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从战略承诺到产业重构
2025年11月07日 11:55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赵 玥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如果说“双碳”目标是“定方向”,那么“三碳”目标则是“考能力”。

 

  2025年9月24日,当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聚光灯照亮北京,中国以“三碳”目标向世界递交了一份更具雄心的计划——2030年前碳达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较峰值下降7%~10%、2060年前碳中和。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

  在《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和中国“双碳”目标宣示五周年之际,中国做出的新承诺,既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也为未来十年中国的全面绿色转型划定了航向。这一目标的升级,绝非简单地数字叠加,而是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责任的深刻回应。如果说“双碳”目标是“定方向”,那么“三碳”目标则是“考能力”。中国将如何以此为支点,以能源革命重塑经济结构?如何撬动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关键节点的中国担当

  在业内人士眼里,我国在此时提出“三碳”目标并不意外。

  双碳专家、气候未来创始人汪军表示,去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的发言中提到,“中方将提交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发言便蕴含着国家自主贡献的更新的重磅信息。

  双碳专家王磊明表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大会(COP21)通过的《巴黎协定》规定,各国应制定、通报并保持其“国家自主贡献”,通报频率是每五年一次,2025年是第三次。“今年2月10日是《巴黎协定》签署国提交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的截止日期,但在195个缔约方中,仅有13个国家按时提交。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将于今年11月在巴西召开,成为国家自主贡献提交的最后期限。”目前,国家自主贡献提交严重滞后,亟须一个有号召力的大国“率先垂范”。值此关键时刻,中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以实际行动助力全球气候治理,为即将召开的气候大会奠定了基础。

  犹记得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的金色大厅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宣告:“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一宣言,如同一记重锤敲响全球气候治理的“历史时刻钟”。彼时,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数据,中日德三大工业强国的工业GDP占比分别为39%、25.8%、30%,三国的制造业GDP占比分别为27%、20%、20%。中日德与能源相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吨/万美元)分别为7.98、0.50、0.62,中国是日本的16倍、德国的13倍。

  在“发展权”与“气候责任”的双重张力下,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绝非简单的政策宣示,而是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逻辑的深刻重构。它突破了传统“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将“减碳”与“发展”纳入同一战略框架,形成了“发展权保障—低碳转型—生态安全”的三位一体治理范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尔·安德森曾在采访中公开表示,她很喜欢中国提出的富有诗意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她认为这是可持续生活的中国式表达。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双碳”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不牺牲经济增长也能实现碳中和的可行路径。“纵观全球,人们一直有‘污染致富’的印象。几百年来,所有国家消除贫困都造成大量污染。等有足够多的钱了,再来清理污染。我认为,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不能再走这条路了。”英格尔·安德森说。

  从国际法维度看,“双碳”目标是中国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的主动履约,体现了大国责任与国际义务的统一;从国内治理维度看,它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总纲领”,通过“倒逼机制”推动能源、产业、消费三大领域的系统性变革。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中国将在2060年前完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碳排放“削峰填谷”,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方案”。

  “三碳”目标的提出,恰逢《巴黎协定》遭受单边主义破坏,中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应对气候变化再加码,既维护了联合国的权威,又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这背后是中国以能源革命重塑经济结构的决心,更是中国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缩影。

  治理维度的深化与量化

  “三碳”目标核心在于从“单一气体管控”转向“全温室气体治理”,从“时间节点约束”转向“总量控制与市场化机制结合”。

  “三碳”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较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30%;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较2020年增长六倍以上;碳市场覆盖钢铁、水泥、化工等主要高排放行业。远东绿色经济研究院专家李雪晴表示,“三碳”目标的核心范畴体现了治理纬度的深化和量化。

  首先是“全经济范围”,体现了系统性变革与行业无死角覆盖。意味着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所有领域,都要参与到减排行动中来,没有一个行业可以置身事外。

  其次是“全温室气体”,从二氧化碳到“非二”气体的管控升级,代表着治理对象的扩展。除了人们熟知的二氧化碳外,还包括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等非温室气体。

  第三是“净排放量”,强调了实现减排目标的双重路径,既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又要通过森林碳汇、海洋固碳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手段,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和固定。在治理工具方面也有所创新,“双碳”目标更多地依赖政策引导,“三碳”目标则着重依托市场化机制。如全国碳市场扩容至高排放行业,CCER重启覆盖非二氧化碳项目等。

  这一升级,如同从“平面作战”转向“立体攻坚”。它要求中国不仅要在能源结构上换道超车,更要在技术、产业、金融等全链条上破局立新。

  李雪晴表示,碳达峰并非指碳排放量在达到历史最高点后便立刻戛然而止,这是一个需要经历平台期并进行波动,继而转入持续下降通道的复杂过程。同样,碳中和也并非要求绝对的零排放,其核心在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人工技术手段,来抵消经济社会活动产生的剩余碳排放,最终实现人为碳排放与碳吸收之间的平衡(即净零排放)。

  在“双碳”目标提出后,虽然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节点,但对于达峰后如何下降,一直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和明确路径。而“2035年碳目标”填补了这一政策空白,为碳排放下降设定了清晰的中期目标。其相当于给碳达峰后的减排路径划了一条“基准线”:当排放总量在2030年前达峰后,接下来的五年(2030—2035),要使总排放量相较最高点下降7%~10%。这不是个小数目——如果以峰值时的排放量,如100亿吨计算(根据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创建的中国碳核算数据库估算),7%就是7亿吨,相当于每年要多减1.4亿吨,近乎一个中等省份的全年排放量。

