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当碳市场的钟声敲响,我们唯一的选择是:把“碳约束”变成弯道超车的赛道,通过精准核算碳排放、善用政策工具,在合规中抢占绿色市场的先机。
2025年7月,全国碳市场迎来四周年。四载耕耘,碳市场已从一株幼苗走向逐渐成熟。当《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这份中央文件正式发布,石油石化行业被纳入碳市场已进入倒计时——这不仅是市场扩围的关键一步,而且是推动行业深刻变革、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举措。
石油石化行业年排放二氧化碳4.5亿吨的规模,决定了其无法长期游离于全国碳市场之外。更重要的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在2026年全面覆盖有机化学品、氢等高碳产品,出口成本将直接挂钩碳排放强度。国内碳市场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双向挤压”正在形成,留给行业的缓冲时间已不足两年。
石油石化行业要做好全面准备,电力行业作为全国碳市场的先行者,四年里迎来的并不全是鲜花与掌声。石油石化若要少走弯路,必须以此为鉴。
精准数据核算是市场运行的基石。电力行业经验证明,只夯实数据质量,配额分配才能公平有效。
与电力行业相比,石油石化行业更是产业链超长、产品替代弹性极小的“硬骨头”。如果这块“硬骨头”都能被碳市场啃下,那么意味着我国拥有了把任何高碳行业纳入碳市场的底气与能力。为此,全行业需加强产业链协同降碳,将碳排放贯穿石油石化全产业链,从原油开采到炼油化工,再到产品使用,建立全生命周期碳管理理念。
当然,转型之路充满挑战。碳成本增加短期内将影响企业效益,技术创新需要长期投入,人才培养需要时间积累。但我们要认识到,绿色低碳转型已不是“要不要转”的问题,而是“如何转得更好”的问题。碳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为企业转型提供了平稳过渡的路径——通过碳配额分配保护企业合理发展空间,通过碳交易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通过碳金融创新缓解资金压力。
纵观全球产业发展史,每次重大规则变革都会重塑行业格局。碳市场建设正是这样的变革契机。那些提前布局、主动适应的企业,将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占据先机;那些观望等待、被动应对的企业,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我们有理由相信,石油石化行业曾用“液体黑金”托举工业文明,今天也必须用“零碳智慧”引领未来。当碳市场的钟声敲响,每一个石油石化企业都应当成为碳市场的积极参与者、创新引领者,共同推动行业驶向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航程。
责任编辑:周志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