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销售
【管理之道】我们在罗布泊的日子
2025年11月19日 21:29   来源于:加油站服务指南 2025-10期   作者:苏 静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在中国版图西北角,有一片被称作“死亡之海”的荒原——罗布泊。这里年均8级以上大风天气超200天,夏季地表温度可煎熟鸡蛋,冬季寒风如刀割面。但就在这生命的绝对禁区,一座红顶白墙的中国石油新疆销售罗布泊加油站如同胡杨般扎根23年,以“三间彩板房、一个加油棚、三个储油罐”为起点,用热血与坚守守护能源动脉,在荒漠深处续写石油人的奋斗篇章。

  • 十年磨剑:石油人的荒原拓荒史诗

        罗布泊加油站地处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罗布泊荒原,荒原数百里,寸草不生,是世人公认的“死亡之海”,但蕴含着丰富的钾盐矿产资源。2002年,罗布泊钾盐开发基地在罗中镇建成并投产。同年10月,当中国石油第一辆油罐车碾过罗中镇龟裂的盐碱地时,希望正破土而出,罗布泊加油站这座“孤岛式”油站应运而生。“当初,油站建成后,第一车油是从库尔勒运来的。我们背了200个馕,500多公里走了15天!为啥?没路。不但没路,也没信号,全靠运气。我被撂在半路10多次,公司又派人来找。那时候,只要是从油站去公司,出发前一定会提前给公司说我啥时候走的,大概啥时候到。如果没有按时到,就得派人来找。找不着活人,肯定就得收尸了。 ”第一任站经理闾加荣回忆道。

        从2007年到2017年,孙富民深知“罗布泊”这个名字背后的含义——被誉为“死亡之海”的地方,没有水、没有绿、没有生气。然而,正是他与这片贫瘠土地的亲密接触,书写了10年的坚守与奉献。

        2007年,当孙富民背着行囊踏入罗布泊时,眼前的景象让他终生难忘:盐壳地上孤零零矗立着3间彩板房,呼啸的狂风卷起碱土在加油棚下堆出半米高的沙丘。作为驻站时间最久、贡献最大的站经理,孙富民回忆道:“那时候没有住宿条件,我们就住在地窝子,吃的东西要从420公里外的哈密市拉。水是从国投罗钾公司买来的淡化水,每立方80元。一壶水几个人轮着用,先擦脸、晚上留着洗脚、最后喂狗,洗澡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望……”“没水都能凑合,关键是没电。来车加油了,就打着柴油发电机发电,加完油就关机。白天加不成油,地表温度70多摄氏度,汽油全挥发了。咋办?晚上干!白天休息,晚上通宵营业。”

        戈壁滩的风裹挟着沙砾打磨着站房,斑鸠在加油站雨棚上做的窝都是从钾盐矿区衔来铁丝做的,在这里,很难碰上一个人,都快失语成哑巴了。“阿布啊,这日子过得可真慢啊,你都陪我们10几年了,比好多人待在这儿的时间都长。还记得刚来的时候,你才那么小一点,现在都成我们的大英雄了。”狗狗阿布摇了摇尾巴,轻轻“汪”了一声,仿佛是在回应。“以前总觉得这戈壁太寂寞,可自从有了你,日子好像也没那么难熬了。那些孤独的清晨与黄昏,你总会在身边蹦蹦跳跳;每一次出车,都要跟着跑上好长一段路送我,直到实在跟不上了,才依依不舍地停下脚步。”“你知道吗?那次有人来买你。可我们谁都没答应,你可是我们这儿最宝贝的。”阿布像是察觉到了,它似乎听懂了我们的言语,两眼湿湿地蜷在我们身旁。夜幕垂落时,有人轻哼起《望星空》,“夜深沉,难入梦,我在寻找一颗星……”歌声在空旷的戈壁上回荡,阿布安静地听着,偶尔摇一摇尾巴。唱着唱着,泪水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那是对这漫长岁月的感慨,是对阿布陪伴的感激,更是对这戈壁生活复杂情感的宣泄。一切如此艰苦,罗布泊加油站的员工们却从未放弃对加油站使命的坚守。他们说:“尽管一天加不了几辆车,但这里绝不能没油站!有了油站,车辆、厂矿、工地,包括数得过来的几户人家,就都有了指望。”

        为保障钾盐运输车队,他们曾在沙尘暴中顶着能见度不足5米的险境,用麻绳串联成“人肉导航”,引导油罐车安全进站;为节约用水,员工们发明“盐壳蒸馒头”的土方法,让碱土在高温下析出微量水分。

        10年间,进站的客户都说:“中国石油在这里建站,不为挣钱,只为奉献。”更有人感叹道:“能在这里安心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奉献!”