  因此,2035年的时间节点就像是一个倒计时器,给各行各业带来了转型的压力和动力。“全经济范围”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各行各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技术升级和减排任务,否则将可能面临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下降等问题。这促使企业加大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投入,推动整个产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还能提升产业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非化石能源成为增量主体

  2025年有一个足够火热的夏季。

  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25年7月是全球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7月。不过,更“火热”的是中国的用电量,连续两个月破万亿千瓦时。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8月,全社会用电量10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此前的7月,全社会用电量102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在全球也属首次。这个数字,是2015年7月用电量(5035亿千瓦时)的2倍,相当于日本全年的用电量。

  王磊明指出,从此数据分析,也可以窥测出“三碳”目标的一些契合点。从产业来看,8月,第二产业用电量59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第三产业用电量20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第二产业是用电的绝对主力,高端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领先,如1-8月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同比增长23%;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源于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的迅猛发展,如1-8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8.8%,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4.1%。

  不难看出,以新能源车为代表的制造业突飞猛进,对绿电、非化石能源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曾指出,碳中和并非遥远的环保口号,而是一场席卷中国经济社会的系统性革命,其核心在于推动一场深刻的能源体系大变局。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于在三大阵线同时发力:供给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消费端推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全面电气化与能效提升;生态端通过植树造林、生态修复增强“碳汇”能力。

  而“三碳”目标正是从这些关键点着手。

  之前,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中明确: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补上了“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以上”的目标。

  2024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19.8%,“十四五”前四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0.97个百分点。要实现2030年、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5%、30%,年均分别提高0.86个、0.93个百分点。

  “非化石能源占比的目标有些难度。这需要大幅减少煤炭、石油的使用量,同时增加风光、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替代。”王磊明说。技术的突破是关键。钙钛矿光伏电池的理论转换效率为33%,远超传统晶硅电池;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让单机容量跃升至20兆瓦级,向深远海挺进。这些创新,让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占据了制高点。

  另外,《意见》提出,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确定的2035年装机目标,刚好是2030年目标的3倍。

  2024年,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4.07亿千瓦,是2020年(5.35亿千瓦)的2.6倍,提前6年实现了目标,“十四五”前四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年均增长27.3%。要实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年均分别需提高7.8%、8.9%。

  “以中国风电和光伏的产业能力,这个指标完成起来难度不大。”王磊明说。截至今年8月,风光装机总量已高达16.9亿千瓦。也就是在剩下10年,平均每年新增2亿千瓦左右。实际上,2025年上半年就新增了2亿千瓦。

  同时,我国在推进非化石能源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以政策保驾护航。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未来三年新型储能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新型储能可大幅提升电网灵活性、促进绿电消纳。两部委联手发文,标志着储能正式从“试验示范”迈入“规模化建设”新阶段。

  多个行业的产业重构

  在“三碳”目标的引领下,一系列行业转型、产业重构在所难免。

  首先是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将直接推动交通领域深度脱碳,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尾气排放。更重要的是,这一转型将重构汽车产业格局,带动电池、充电设施、智能电网等全产业链升级,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交通技术竞争中的主导权。此外,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协同发展,将进一步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形成良性循环的低碳生态。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这与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基本一致。

  事实上,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就达到了27.6%,提前三年实现了2025年目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1286.6万辆,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60%。王磊明认为,近年来,插混车增长迅速,这也许是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用“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代替“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的原因。

  这意味着,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则迎来黄金期。

  另一方面,“三碳”目标涉及的碳市场建设,如“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正在倒逼高排放行业的加速转型。

  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八大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75%左右。对于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而言,“三碳”目标是一场生死考验。以钢铁企业为例,每生产一吨钢,需支付80~120元的碳配额成本,这迫使宝武集团、河钢集团等龙头企业加速布局氢基直接还原铁技术。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即将被纳入的石化、化工等行业必须加速深度脱碳。

  9月24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部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在上海举行,正式发布了《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专设“全国碳市场扩围”一章。首次扩围后,全国碳市场纳入企业数量约3500家,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达到60%,实现了从过去的三个“单一”向三个“多元”转变,即由管控单一行业转变为多行业兼容、由管控单一能源活动排放转变为兼顾能源活动与工业过程排放、由管控单一的二氧化碳转变为管控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等多种温室气体。

  王磊明注意到,《报告》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论述更多,地位更加凸显。2025年3月,首批新登记的核证自愿减排量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开展交易,截至8月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270.61万吨,成交额2.29亿元,成交均价屡次超过100元/吨。因此,《报告》对自愿减排的管理制度、方法学、登记、交易等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外,伴随2024年11月召开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通过了《巴黎协定》第六条机制,标志着联合国管理下的全球碳市场正式启动。这将显著推动中国自愿减排的国际化进程,有望重现当年清洁发展机制(CDM)的辉煌。

  值得关注的,还有基础设施方面的升级表述。在全国碳市场基础设施方面,《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的提法是“数字化”,主要说的是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等的运行;《报告》的提法是“数智化”,说了很多新一代数智技术的应用,如智能校核、智能搜索等。“一字之差,反映出数智技术在全国碳市场中的快速渗透。”王磊明说。

  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在此时、此环境下提出“三碳”目标,彰显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与产业革命的“催化剂”。“三碳”目标的核心,是构建“人-自然-经济”的共生系统。传统能源企业需从“挖煤卖油”转向“综合能源服务商”,高耗能行业需从“规模扩张”转向“绿色制造”,消费者需从“高碳生活”转向“低碳消费”。

  从“双碳”到“三碳”,中国用五年时间进行了一场“目标革命”。这场革命,没有硝烟,却关乎人类文明的存续;没有终点,却已在每一座光伏电站、每一台风电机组、每一滴绿氢中写下答案。

  责任编辑:石杏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