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记第三十四届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刘莉莉
2025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十四届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来自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刘莉莉成功捧回青年科技奖奖牌,为长庆油田的科技创新成绩单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从山城走出的姑娘,用十六年的青春,致力于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动态分析和井网优化等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科研生产工作。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苏里格气田开发研究所所长,她作为气藏工程、提高采收率专题负责人和课题经理先后参与了众多国家级、集团级以上的研究项目。与团队成员并肩攻关,推动致密气有效储层建模、开发井网优化等多项关键技术落地。荣获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劳动模范、长庆油田公司先进工作者、气田开发系统、冬季保供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如果将苏里格这座有着“世界级开发难题”之称的气田比作一本艰深难解的“密码本”。那刘莉莉的成长与成就,就是一部不断解码、升级算法、并带领团队共同破译“密码”的探险历程。在她和她的团队手中,这片曾被国际能源界公认为“边缘”的致密砂岩气藏,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从“小白”到“骨干”——破译数据的密码
在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像一块泛黄的绒毯铺展开来,苏里格就藏在这片绒毯的深处。这里风过沙起,满眼都是荒凉的景致,可谁能想到,脚下的土地里竟锁着一座万亿立方米级别的天然气“超级仓库”。
只是这座宝藏是出了名的“难伺候”。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气田,储层渗透率平均只有0.05-0.3毫达西,仅为常规气层的百分之一。如果把常规气层比作筛子,天然气能轻松流过;那么苏里格气田的储层就像“磨刀石”,天然气分子被困在纳米级的孔隙中,几乎无法流动,开发难度堪称世界之最。
2008年,从西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专业毕业的刘莉莉,刚参加工作,面对的就是有“世界级开发难题”之称的苏里格气田。当时的苏里格西区和东区还处于评价阶段,气田动态分析人员队伍不到5人,没有数智化手段,气井生产数据全靠人工填报。“一个人每天要更新近千口井数据,每口井有压力、产气量、产水量等10多个指标,近千口井就是上万个数据,我们就像掉进‘数据围城’一样,感觉怎么算都算不完。”刘莉莉回忆道。
为了解决人员少,气井数据多的困难,刘莉莉决定自己做一套数据处理模板。那段时间,她成了办公室里最“轴”的人:白天录数据的时候,就琢磨哪些步骤能简化;晚上别人都休息了,她还在对着电脑试公式,有时候一个函数的匹配问题,她能熬到凌晨两三点。建立模板、批量画图、分类评价……一个初入职场的“新手小白”硬是把一团乱麻理顺成了“数据地图”。
“莉莉,你这模板真好,为我们节约很多时间!”同事小廖试着用了一下,之前半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点击鼠标,半小时就能出结果。刘莉莉笑着说:“咱们省点时间,就能多研究几口井,早一天摸透气藏的规律。”将团队从数据的“苦海”中解放出来,把无序变为有序,这是刘莉莉解开“苏里格密码”的第一步,凭借着刻苦钻研的精神,很快她便成长为为一名技术骨干,成为了气藏动态分析组长。
从“空白 到“最优解”—— 解锁开发的密码
2011年,苏里格气田正值快速上产初期,当时年产量仅135亿方,对标230亿方规划方案还有整整100亿方的差距。要实现这个目标,亟需进一步调整技术政策,而建模数模一体化的工作迫在眉睫。这项用电脑复刻真实气藏、模拟开发效果的技术,那时在国内属于无人涉足的“技术盲区”,刘莉莉主动挑起大梁,成为了苏里格气田建模数模一体化“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尽管在校期间也接触过相关研究,但苏里格气田的强非均质性、井下节流和应力敏感等复杂情况是她从未遇到的难题。“没办法,只能学!白天请教专家,晚上自己啃手册、做模拟,把每个参数、每个步骤都摸透”刘莉莉说到。
面对这片同行都鲜少涉足的“无人区”,她和团队成员都成了“现场+实验室+办公室”三点一线的“铁人”。井场边,他们顶着风沙记记录压力表上每一个细微的跳动,晚上回到驻地,他们围着岩心样品和测试数据反复讨论。终于在2012年,刘莉莉提出“确定与随机结合、分级相控、动态约束”的有效储层建模方法,将模型拟合率从30%一举提升至60%,成功撬开了建模密码的大门。
