.6万公里。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管道业务总投资将超过4600亿元人民币,境内外新建管道65000公里,其中原油管道8000公里,成品油管道16000公里,天然气管道41000公里。每年打孔盗油发生3000余起,漏入污水暗涵存在很大的可能性。此类隐患不除,爆燃仍然会发生。这些新旧管线都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那么,如何解决城市管网的安全问题,国外有无先进经验可以借鉴?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美、日等国家城市管网事故发生频率非常高,危害程度与我国今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之所以能够现在取得如此好的管理成果,主要得益于三点。“首先,强调城市规划,在初期规划中做得很好;其次,根据安全规划风险需求,对于高风险,国家投资研发技术进行彻底改造;最后是改造中采用先进技术,自动安全预警系统等。”刘铁民如是说,“我们不能一直只是做善后工作,而是要预防,将一切事故尽力消灭在萌芽状态。”

  责任编辑:刘淑菊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