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jpg)
江淮大地,暑气蒸腾。
安徽合肥街头,网约车司机张师傅一脚电门,把车开进大众加能站。10分钟,电就充满;3分钟,换电站就把旧电池换成新的;再拐个弯,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端到手里……
每天这些鲜活的剪影,正沿着中国石化安徽石油(以下简称:安徽石油)“油气氢电服”的立体脉络徐徐展开。
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时代浪潮中,安徽石油始终紧跟国家战略步伐,以“能源至净、生活至美”为引领,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实干担当,锚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勾勒出未来能源利用的无限可能。
- 充电实现跨越式增长
 
“以前充电像‘等公交’,现在这儿又快又能吃饭,人车都能‘满血复活’!”在大众加能站充电的网约车司机张师傅笑得合不拢嘴。
踏入大众加能站,首先被震撼的是其“体量”。12000平方米的占地规模,相当于1.7个标准足球场,其中7600平方米的充电区更是堪比18个标准篮球场。阳光下,142个充电车位整齐排列,其中,124个快充车位如待命的士兵,2个液冷超充车位带着科技感的金属光泽,15个慢充车位则静静等候着夜间补能的车辆。
大众加能站的变化,是安徽石油转型的缩影。2022年改造前,这里是一座传统加油站;目前已成为一座集加油、充换电、光伏发电、储能、易捷服务、智慧管理等为一体的多业态融合的综合加能站,也是目前中国石化充电车位最多、功能最为齐全、智能化程度最高、业态最为丰富、品牌形象最好的综合加能站。
“您看这个液冷超充桩,充电10分钟能跑400公里,比加油还快!”大众站经理汪金颖指着一个银灰的设备介绍。说话间,出租车司机王师傅将车停在9号A桩旁,拔出充电枪插入接口,打开“易捷加油”App扫码——屏幕上立刻跳出充电电压、电流和预计充满时间。他笑着说:“以前找充电桩像‘摸盲盒’,现在App能看空位,到了就能充,半小时搞定!”
“大众站以营运车辆为主,日均充电车次约1200辆,充电量约为30000度,夜间和中午为充电高峰期。充电高峰期要求员工每小时巡检一次。”汪金颖说。
更令人称奇的是站内的“智能防护网”。每个充电桩都藏着“三道保险”:烟感探测器一旦察觉异常,会自动切断电源;遇到暴雨积水,防水淹系统立刻启动保护;哪怕充电桩意外倾倒,防倾倒装置也能瞬间断电。
穿过充电区,蔚来第三代智能换电站正上演“闪电魔术”。一辆白色电动车缓缓驶入,机械臂精准对接车身,3分半钟后,满电电池已替换完毕。“这比我去便利店买瓶水的时间还短!”车主李先生感慨道。这座换电站日均能服务408次,比第二代效率提升30%,相当于每3分半钟就有一辆车“满电出发”。
站内的“能量补给”不止于车。司机之家的按摩椅上,几位车主正闭目养神;特色餐厅里,司机师傅们捧着一碗面吃得香;易捷便利店内,从矿泉水到车载用品一应俱全。“以前跑长途怕没电,现在怕到站不想走!”一位货车司机的玩笑话,道出了这里“人车一站式补能”的真谛。
从合肥向南,沿着被誉为“皖南川藏线”的318国道行驶,青山叠翠间,宣城石油高山口加能站像一颗明珠嵌在路边。自驾游车主陈女士刚给车充上电,就拿着换洗衣物走向免费洗衣房:“以前跑山路担心没电,现在这站又能充电又能洗衣,沿途风景成了‘附赠福利’!”
这样的场景,正在安徽石油各地上演。在合肥桃花源加能站,60个快充车位旁,落英缤纷的庭院成了车主们的“充电休息区”,司机之家的WiFi和热餐,让这里成了新能源车主的“打卡点”……
数据显示,截至2025上半年,安徽石油累计上线投用“石化易电”充电站、充电桩实现跨越式增长,已构建起“城区—国省干道—乡镇”三级充电网络,其中,城区站点密度达“1公里生活圈”。安徽石油累计服务充电客户超532万人次,充电量同比增长348%,在销售企业中名列前茅。
- “光储充换”让每一度电都聪明起来
 
