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随着能源行业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转型加速,科学技术迭代升级,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能,其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
中国石化云南红河石油公司(以下简称:云南红河石油)立足区域发展实际与企业转型需求,以“育、引、留、用”四维发力,精心培育能扛事、善创新的实干人才,以人才活力点燃创新引擎,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 为人才成长“搭好台”
人才的价值,在于“用其所长、尽其所能”。
云南红河石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实效为目标,搭建覆盖“成长、实践、创新”的全链条人才发展平台,让各类人才在实干中释放潜能。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人才的发展需求,构建“分层分类+靶向培育”的培养体系。对于基层加能站员工,开展技能提升,通过“师带徒”“轮岗实训”等模式,将油品计量、设备运维、安全应急等实操技能拆解为“每日一学、每周一练、每月一考”的模块化课程,年均组织各类技能培训超80场,覆盖员工400余人次,推动基层员工从“会操作”向“精业务”转变,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3年同比增长88%。针对青年人才,依托上级公司“青年英才培养计划”,通过线上理论学习+线下集中培训等方式,加速青年员工从“新手”到“骨干”的成长,近3年已有9名青年员工走上机关部门关键人员、部门副经理、片区副经理等管理岗位。
优化评价机制,尊重人才多元价值。
在管理岗位推行“职称+学历”双提升制度,通过考试或申报等方式提升职称,即可享受对应补贴,激发了员工工作热情。同时,尊重人才多样性,对于擅长创新、敢于突破的“技术型人才”,给予更多自主权;对于善于沟通、精于服务的“服务型人才”,搭建劳动竞赛评选、服务流程优化等展示平台,让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找到自身价值坐标,感受到被重视、被认可的温暖。
- 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
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
云南红河石油立足企业转型期的人才需求,精准引才、用心留才,构建有温度、有吸引力的人才生态。聚焦“油气氢电服”综合转型中的紧缺领域,采取“向内挖潜+向外引贤”双轨并行的引才策略。“向内”盘活现有人才资源,通过“内部竞聘+岗位轮换”,鼓励员工跨业务、跨岗位发展。“向外”瞄准急需紧缺专业,开展“靶向引才”,依托上级公司“统招毕业生+后备站长”引入各类人才10余名,始终坚持“适用、管用”原则,建立“岗位需求清单”与“人才能力画像”,避免盲目引才,确保引进的每一位人才都能快速融入岗位、发挥作用。
留住人才,既要筑好“事业巢”,更要建好“暖心家”。
在工作上,为引进人才制定“个性化发展计划”,明确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安排业务骨干担任“入职导师”,帮助其快速熟悉企业业务与文化。在生活上,在乡镇、高速沿线的加能站,为其配备冰箱、微波炉、热水器等生活设施,打造“温馨小厨房”“暖心休息室”,让基层员工在忙碌之余能感受到便利与关怀。在情感上,搭建“零距离”沟通桥梁,公司领导定期与人才开展“面对面谈心”,倾听其工作困惑与发展诉求,让人才从“一顿热饭、一次谈心、一份关怀”等“关键小事”中感受到真情,主动以“主人翁”姿态为企业发展献智献力。
- 点燃干事创业“新激情”
以荣誉激励斗志,以文化凝聚力量。
云南红河石油通过精神引领、典型示范、正向激励三维发力,让人才在企业发展中收获成就感与自豪感,实现个人价值与“为美好生活加油”企业使命的深度绑定,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深挖石化行业“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传统精神,采用“线上+线下”双渠道引导人才传承精神、勇担责任。线上依托企业内宣平台传播行业精神内涵,线下通过主题宣讲、经验交流等活动强化认知。每年汛期,红河州常遇持续强降雨,部分加能站面临积水内涝风险,企业会迅速组建由片区管理员、基层站经理等骨干人才组成的党团志愿者队伍,清理站内淤泥、疏通排水管道、加固设备设施,全力保障加能站安全平稳运营。1名站经理曾获云南石油分公司“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让更多人才深刻体会到能源保供关乎民生的责任与担当。
榜样是最好的引领,故事是最暖的力量。
云南红河石油常态化开展“两优一先”评选与“劳动竞赛”活动,每季度精准选树20余名优秀人才典型。涵盖服务创新、实干奉献等多个领域,通过内刊宣传渠道,系统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与先进事迹。
典型人物既成为全员学习的标杆,也助力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依托“选树一个、带动一批”的示范效应,企业内部形成“比学赶超、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与动力显著增强。
下一步,云南红河石油将紧扣“油气氢电服”深度转型需求,聚焦“精准化、复合型、前沿化”,升级人才培养体系。围绕新能源、零售、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业务场景,优化培训内容与方式,实施分层分类靶向培养。强化跨领域轮岗与项目实战,提升人才复合能力。全方位培育适配转型的高素质核心人才,为企业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责任编辑:齐铁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