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jpg)
西藏销售:践行能源使命,做好高原保供
文/李一蕾
         
从“保基本”的坚韧到“稳供应、优服务”的担当,从艰苦创业的零星星火到覆盖全域的温暖网络——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以下简称:西藏销售)始终以能源保供之“稳”,筑牢发展基石;以服务升级之“变”,呼应民生期待;以责任践行之“韧”,在世界屋脊挺立起顶天立地的能源脊梁。这60年的跨越,是技术进步的史诗,更是初心如炬、责任如山的不渝征程。
- 守藏驻藏:畅通高原“能源血脉”
 
7月17日,墨脱加油站又一次排起“长龙”。“现在是雨季,进墨脱的路不好走。今天是‘单号’,所以出墨脱的车辆特别多。”墨脱加油站经理陈学娟早已将双日进、单日出这条“生命线”的规则刻在心里。
117公里的扎墨公路,从1962年开始修建,修了半个世纪,到2013年才实现全线贯通。直到今天,扎墨公路还经常受到地质运动所引发的泥石流、塌方的影响。当游客感叹墨脱是“中国最难抵达的县城”时,中国石油的油罐车正贴着险峻的道路向这座高原孤岛输送着能源血脉。
复杂的路况,不能采用常见的33吨油罐车,只能用15吨左右的小型油罐车。普通加油站仅需1至2辆油罐车便可满足油品供应。但是,在墨脱加油站,10辆油罐车才能保障日常需求。“运输成本是其他加油站的5倍以上。但是,墨脱的油价与拉萨、林芝完全一致。”提起保供责任,林芝分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侯曙光语气坚定地说。
每一次运输都是与塌方、泥石流的生死竞速。中国石油用行动结束了墨脱高油价的历史。
把油运进西藏难、把油送到各个加油站更难。在藏北羌塘,海拔5000米的双湖加油站如同一座灯塔。这里年均气温在零下5℃,8级以上狂风年均肆虐200天,极端低温直逼零下40℃。
站经理索旺永远记得那个10级大风的冬夜:牧民普琼被困在-20℃的荒原。他顶风驱车百公里送油,徒手检修故障,终于在凌晨2点点燃了引擎。
“那一刻,冻僵的手指触摸到引擎的温度。我突然懂了坚守的意义。”在这里,这样的风雪驰援已成常态。
在双湖加油站有这样一本“责任账”:11.6万平方公里的县域面积内唯一的加油站,保障当地2000余户农牧民和县城常驻300人的日常用油。同时,“咖啡馆”“司机之家”“户外劳动者驿站”落地海拔5000米的加油站……
7月中旬,双湖加油站的“司机之家”迎来第15位客人——运输司机韩师傅。
夜幕四合,韩师傅送完货物的加油间隙,索旺看着韩师傅疲惫的身影,主动提醒他“司机之家”可以免费住宿,还能免费吸氧。
韩师傅惊喜地说:“你们的‘司机之家’比宾馆更安心!”
墨脱加油站与双湖加油站并非孤例。在西藏销售有23%这样的站点扎根于类似极端偏远之地。它们的存在只为解决“加油难、加油贵”的难题,经济效益让位于边疆稳定、民生需求。这便是央企的使命。
- 服务蝶变:从油枪到生态圈
 
7月的高原,在西藏销售拉萨分公司功德林加油站内,新能源充电桩前停放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新能源车辆。
“以前偏远的地方不敢去,怕没有加油站。现在很多乡镇都有加油站了,变化太大了。”来自江西的王先生感叹道。2009年第一次进藏后,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进藏。
王先生指着油电混动的车,掰着手指头算着:“从芒康进藏到拉萨,一路省了1000多元的油钱。”
“目前,昌都至拉萨G318的‘绿色充电走廊’已经全线贯通,LNG实现G109西藏地区全站点覆盖。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推动充换电、LNG和光伏等能源布局,与交通运输相融合,持续提升满足顾客多样性的能源选择。”谈及未来的综合能源布局,西藏销售发展计划部负责人李俊辉信心满满地说。
在波密2号加油站内,山东游客许先生喝着酥油茶感慨道:“这里能加油、充电,竟然还有车辆维修、健康服务、免费吸氧,甚至定制了旅游路线,真是周到!”
当前,西藏销售正以全力提升顾客消费体验为目标,依托200座加油站,打造“雪域驿站”服务品牌,创新推出“文旅+服务”融合业态,将传统加油站升级为集能源补给、休憩、餐饮、车辆维修、道路救援、健康服务、文化体验,以及旅游咨询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车主提供更优质的出行体验。
- 责任如山:托起民生幸福
 
