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随笔
【冯跃威专栏】石油企业专利战略拾遗补阙
2014年07月04日 15:01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冯跃威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近几年,虽然国有石油企业的专利拥有量有了长足进步,但企业依旧面临不容乐观的行业专利竞争。

  2013年12月9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发布《2013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时称,2012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以65.3万件专利申请数连续第二年位居受理量最多的主管局,比2011年增长24%,增速居全球首位,日本和美国分列第二、第三位。

  2014年3月,WIPO发布报告又称,去年全球国际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20万件。其中,中国以21516件的专利申请总量超过德国,排名世界第三,比2012年增长15.6%,增幅在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居首。美国申请总量为5.7万件雄踞榜首,日本以4.3万件荣获榜眼。虽然中国与美、日在数量上有差距,但正在迎头赶上,并向创新型国家迈进!

  中国申请量持续快速增加,已成为全球知识产权申请量增长的主力。这是中国的研发、教育和知识经济大量投入在知识产权体系上的体现,为中国经济腾飞打下了基础,为产业升级增加了保障。这一点,在石油石化产业中尤为明显。

  在2013年发明专利授权中,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分列全国第二、第四和第十位,分别被授予1627件、527件和275件专利。国有石油公司在创新能力和贡献上的确走在全国各产业前列,为国内油气田稳产、油品品质及多样化升级、海洋油气勘探、管输系统安全运营等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但还应看到,上世纪末国有石油公司股份制的改造虽然构建了在全球占有一定规模和“地盘”的一体化产业结构集团公司,整体创新能力也有不同程度提升,但改造前既有技术班底滋养的创新方向依然痕迹明显。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中石化不仅在油气加工的优势领域,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中石油除集中在上游技术领域,如物探、测井、钻井、油气开采等方面的优势外,在原油加工领域也获得重大突破。中海油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和安全环保上也有所斩获。但这些都不足以让企业由此自满。

  在战略层面需要警惕的是国际跨国石油公司为挤进中国市场实施企业专利战略,在中国大量申请、布局发明专利。在中国专利局授权的专利中,物探、测井、钻井及石油化工等领域超过半数的有效发明专利归其拥有。在海洋勘探开发领域,也有超过七成的有效发明专利在其囊中。他们正在通过专利战略谋求竞争上的优势和获取技术服务的超额利润。

  战术层面需要关注跨国石油公司在全球化和环境压力下进行的新能源及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的创新。如生物质发电、海洋微生物产油,深海油气勘探开发中井控、机器人、数据采集传输等技术创新。

  在操作层面需要补洞的是人才流失等问题。在近15年里,国有石油公司“义务”开办 “石油黄埔军校”,为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提供了大量石油石化专利和专有技术创新的、能征善战的“虎将”。一些毕业于该校的“创新人才”都曾为国有石油公司服务,并充分利用职务或工作之便进行技术创新储备,甚至完成专利创新所有基础工作后离职再自主创业,以居民个体身份申请专利,再回过头服务国有石油公司。凡此种种,一是折射出国企在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上的漏洞;二是反映出企业在技术价值增值管理上的缺陷;三是会共同酿就供养“苍蝇”的培养基。

  国企既是专利和专有技术创新摇篮,也是专利技术和人才流失的漏斗。长此以往,国企很难抵挡“外寇”和“家奴”的双重竞争,形势不容乐观!

  责任编辑:赵 雪

  冯跃威专栏 多家媒体专栏作家,专注于国际能源投资、避险等课题研究与咨询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