  • 生命驿站:央企责任的温度诠释

        2017年,孙富民将加油站交给了26岁的陈乐。这个年轻的面孔,在漫天黄沙中接过沉甸甸的责任时,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没有丝毫退缩。面对大风天气,他带领团队用钢丝绳和钢板将加油机牢牢固定,成功抵御了历史罕见的沙尘暴袭击;每当设备因高温出现故障,他总能背着工具箱第一时间爬上滚烫的油罐车,顶着酷热的高温完成抢修;他创新制定“错峰保供方案”,在零下20℃的冬夜与同事们轮流值守,确保每一滴燃油准时输送。作为团队里最年轻的带头人,他既是指挥者,也是维修工、送油员,在彩板房里用沾满油污的手记录下每个关键数据,手把手带出了两名全能型加油员。他以超越年龄的担当,在“死亡之海”为青春涂上绚丽的颜色。

        2022年,站经理的接力棒交给了陈万云。此时的罗布泊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硫酸钾制造基地。罗中镇随着楼房、路灯、人行道、网络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备,往来车辆、务工人员、游客等群体增多,罗布泊正焕发着新的生机。罗布泊加油站从一个地窝子,逐渐发展成一个设备齐全、设施完善的加油站。它的改变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传承与发展。陈万云接过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将罗布泊加油站发展成了新时代的“生命补给站”,他用行动诠释着罗布泊加油站的新使命。

        “这里加注的不只是燃油,更是生的希望。”第六任站经理陈万云这样定义他们的使命。2022年寒冬深夜,他在高烧39℃的情况下,带病救援冻僵在零下30℃荒野的油罐车司机,用身体为伤者挡风两小时,自己却因虚脱晕倒在回站路上。还记得有一个狂风卷着沙砾的深夜,陈万云打着探灯照例绕着油站巡检,突然扫到个踉跄的身影。他加快步伐冲出去时,探险者的冲锋衣已经被风沙撕成破布条,嘴唇干裂得渗着血。“快进屋!”陈万云把人拽进地窝子,掀开堆着工具的角落,底下藏着张折叠床。他麻利地铺上电热毯,又往搪瓷缸里泡了块压缩饼干。“别嫌糙,能救命。”这是罗布泊的老规矩——地窝子永远留半张床,工具能挪,救命的铺位不能占。类似于这种救援救助救治,陈万云已经做了很多次。但对于家庭,他却是满满的愧疚。2023年,父亲突发疾病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他好工作想回家看看父亲,半路得知父亲做完手术情况好转,压在他心底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毅然决定返回加油站。但对于亲人的亏欠,他说起时异常沉重。这样的故事在罗布泊加油站绝非个例,他们用“舍小家顾大家”的选择,诠释着新时代石油人的家国情怀。

        当寒潮突袭导致油品凝冻时,员工们将仅有的棉被裹住储油罐;为给中暑司机降温,他们把限量供应的瓶装水制成冰袋;在加油机旁捡到装有钾盐矿勘探图纸的公文包,他们冒着沙暴驱车200公里完璧归赵;严冬深夜,站上员工顶着10级大风搜寻30公里,救出被困盐碱滩的运输司机;疫情封控期间,他们开辟“油品+物资”绿色通道,为滞留矿工送去救命粮…………这个团队既当加油员又当修理工,既是导航员又是急救兵,建站至今,累计完成应急救援287次,被当地政府授予“罗布泊守护神”称号。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在罗布泊,中国石油的logo不仅是能源标志,更是生命诺言。

  • 薪火相传: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面对矿区年供油量突破万吨、日均服务车辆增长的新挑战,罗布泊加油站打响“能源保供攻坚战”:加管3.0系统全面上线,阿米巴管理模式激发全员创新活力,成品油销量屡创新高,非油收入历史性突破百万大关,“沙漠补给站”服务品牌深入人心,党员先锋队旗帜始终高高飘扬……几代站经理接力扎根荒漠,以拓荒者的姿态攻坚克难,用守望者的执着默默奉献,将石油精神的火种代代相传。这份跨越岁月的坚守与传承生生不息,让昔日的“能源孤岛”跃升为集团公司石油精神教育基地,成为新时代新疆销售人的精神坐标。

        23载春秋,6任站长青丝染霜,但石油精神愈燃愈旺。从孙富民地窝子里手写的《工作日志》,到陈乐风沙侵蚀的维修工具箱,再到陈万云办公室悬挂的数字化作战图;从建站初期的188吨年供油量,到如今服务世界级钾盐基地的能源中枢;从“与狗说话”的孤独守望,到“万人小镇”的灯火辉煌——罗布泊加油站的变迁史,正是新疆销售人以赤子之心赓续精神血脉、用实干担当为客户成长增动力、为人民幸福赋新能。

        这些带着盐碱味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大漠胡杨般真实坚韧。在罗布泊的坐标系里,这座矗立在“死亡之海”的能源堡垒每一滴安全输送的油品,都是石油精神最鲜活的注脚。在这里,“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融入新疆销售人的血脉,“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化作守护国家战略资源的实际行动。当朝阳再次染红罗布泊的云霞,加油机规律的嗡鸣声正与远方的钻探声共鸣,合奏着能源报国的时代强音。

责任编辑:齐铁健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