在合肥大众站,充电桩并不是终点。
走进这座多业态融合的综合加能站,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科技感与未来感的能源世界。这里,充电车棚不再仅仅是车辆遮风挡雨的地方,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光伏发电站。站在车棚下,抬头便能看到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它们如同一个个能量收集器,贪婪地吸收着阳光,将太阳能转化为清洁的电能。
当前,该站的光伏发电站总装机功率达245千瓦,年发电量约26万度,意味着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60吨,相当于植树1.5万棵,为城市的绿色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站内,由安徽石油与阳光电源自主研发的储充一体机正高效运行着,为充电业务提供着稳定支持。这些储充一体机是能源领域的创新成果,它们将储能与充电功能巧妙融合,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充电的便捷性。与此同时,两台VTG冷液抽充设备也在有序工作,为电动汽车提供着快速、高效的充电服务。
大众综合能源站还配备了强大的储能设备。1095千瓦时的储能设备宛如一个巨大的“能量银行”,“在夜间谷电和平电时段,它会储存多余的电能;而在白天峰电时段,再将储存的电能释放出来,供给用户使用。每天约1000度的储电量,不仅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还通过电价差为企业带来收益。”汪金颖说。
在“车网互动”领域,安徽石油同样走在了前列。为响应合肥市政府打造“车网互动”试点城市发展规划,大众站内进行了“车网互动”项目试点,建设了2台120kW“V2G”双向充电桩,总计4个双向充电车位。“V2G”双向充电桩具备和普通充电桩一样的充电功能,同时还可以将电动车内的电量反输到电网。对于安徽石油而言,不仅完善了充电服务业态,还能赚取反向输电的服务费,提高了充电桩的运营效率。
大众站的“车网互动”并非个案。不久前,国内首个基于“5G+量子”虚拟电厂的车网互动规模化实测在安徽石油合肥政务中心充电站完成。此次实测依托国内首创的“5G+量子”虚拟电厂,通过量子加密技术实现充放电设备毫秒级响应,标志着中国石化在车网互动技术应用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上迈出关键一步。
作为实测站点,安徽石油合肥政务中心充电站配备33台快充桩,充电车位92个。实测过程中,单日总放电量超1000千瓦时,单枪最大放电功率达60千瓦,验证了规模化应用的可行性,展现了车网互动技术规模化应用潜力。
为了实现站内设备的智能调控,探索充电业务“后市场”,安徽石油基于智慧安全、智慧运营,在大众站配备了光储充换能源管理系统。
“主要用于统计充电、储能、光伏、换电等相关数据,让管理者更能直观地了解运营情况。”汪金颖告诉笔者。不仅如此,系统还具有算法优化功能,能根据光伏和储能的电量情况,优先使用光伏电,光伏使用不完时可储存到储能设备中,实现能源的是最优利用。还能够综合季节、天气,预测光伏发电曲线,结合用电负荷使用情况,精准控制储能设施充电、放电时间段,让光储、充电系统实现高效运营。
“它就像一个智能管家,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实时分析、集成和综合展示,提升了全局协同能力,为安徽石油的数字化转型创新赋能。”汪金颖进一步介绍。
- 氢风拂江淮,织就氢能网
 
中午时分,氢能公交司机鲁师傅将车辆稳稳驶入安徽石油芜湖马饮桥综合加能站。加氢站经理盛明路早已在旁等候:“储氢罐压力正常,马上为您加注。”连接加氢枪、密封测试、参数设定,一连串动作如行云流水。这是鲁师傅在此完成的第800次加注。“比加油更快更安静,就像回家一样舒心。”他笑着启动车辆,载着乘客汇入城市车流。
2021年9月,马饮桥综合加能站正式投营,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上,“H2”标识闪耀着科技之光。回望2021年,马饮桥站建设面临的重重障碍仍令首任站长记忆犹新。“10多个部门的审批壁垒,就像在迷宫里找出口。彼时安徽省尚无加氢站建设先例,更没有审批流程可循。”
破局之力来自党建共建的“红色引擎”。芜湖石油党委组建“尖刀班”党团突击队,与市发改委、住建局等单位开展党建共建10余次,推动政府成立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芜湖市接连出台《市区加氢站布点规划》等9项制度,政策坚冰终被打破。在党员示范岗24小时轮班攻坚下,该项目仅用两个月便完成从土建到调试的全流程,创下行业速度新纪录。
如今,走进马饮桥站加氢区,“90秒服务承诺”的标牌格外醒目。这套由员工自发创新的“加氢九步法”,源于对传统加油流程的颠覆性改造。加氢员每日重复的标准化动作背后,是无数次应急演练的成果:从引导车辆到安全预检,从密封测试到过程监控,九个步骤环环相扣。
在公交车司机陈师傅眼中,这套体系意味着高效与安心:“氢能车操作简单,乘客坐得更稳当,加满一罐只需10分钟,续航300公里不是问题”。
服务的温度延伸至专为氢能客户建立的微信群里,实时更新的氢源信息让长三角物流司机告别续航焦虑:“加满跑500公里,再不用绕路找站!”一位浙江司机在群内感慨。
更深的变革发生在产才融合领域。芜湖石油通过与中国石化上海沪西石油“云共建”,引入先进管理经验,与奇瑞集团共建活动中促成政府购置40辆氢能公交车,开辟2条示范线路。
为此,就在马饮桥站正式投营的3年后,45公里外的新湾里加氢站投入运营,日加氢能力翻了一倍至1000公斤,配备两台加氢机可同时服务四辆车,成为芜湖第二条氢能公交线——49路的专属“能量舱”。两座站点形成纵贯芜湖的“氢能走廊”。
与此同时,新湾里站将服务场景再度扩容。6400平方米的场地上,洗车区水流飞溅,充电桩蓝灯闪烁,易捷便利店的货架琳琅满目。这座集加氢、充电、光伏、购物等7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日均满足80车次充电需求,屋顶110平方米光伏板年发电1.2万度,诠释着“人·车·生活”生态圈的真谛。
站在芜湖石油运营大屏前,一组数据跃然眼前:马饮桥站日供氢500公斤,每天为40辆公交车运营提供服务;新湾里站则实现能量跃升:日加注能力达1吨,可支撑50辆公交运营,光伏系统与充电桩形成能源互补。
安徽石油的雄心不止于加注服务。在安徽省建成8座油氢合建站(投营5座、在建3座),占全省加氢站份额53.3%的基础上,正加速构建“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未来,将探索站内制氢一体化模式,进一步降低用氢成本,推动氢能重卡、数字轨道交通等场景落地。
        从合肥大众站的超充“闪电”到芜湖氢能走廊的“氢风”拂面,
从“光储充换”的智慧协同到“车网互动”的技术突破,每一步探索都彰显着安徽石油从传统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的坚定决心。
        未来,随着更多综合加能站的崛起、氢能网络的延伸、智慧能源系统的升级,安徽石油将持续在江淮大地上绘就更广阔的绿色图景,为能源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石化力量”。
责任编辑:石杏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