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从单一加油到“油气氢电服”多元服务,安徽石油的转型之路,是一部硬核管理的进阶史。高效运营有精度、队伍转型有深度、服务升级有温度,三者交织成可持续发展的稳固三角。
- 高效运营,绘就新能源新景象
 
        高峰时段,合肥大众站里充电站总是一派繁忙景象:新能源车主扫码、充电、结算,全程流畅如行云流水;工作人员穿梭其间,或解答疑问,或检查设备,脸上洋溢着专业从容的微笑。这生动的场景,正是安徽石油深耕新能源领域,以高效运营赋能可持续发展的缩影。.jpg)
“以片区、场站为单位,安徽石油在全省范围内搭建起企微社群矩阵,新客入群即送专属服务费优惠券,群内实时更新充电优惠、设备维护通知、出行攻略等信息。”安徽石油充电专班运营岗张恺表示,公司还与车企合作,精准推送附近充电站信息,让车主找桩不再犯难。
“有次计划长途出行,在群里问了句沿途充电站点,不到5分钟就收到了详细的路线图和各站实时充电桩使用情况,太贴心了!”阜阳车主李女士的经历,正是社群服务价值的生动写照。
“每月8号充电不仅有折扣,群里还能抽大奖。这福利真是送到了咱车主心坎里!”合肥市民王先生边给爱车充电,边展示着手机里的企微群消息。这样的认可,源于安徽石油精心打造的“充电会员日”——每月逢8日,全省各场站企微群同步推送活动链接,用户点击即可参与抽奖,从服务费优惠券到实用车载用品,丰富的奖品让“充电日”变成了“惊喜日”。
为实现高效运营,在营销创新的道路上,安徽石油始终坚持“用户需求为导向”,常态化开展“电非互动”活动:充电满一定金额,可兑换便利店商品折扣;购买指定商品,又能获赠充电服务费减免。这种“能源+生活”的联动模式,让充电站不再是单纯的补能站点,更成为联接车主日常的便民枢纽。
为确保设备健康运行,安徽石油创新推出“现场+远程视频”双线巡检模式。线上,他们定制开发充换电站督导巡查程序,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可实时查看各场站设备运行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预警;线下,片区经理、站长、员工组成巡检梯队,根据车辆流量高峰动态调整频次——夜间充电高峰时段每小时巡检一次,平峰时段每两小时一次,细致到充电桩接口是否松动、显示屏是否清晰、地面是否有积水,都纳入巡检清单。
更严密地保障来自“省、市、县、站”四级运营管理体系。“从省级层面的统筹规划,到市级的区域协调,再到县级的具体执行和站点的现场落地,每个层级都有明确的责任人与职责清单。”张恺说。
与此同时,定期开展的运营及应急知识培训,让管理人员与一线员工都能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故障排除、安全急救等技能。“上次遇到一位车主充电时突发车辆报警,我按照培训过的流程,3分钟就排查出是传感器误报,既安抚了车主,也没影响其他客户充电。”大众站经理汪金颖话语里满是自信。
借助安徽石油大众站管理系统,管理人员能精准掌握各场站车辆流量高峰时段,据此优化员工排班、调整巡检频次。比如数据分析显示,周末下午2点至5点是家庭用车充电高峰,相关场站便会增派引导人员,避免出现排队拥堵;而工作日早高峰则以网约车为主,员工会提前检查快充桩状态,确保高效补能。
科技的力量更体现在能源管理的“精打细算”上。通过算法实现光伏与储能系统的协同运作,晴天时优先使用光伏发电为车辆充电,多余电量存入储能设备;阴天或夜间则智能调配电网电力与储能电量,既提高了清洁能源利用率,又降低了运营成本。
设备与电池状态监测同样离不开科技加持。智能传感器实时捕捉充电桩运行参数、电池温度变化等数据,一旦超出安全范围立即自动断电并报警,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以前总担心充电时电池出问题,现在看到大众站有智能监测功能,心里踏实多了。”这是众多车主的共同感受。
- 队伍转型,为发展保驾护航
 