“以前守着泉水,我们选择外出务工。如今进入家乡水厂工作,收入翻了一番,还有了五险一金,觉得生活更有奔头了。”琼结县村民布琼口中的“家乡水厂”,正是中国石油投资4.3亿元建设的雅拉香布实业有限公司。
正式投产运营以来,格桑泉已经累计生产销售矿泉水16.78万吨,向地方政府上缴税收超过1467万元,成为山南人民的“幸福源泉”,托起了当地60余户家庭的生计。
6月,在内蒙古召开的央企消费帮扶聚力行动暨2025年中国石油昆仑好客购物季展销会上,110余种西藏特色商品惊艳亮相。这是西藏销售致力于推动西藏特色产品走出西藏、走向全国的冰山一角。
        当前,西藏销售借助中油好客e站线上商城平台,推动110余种西藏特色商品面向全国顾客,并将75款西藏特色商品纳入中国石油集团内部消费产品目录,年消费帮扶超过6000万元。.jpg)
同时,西藏销售创新“直播+消费帮扶”的模式,18场助农直播实现76万元的销售额。
更深远的变化在就业领域。2023年,西藏籍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11家中国石油企业提供76个岗位;针对2025年定日地震,不仅捐赠2000万元帮助灾后重建,而且实施“培训+岗位”的精准帮扶,提供30个定向招聘岗位。
“十四五”以来,中国石油驻藏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中,西藏籍学生占比达到89%。
从高原孤岛的墨脱到照亮羌塘的孤站灯火,从汩汩流淌的格桑泉到灾后重建的就业岗,中国石油用63年的坚守证明:能源血脉所至,即民生温度所及。“下一步,我们将以服务的温度回应客户需求,全力打造综合能源服务商,在雪域高原坚决当好能源保供的‘顶梁柱’。”谈及下一步,西藏销售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董海表示。
在世界之巅,这条能源天路仍在延伸……
【数说中国石油在藏】
47亿元:截至目前,中国石油累计在西藏投资超47亿元,上缴利税20亿元,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80%:截至目前,中国石油累计保供西藏油品2000万吨,保障西藏自治区80%以上成品油供应。
2亿元: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带动西藏地区消费帮扶超过2亿元,其中合作生产的“格桑泉”矿泉水实现产值近1亿元。
14名:2002年以来,中国石油先后选派14名优秀援藏干部。
15万户:2011年10月,中国石油将天然气首次引入雪域高原,10余年间累计供气4.6亿立方米,温暖了15万户居民。
        113个:中国石油在民生、产业、教育、医疗等方面齐发力,累计投资5.4亿元,对口支援的帮扶项目超113个。 
责任编辑:曲绍楠
西藏石油:援藏践初心,融入西藏发展
文/隆 琴 秦云益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辉煌时刻,中国石化西藏石油分公司作为中央企业驻藏的重要力量,始终秉持“能源至净、生活至美”的品牌承诺,践行“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使命追求,全方位、深层次融入西藏发展大局。
二十三年来,中国石化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方面展现了央企的担当与作为,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援藏史诗。
- 对口援藏,共铸中华民族团结梦
 
二十三载援藏路,央企担当显真情。自2002年中国石化对口支援西藏那曲市班戈县以来,公司始终将援藏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扛在肩上。二十三年间,公司先后选派11批22名援藏干部接续扎根藏北羌塘草原,他们满怀家国情怀不畏艰难,勇挑重担,与班戈县干部群众一道共克时艰、共谋发展。从首批援藏干部翻越唐古拉山那一刻起,中国石化便与这片雪域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逐步探索出一条富有央企特色的援藏之路。
战略引领,精准施策促发展。中国石化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将援藏工作纳入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公司专门成立了扶贫援藏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明确分工和职责,确保援藏项目到户,并精准到人。从制定援藏规划到实施具体项目,中国石化始终与西藏地方政府保持密切沟通,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效果显著。
文化交融,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对口援藏过程中,中国石化始终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任务。公司通过教育帮扶、文化交流、就业促进等多种方式,增进汉藏两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援建的学校不仅成为知识传播的殿堂,更是民族团结的桥梁。通过“一企帮一校”模式,内地学校与西藏学校结为“姊妹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 多措并举,绘就西藏发展新画卷
 
