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油气
长城钻探四川页岩气项目部吹响全年产量提质增效冲锋号
2025年11月17日 14:54   作者:刘相伟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截至11月14日,四川页岩气项目部日产气量稳定在313万立方米,年累计产量8.48亿立方米,生产指标稳中向好。进入四季度决战期,四川页岩气项目部紧扣“效益气田、长寿气田”建设目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从生产运行、科技创新、精益管理三个维度,吹响提速提效、全力冲刺年度目标的冲锋号。

  面对四季度任务集中、地质复杂、气候多变的多重考验优化生产运行,按下产能建设“快进键”。,四川页岩气项目部以高效生产组织为核心,精心构建“区域协同一体化、生产组织高效化、资源调配最优化”的立体生产保障体系。推动管理力量下沉至一线,生产干部进驻现场、靠前指挥,实现队伍、技术专家、装备等核心资源的共享共用。依据工作量变化与区域施工工艺要求,动态调整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生产运行效率和施工服务保障能力。在威远自营区块,根据钻井进度和气井投产计划,灵活调配压裂设备和人员,确保各环节紧密衔接,设备利用率同比大幅提升。同步强化生产调度指挥,建立24小时生产值班制度,实时监控生产数据,及时协调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疑难井治理,技术团队快速响应,现场驻扎办公,一井一策,成功组织完成9口井的工厂化压裂,创下了平均2.02段/天的压裂时效与零丢段率的佳绩。作为产能攻坚的关键节点,自207区块地面工程全面提速,穿越工程顺利完成30余处,供水及集气管线安装已近收官,为自207H1平台即将展开的压裂和输气作业扫清了障碍,推动产能建设驶入“高速路”。

  强化科技创新,注入增效稳产“强心剂”。科技创新是效益开发的“核心动力”。四川页岩气项目部将科技创新作为冲刺四季度的关键突破口,围绕钻井提速、生产提效、储层改造等重点领域全面发力。钻井提速创新纪录。威202H79-6井深化综合钻完井与地质导向一体化技术,以5005米的进尺、40天的钻井周期,刷新区域纪录,机械钻速提高57.6%,事故率降低12.58%,成功打造了可复制的提速样板。采收率探索新路径。超临界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工业化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威202H39-3井在注入445吨液态二氧化碳后,含量达到8.9%,,阶段累产气72.6万方,为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增产措施精准高效。依托“靶向分类、分批实施”策略,累计实施增产措施1675井次,实现增产气量2.13亿立方米,超出考核指标1175万立方米。储层改造实现突破。成功攻克二类储层效益开发瓶颈,试验井EUR(最终可采储量)高达0.86亿立方米,日产稳定在10万立方米。同时,复合型解堵助排药剂在新区试验超百井次,措施有效率超82%,累计增产超1000万立方米,单次措施有效期超过50天。

  推进精益管理,挖掘安全效益“增长点”。精益管理是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四川页岩气项目部将“节约一分钱比挣一分钱更有意义”的理念深植于心,从成本控制、制度建设、考核激励三方面入手,全方位推进精益管理。在成本控制方面,严守单井成本“红线”,并通过优化泡排加注工艺、完善采气作业区过气井制度等举措,将降本增效贯穿于全链条。同时,以单平台为核算基准,强化材料审核审批,突出计划分析和管理改进。在制度建设方面,完善195项规章制度,建立起覆盖威202H*等40个平台及所有承包商的检查体系与“末位淘汰”预警机制,整改问题隐患90项,确保问题隐患整改率达100%。强化隐患排查与治理。构建以“三管三必须”为核心的责任体系,主要领导带头讲授安全公开课,各级负责人深入基层开展“穿透式”督导。创新“全员吹哨”机制,通过“安全隐患随手拍”激发员工排查主动性,建立“一隐患一档案”,完成风险识别、千余项防控措施,实现闭环管理,筑牢安全环保防线。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