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7:00,中国石化浙江绍兴油库的员工们正讨论如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油路巡检,同时策划为盲人学校制作触觉式安全科普教具。
在这座智慧油库里,科技与人文正如两条交织的油路,持续为城市发展注入动力与温度。
- 微光成炬:十分钟课堂炼就“多面手”团队
清晨7点,晨曦掠过储油罐顶的呼吸阀,油库班前会准时开始。主操夏威站在白板前,用红色记号笔圈出关键参数,向同事们讲解油气回收系统压力校准要点。入职仅3年的他,如今已能熟练操作计量、储运、电工等多个岗位。
“别看每次只有10分钟,3年积累下来就是2700分钟的系统学习。”夏威整理蓝工装说道。这个被称为“7-1石化荟”的班前微学习平台,将时政学习、案例研讨、技能比拼等7类活动浓缩在交接班黄金时段。翻看油库2025年度课程表,内容涵盖AI算法优化输油路径、防爆电气设备检修及心理压力疏导——这种“技术+人文”复合型培养模式,使团队90%以上员工成长为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
油库东南角的技师工作室里,墙面密集悬挂的技改项目图见证着“十分钟课堂”的溢出效应。首席技师张晓武介绍:“这套新型油气回收接头装置,正是班前讨论时碰撞出的灵感。”员工自主设计的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使油库维护成本降低30%。如今工作室专利墙已悬挂12项国家专利证书。其中,7项源自班前会创意萌芽。
“我们建立了‘问题—创意—成果’转化机制。”油库主任刘喜指着公示栏“金点子排行榜”说。团队设立“啄木鸟奖”鼓励隐患发现、“大师傅奖”表彰流程优化,5年来累计采纳技术建议310条,其中28条获中国石化销售公司及浙江省公司优秀案例。数据亮眼:通过微创新,油库每年节省维修及运营费用超10万元,设备故障率下降67%,发货准确率持续保持100%。
- 匠心永续:技术赋能与温暖传递的双向奔赴
每月第二个周末,绍兴越城区某社区总会出现一群蓝工装身影。维修员张晗浩打开“百宝箱”——内含36种规格螺丝刀、可调温电烙铁、集成电路测试仪,正在为居民维修服役15年的收音机。“很多老人的电器承载着岁月记忆,我们修的是物件,守护的是情感。”3年来,他免费修理的小家电超200件,维修笔记写满两本。
服务队队长钱越峰的理发推子讲述着另一种温暖故事。“社区有位陈大爷因腿疾三年没进理发店,第一次理发时他悄悄抹了眼泪。”如今钱越峰的服务对象超300人,有老人甚至记住油库排班表,提前带板凳在社区门口等候。理发工具组也在升级——从基础款到配备吸发器、紫外线消毒盒的专业设备,见证着公益服务的专业化进程。
更难得的是,志愿服务与油库专业背景有机融合。志愿者将工作中的严谨细致带入公益服务,自行编制《家电维修安全操作指引》,把设备检修的标准化流程应用于社区服务。“虽无智慧平台,但建立了简单的服务台账制度。”钱越峰翻看手机里的服务记录,详细记载着每次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服务内容。年均30场公益活动,从需求对接到服务反馈,都实现了有序管理。
这种双向赋能体现在更多细节中。油库将公益活动转化为培养员工综合素质的实践课堂,青年员工在服务中磨炼出的耐心与细心,反过来提升了安全生产水平。据统计,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员工,其岗位操作规范度显著提高,合理化建议数量也明显增长。“为老人修电器的经历,让我们更懂责任。”张晗浩的这句话,道出许多员工心声——对技术的追求与对社会的责任,本就是一脉相承的。
- 智慧新生:传统油库的现代化蜕变之路
走进绍兴油库中央控制室,智能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勾勒出能源流转的数字化图景。AI预警系统实时分析着500多个监测点的数据,VR培训系统正在对新员工进行储罐作业模拟训练。但在技术革新背后,真正推动传统油库蜕变的,是那些持续迸发的人文之光。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设备,更是一种责任与创新的精神。”刘喜主任站在工艺流程图前介绍道。这座2014年投运的现代化油库虽建设时间不长,却始终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实现了从传统操作向智能化管理的跨越。如今中控系统可集成处理各类实时数据,但最关键的操作指令仍源于人员的经验判断——那些在无数个“班前十分钟”里沉淀的集体智慧,始终不可替代。
这种务实而温暖的氛围渗透在油库各处。发货区,驾驶员通过电子卡系统高效装油,操作流程简洁规范;休息区,“爱心小屋”手写字醒目,为等待的司机提供热水、应急药品和座椅。技术员王建笑道:“我们追求技术提效,也坚持用最直接的方式传递温度。”
油库公益服务亦在稳步拓展。“钱哥来了”服务队近年重点开展青少年能源教育,自主开发的“一滴油的旅程”科普课程已走进多所中小学,通过生动实验与展示传播能源知识。队长钱越峰表示:“我们正脚踏实地,让公益更扎实持久。”
责任编辑:齐铁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