点亮梦想,托起西藏未来之星。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更是托举西藏未来的希望之光。中国石化始终心系西藏教育事业,自2009年起累计投入1.1亿元建设班戈县中石化小学,构建起“集团化、立体式、结对型”教育帮扶体系。从援建校舍、捐赠物资到选派支教教师、设立奖学金,中国石化全方位助力西藏教育发展。
一是硬件设备升级,打造优质教学环境。中国石化投入巨资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学校还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人工智能套件、阅卷机等,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如今的班戈县中石化小学,已成为当地教育的标杆,吸引着周边地区的学子前来求学,培养出一批批心怀家国的西藏青少年。
二是培训帮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中国石化不仅注重硬件设施建设,更重视师资力量的提升。通过组织教师赴内地培训、开展线上交流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幸福感。上海石化等内地企业与班戈县中学结对帮扶,实施“青蓝结对”计划,推动中国石化学校管理与教学水平显著提升。一批批优秀的内地教师走进西藏,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资金激励,点燃学习热情。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中国石化设立了“石化朝阳”奖学金,覆盖数千名学生,发放奖学金数百万元。同时,公司还实施“格桑花”助学金计划,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帮助他们靠奋斗改变命运。这些举措不仅减轻了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更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守护健康,筑牢高原生命防线。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先心病、白内障等疾病高发。中国石化将农牧民的健康视为心头大事,投入巨资改善医疗基础设施,开展义诊活动,提供免费治疗。
一是升级改造,打造区域医疗中心。中国石化为班戈县人民医院购置先进医疗设备,投入资金新建和改扩建医院设施,将其打造成惠及那曲西部四县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体检中心的升级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诊疗能力,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如今的班戈县人民医院,已成为当地群众信赖的健康守护者。
二是专家义诊,免费治疗重获新生。中国石化积极组织医疗专家团队赴藏义诊,为当地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通过与北京协和医院等知名医院合作,开展先心病患儿筛查和免费手术项目,成功救治了数百名患儿,让他们重获新生。这些义诊活动不仅缓解了当地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更让农牧民感受到了来自央企的温暖和关怀。
绿色发展,守护雪域绿水青山。
面对高原生态的极端脆弱性,中国石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公司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各乡镇及重点企业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一是植树造林,实现生态经济双赢。中国石化积极认领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任务,投入巨资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面对岩石裸露率高、土壤贫瘠等挑战,公司创新使用种植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通过销售苗木和绿化服务等带动当地人参与和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如今的拉萨南北山,绿树成荫,生机盎然,成为了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是严格标准,防范环境污染风险。中国石化在藏实施全球最严排放标准,狠抓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工作。通过组建警消联动队伍、开展常态化环境监测等措施,有效防范了油品泄漏等环境污染风险。同时,公司还注重固废和危废的规范管理,守护着雪域高原的每一寸土地。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高原的生态环境,更为西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产业赋能,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
 
稳定供应,夯实西藏发展基石。
作为西藏成品油市场供应的主渠道之一,中国石化在藏建成运营53座加能站和1座库容2万立方米的油库,全力保障油气稳定供应。面对新能源发展的趋势,公司还加大油气勘探力度,加速布局充换电网络,积极发展氢能、光伏等新能源,加快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
一是传统能源筑基,保障西藏能源命脉。中国石化在西藏的加能站网络覆盖全区7个地市和主要交通线,成为当地能源供应的重要保障。通过优化物流体系和提升运营效率,公司确保了油品的稳定供应,满足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中国石化的加油站都成为了当地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是新能源布局加速,助力西藏绿色转型。面对新能源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石化在西藏积极布局充换电网络和光伏发电项目。通过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和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公司推动了西藏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同时,公司还探索氢氧联制等新型能源解决方案,为西藏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这些举措不仅响应了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更为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色引领,带动西藏经济腾飞。
中国石化立足西藏独特禀赋和资源优势,通过产业合作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公司成功打造出“易捷·卓玛泉”天然冰川瓶装水、“小牛笨笨”牦牛肉制品等高原特色产品,并通过易捷销售网络推向全国市场。这些产品的热销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致富。
一是深挖特色资源,打造高原精品。中国石化充分挖掘西藏的冰川水资源、牦牛养殖产业等天然优势资源,开发出了一系列高原特色产品。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建生产线和销售渠道等方式,公司成功将这些产品推向市场并获得了广泛认可。如今,“易捷·卓玛泉”已成为西藏的一张名片,远销国内外市场。
二是消费帮扶助力,拓展市场版图。中国石化借助易捷销售网络等渠道优势开展消费帮扶活动,将西藏特产带向全国市场。通过举办展会活动、参加国际比赛等方式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西藏特产的销售和市场拓展。如今,越来越多的西藏特产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消费者喜爱的商品。
岗位赋能,增强西藏内生动力。
中国石化在援藏过程中注重就业促进工作,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增强当地农牧民致富的内生动力。公司累计提供数千个就业岗位给西藏籍青年和农牧民;同时投入巨资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一是广开就业之门,圆梦西藏青年。中国石化在藏企业积极招聘西藏籍员工特别是青年和农牧民群体;
通过校招和社招相结合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岗位选择;同时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如今,越来越多的西藏青年在中国石化的平台上实现了就业梦想,走上了致富之路。
        二是强化技能培训,激发创业活力。中国石化投入巨资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活动如蔬菜种植、焊接技能等;通过专业机构和网络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为当地青年和农牧民提供技能培训机会;同时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和提供创业指导服务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当地群众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如今,一批批经过培训的农牧民走上了新岗位,开启了新生活,成为了推动西藏发展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齐铁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