        从传统的加油站到功能多元的综合能源服务站,这不仅是设施设备的升级,更是一场理念与人才队伍的深度转型。.jpg)
2023年10月,安徽石油大众综合能源站正式投营。大众站的前身是一座有20多年历史的纯油站,员工们早已习惯了“慢节奏”的工作方式。2022年10月,省公司一纸“升级改造”令,把这里列为安徽石油首批“油电氢电服”综合能源示范站,要求“一年建成、全国样板”。要在短短11个月内,完成从传统油站到综合能源站的蜕变,其难度可想而知。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人员。原班员工年龄偏大,要让他们快速掌握充电桩、光伏逆变、V2G反向放电等新技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省公司果断采取“换血”政策,陆续调整后的人员构成,让队伍平均年龄从47岁骤降到28岁,为这座老站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队伍有了,如何快速形成战斗力?站经理汪金颖把培训拆成“三次大考”。第一次大考是取证,站长、副站长、设备管理员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拿下高压电工证。白天跑现场,晚上刷题,几人在微信群轮流打卡。第二次大考是厂家集训,面对集中前往的供应商、各不相同的充电枪协议、界面和故障代码,站经理把厂家技术经理“堵”在会议室,整理出一本“问题指南”,人手一本。第三次大考是夜班巡检,针对充电站零点到6点的高峰时段,站经理先自己值了一段时间夜班,总结出“易发病”清单,将巡检频次提高到1小时一次,实时监控。
“管理说到底是一张婆婆嘴。”每天交接班仪式,站经理都会把前一天的典型故障讲一遍,再抽查两名员工现场演示。有人笑称:“一天不听站经理碎碎念,就觉得缺了点什么。”
在加氢站领域,同样有着一支勇于探索的队伍。2021年,时任站长的许凯带领站内员工成立课题攻关小组,在无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结合氢能特性反复试验,最终形成涵盖卸氢、预冷、增压等全流程的标准化操作规范。如今,这套体系不仅保障了日均500公斤的供氢能力,更让每次加注服务更加安全、放心、高效。针对氢能车辆客户等特殊群体,该站建立专属微信群,定期发布氢能应用小常识,及时告知氢源接卸时间,一对一做好进站加氢服务。
党建也在这场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芜湖石油党委着眼于培育氢能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将马饮桥加氢站作为氢能“人才孵化器”,通过师带徒“结对子”、岗位大练兵、技能培训等有力措施,实现“干一个项目、出一批人才”的目标。站内员工全部为本科学历,他们组成“课题攻关小组”,总结出涵盖加氢、卸氢等全作业环节的操作规程,为氢能源在全省更广范围内应用提供了制度范本。
大众站也成立了党支部,党员在高温季节带绿豆汤到现场替岗。员工情绪不对时,支部书记第一时间谈心调班。员工们说:“以前我们是打工人 ,现在像一家人。”这种凝聚力和归属感,成为队伍不断前进的动力。
- 客户为中心,能源服务全线升级
 
早上7点,芜湖石油新国泰加能站的智能加油机器人已忙碌起来。车主李先生驾驶着黑色轿车驶入专用车位,系统瞬间识别车型信息,机械臂随即启动作业。“第一次来就被这‘黑科技’圈粉了,现在每周都特意绕过来加油。”李先生一边看着机械臂自动完成拔枪、归位,边笑着说。该站经理介绍,自机器人上岗后,站内汽油日均增量达3吨;系统会记录每款车型数据,二次进站就能实现“秒响应”。这背后是员工对客户时间成本的极致尊重。
在合肥石油锦绣大道加能站,改造后的场景同样令人耳目一新。加油通道与洗车区的长龙蜿蜒有序,便利店后方的卫生间里,新风系统送来阵阵清新。“以前加油站的卫生间总让人却步,现在干净得像家里一样。”刚洗完手的车主王女士说。这样的细节改造并非偶然。站经理测算过,舒适的环境能让客户停留时间延长5到8分钟。改造后,便利店年营业额大幅提升,汽油日均销量增长10%。
这仅仅是安徽石油以客户之心为心,重塑服务面貌的一角。面对市场洪流,安徽石油以“进站即服务”为信条,制定“服务贴心、环境暖心、管理放心”的严苛标准流程。数年耕耘,终得硕果累累:连续7年蝉联安徽省服务行业最高荣誉“金口碑奖”;连续8年将“居民最满意供油公司”称号收入囊中,连续5年获“十佳履行社会责任最满意企业”殊荣。客户的满意已成为安徽石油最为珍视的奖励。
        沿着芜湖汀海壹品小区的步行道前行,50米的花树绿荫尽头,便是新国泰加能站的入口。这条由安徽石油精心打造的“便民走廊”,让加能站与3000户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一大早,居民章女士就带着孙女来站内的耿福兴餐饮店:“孩子最馋这里的虾籽面,以前要绕远路去老店,现在出小区门就到。”.jpg)
这样的转型正在安徽石油的各个站点开花结果:引进驾驶员自助体检机,让车主换驾照少跑腿;联合刘鸿盛等本土品牌,让加油顺带品尝地方风味……“就是要打破‘加能站=加油’的刻板印象”。这在安徽石油早已达成共识。
延着居民生活驿站,安徽石油正在探索“车生活”体系的价值延伸。在合肥石油振东站的综合汽服店,车主陈先生正用198元的养车卡兑换服务。“洗车券、保养券、油品优惠全包含,比单独消费省了近百元。”这样的实惠套餐,是安徽石油易捷推进“车生态”转型的缩影。截至目前,安徽石油已建成30座自建自营综合汽服店,涵盖洗车、美容、保养、维修等全链条服务。
“我们正按‘三步走’战略构建‘车生态’体系:先建网络打基础,再优服务提品质,最终形成标准化输出模式。下半年,一套涵盖营销策划、服务标准、运营管理的体系将全面落地,让每个站点的服务质量保持统一水准。”安徽石油易捷分公司经理张少乾说。
更长远的布局已然展开:从“修、养、生、息”全生命周期需求出发,安徽石油正构建“汽车服务+汽车用品+汽车销售+增值服务+数字化平台”的五位一体生态。想象这样的场景:车主进站加油时,系统自动提醒车辆保养周期;在易捷便利店能买到适配的汽车用品;通过APP可预约维修、购买保险甚至置换新车。这种“加能到石化,养车来易捷”的消费心态,正在悄然形成。
站在能源行业转型的十字路口,安徽石油的转型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从单一加油站到综合能源服务生态圈,安徽石油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锚点,每走一步都在回应“能源至净,生活至美”。
        未来,随着“车生态”体系的深化,安徽石油将继续在可持续发展的画卷上,书写更多与时代同频、与用户共振的新篇章,让每一次能源补给,都成为美好生活的起点。
本文图片均由孙德荣拍摄
责任编辑:石杏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