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政策频出,绿氢绿灯还不够
2025年11月14日 11:39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杨有涛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要让绿氢发挥“能源社保”的功能,需要系统性改革破解当前困局。

 

  今年以来,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地方,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氢能产业尤其是绿氢发展的政策。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绿氢被业内视为给企业能源安全缴“保险”的重要途径。但实际上,绿氢这个“能源社保”体系面临着缴不起、领不到、保障低的现实困境,需要系统性改革破解当前困局。

  成本账:缴费门槛高不高?

  之所以把绿氢视为“能源社保”,主要在于其背后的运行逻辑:企业前期高投入是为了规避未来的碳成本风险,但实际上,高昂的缴费门槛把很多企业挡在了门外。

  最新市场数据显示,8月国内绿氢价格约28.36元/公斤,而传统灰氢价格仅约10元/公斤,绿氢成本是灰氢的数倍。在此价差下,企业购买得越多,短期内负担越重。某钢铁企业算过一笔账:若用绿氢替代煤炭炼铁,每吨钢成本需要增加300元。按年产1000万吨规模算,年增成本高达30亿元。这对利润率仅5%左右的钢铁行业来说,负担不小。

  绿氢成本高企的根源在于缴费结构不合理。电费占绿氢生产成本的70%,成了最大负担。虽然目前已有高校研发新型催化剂,能将电解槽寿命提升40倍,部分电解槽直流电耗降至 3.898kWh/Nm³,但技术进步带来的降本速度,仍赶不上企业对短期收益的渴求。更棘手的是,部分电解槽依赖的贵金属催化剂,因高价让本就困难的企业雪上加霜。

  另外,不同地区的绿氢价格差异也很大。近期河南绿氢价格29.33元/公斤,珠三角地区却高达38.13元/公斤,导致部分企业想购买绿氢却有心无力。

  技术关:保障水平够不够?

  绿氢的技术成熟度决定了能源保障的可靠性。今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试点形式分为项目试点和区域试点。试点方向包括11项,分别是规模化制氢及一体化,先进柔性离网制氢,清洁低碳氢能综合开发,规模化、长距离输送,高密度、多元化储存,炼油及煤制油气绿色替代,氢氨燃料供电供能等。此外,国家能源局还启动了“氢能技术”重点专项项目申报。

  虽然从政策层面看,对绿氢技术的重视在不断提高,但目前的实际效力还未全面发挥,所以反映在市场上就打了折扣。

  其中,电解槽技术的问题最为突出。虽然碱性电解槽占据76%的市场份额,但其难以适应风电光伏的波动性;另一种主流电解技术虽能灵活调峰,但成本太高难以普及;还有些新型电解技术尚处于试用期,十余家厂商推出新品却缺乏长期运行验证,还在试点阶段。

  储运环节也存在重重困难。氢气运输面临“流转难”问题。目前建成的500多座加氢站,70%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某企业规划提到 2025年要建1000座加氢站,但目前仅完成14%,缺口巨大。储氢技术则保障不足:高压气态储氢成本高,液氢储运能耗大,固态储氢还在示范阶段,无法达成技术和市场的完美匹配。

  最根本的问题出在原料端。传统电解水制氢依赖纯水,限制了应用场景。虽然最近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已突破,但实际应用还需时间验证。光催化制氢等新技术无需电解槽,但目前还在试点工厂阶段,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5-10年路程。

  政策障:补贴落实难不难?

  今年上半年,北京、河北、天津、山东、广西等共计99个地方下发政策支持氢能发展。但绿氢政策的痛点却在于政策空转。不少企业反映,尽管绿氢补贴政策看似热闹,但其流程复杂、到账缓慢、范围有限。

  不少企业首先面对的是审批流程的繁文缛节。比如,建设绿氢项目需办理26个证件,且必须在化工园区内。某企业负责人吐槽:“我们的制氢项目环保指标全达标,但因不在化工园区,审批卡了8个月,错过最佳建设窗口期。” 这种制度性障碍导致 2023-2024 年立项的 650 万吨绿氢项目中,实际落地仅 11 万吨,开工率不足 2%。

  其次,补贴政策的碎片化问题也很突出。目前绿氢补贴多为地市级政策,标准参差不齐。西北某项目能拿到1500元/吨的补贴,东南某省却侧重加氢站建设补助,如此一来,企业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建设绿氢项目。当前,部分发达国家有“氢能银行”提供 10年固定补贴,对比之下我国国家级补贴明显缺位。

  最后,监管体系的“九龙治水”同样困扰企业。氢的能源属性虽已写入《能源法》,但管理仍分散在发改、能源、应急等多个部门。有东部某企业反映:氢车进入密闭空间、高压加氢等国际通行做法,在国内仍受限制,标准不统一让企业无所适从。这种监管的不确定性,导致不少企业不敢投入长期研发。

  破局路:多维破局行不行?

  绿氢产业需要系统性改革破解当前困局。那些率先探索破局之道的地区和项目,已经看到了“能源社保”体系完善的曙光。

  从根本上来说,技术创新是发展绿氢的关键。目前,高校研发的新型催化剂让电解槽寿命提升 40 倍,光催化制氢无需电解槽,直接降低门槛;东部某加氢站用光伏发电自给自足,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这些技术的突破让绿氢距离25元/kg 的平价临界点越来越近。

  同时,政策创新正在完善。国家能源局在《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指出,稳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可持续燃料产业,稳步推动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有序推进全国氢能信息平台建设,稳妥有序探索开展管道输氢项目试点应用,推动各地建立完善氢能管理机制。最近,东南某省已经试点绿氢项目非化工园区布局,这将大大拓展企业的项目范围。央行将氢能全产业链纳入绿色金融支持目录,相当于为绿氢设立绿色通道。某能源示范工程计划将终端氢价控制在25元/kg以内,建立了较低的绿氢价格基数,利好全产业链。这些政策组合拳,正在解决绿氢产业市场化中遭遇的实际障碍。

  市场机制也正在扩大绿氢的应用范围。工业领域成为绿氢运用的重要阵地:西北某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实现100%绿电供氢,钢铁行业氢冶金渗透率达8%。交通领域则是下一个发展重点:氢能重卡在封闭场景实现成本平价,2025 年销量预计突破5万辆。这种“基本+补充”的应用格局,让绿氢保障更加多层次。

  随着技术进步、政策完善和市场成熟,绿氢这个“能源社保”体系必将越来越完善,让企业在能源转型的道路上,缴得放心、用得安心、发展更有信心。

  责任编辑:赵 玥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