建模技术突破后,刘莉莉深知“一个人的突破远不够,团队合力才是气田开发的长久之计”。她立刻着手梳理软件参数设置逻辑、总结模拟技巧,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操作流程、录成教学视频,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事。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技术人员掌握了建模数模技能,苏里格气田逐渐形成了一支技术攻坚的“精锐部队”。
气田开发方案编制是实现效益开发的关键。随着数字模型的精准落地,新的挑战随即而来:苏里格气田的井网该如何布局?井距多少、井型选哪种,才是“最优解”?倔强的刘莉莉,把历年来的三大箱密井网报表翻了个底朝天——那些记录着压力恢复、干扰试井数据的纸张,成了她眼里“破解难题的宝贝疙瘩”。她结合数值模拟技术,逐一对井网适应性、储量动用程度展开分析,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合理井网密度的数模论证,成果不仅得到业界专家认可,更直接为气田快速上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井网优解的确定,让开发方案编制有了“定盘星”。刘莉莉将科研成果与方案设计深度融合,从苏里格气田自营区到国际合作区,每个方案的气井指标预测和方案设计,她都了然于胸,同事称她为方案“百宝箱”。刘莉莉就像一个在数据迷宫中寻找出口的“探险家”,“解码”工具正是她的耐心、细心和专心。
从“匠人”到“导师”——传递责任的密码
十年磨一剑,百炼始成钢。2018年,刘莉莉成长为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然气开发4室副主任。身份的转变,意味着她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身边有着一群多年来共事的伙伴,一直与她并肩作战。“工作中她雷厉风行,私下莉莉就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四川妹子!”同事刘会会说到。
除了直爽,大家对她评价最多的就是“专业和敬业”。一次在编制国际合作区开发方案时,中方与外方在开发理念、论证结果上出现分歧,方案审查一度停滞。为了打通交流的“梗阻”,刘莉莉和团队加班加点连着干了两个月,用海量的测试数据和严谨的论证,一点一点说服外方专家。“当外方提出新的问题时,我们还在反应和思考,刘主任就已经想到了应对的方法,她的技术素养谁都没话说!”这是令同事刘鹏程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最终,双方思想统一,开发方案顺利通过审查。“你们的速度和质量,让人敬佩。”当时的方案编制令外方负责人连连赞叹。
2023年,苏里格气田迎来开发后的集中方案调整期,一场新的攻坚又摆在了刘莉莉面前——气田各区块调整方案急需编制,偏偏撞上她怀二胎、待产哺乳的关键阶段。她没提一句条件,没说半个“难” 字,为了平衡家庭与工作,产假没休完就返岗工作。“刘主任一回来,我们心里就踏实了,她就是团队的‘主心骨’!” 青年员工王宇菲感慨道。
方案编制期间,针对团队成员们提出的不同区块的各种问题,刘莉莉从没有半分敷衍。她将自己多年来深耕苏里格的实战经验,从方案优化的思路到数据验证的技巧,手把手将“方法论”教给大家,常常一聊就到深夜。办公桌上孩子的照片在台灯下泛着柔和的光,她才悄悄把对孩子的牵挂压进眼底,把耐心与毫无保留的传承,融进加班的灯火里。一年间,她带领团队完成20余个区块调整方案,创下历年方案编制数量之最,更凭过硬质量拿下油气和新能源公司优秀开发方案奖。
同年,刘莉莉又接下股份公司CCUS-EGR(碳捕集、利用、封存与提高采收率)专项的课题经理重任——这项技术在国内外尚属空白,尤其在致密气领域,连股份公司领导都对研究可行性存疑。为了提高研究团队信心和凝聚力,她曾对大家说:“CCUS-EGR是面向能源未来与绿色转型的必答题。没有技术革新,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所以我们现在的每一步探索,都是在为行业积累数据、趟出路子!”
为此,她带队奔赴各地调研,将“现场试验+室内研究”紧密结合:从储层特征分析到井筒结构设计,再到地面设备选型,每个环节都反复推敲、推翻重来。即便方案曾搁置半年,她也从未放弃,最终推动方案顺利通过验收。这项前瞻性研究,为苏里格气田可持续开发开辟了全新技术路径。
如今的刘莉莉,已成长为苏里格气田开发研究所所长。
她带领的团队,不仅在致密气开发领域屡破纪录,更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声音”。她常说:“深耕细作笃前行,一朝收获终有成。”这句话,像是她对这片沙漠、对这份事业的承诺——不离不弃,不负不忘。
当前,团队已形成了一套针对致密砂岩气藏的开发技术体系,为苏里格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坚实支撑。这些技术成果的应用,使苏里格气田成功跨入世界十大气田行列,入选中国近现代超级工程,成为我国天然气开发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站在第三十四届孙越崎青年科技奖的颁奖台上,刘莉莉激动地说:“这份荣誉,从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而是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致密气科研团队,多年来并肩作战、协同攻坚的集体结晶。没有团队的托举,就没有今天站在这里的我。”
苏里格气田这本“密码本”虽已被刘莉莉和她的团队翻开了新的一页。但能源事业的探索永无止境,属于刘莉莉的“新密码”仍在前方等着她去破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