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莽莽黔山,蜿蜒的公路如丝带般缠绕在苍翠的山峦之间。在这片风光旖旎但能源输送条件艰苦的土地上,一座座油库巍然矗立,成为支撑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能量心脏”。它们沉默而坚定,如同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守护这条能源“生命线”的石化人。中国石化贵州毕节石油分公司副经理胡晓东,正是他们中一位突出的代表。自1995年9月怀揣理想投身石油事业以来,胡晓东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已奔波了29个春秋。从基层油站操作工起步,到贵阳油库主任、物流管理部经理,再到多个分公司的管理岗位,他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句话恰是胡晓东职业生涯的注脚。他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石化在黔能源保障事业的宏伟蓝图,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匠心守护西南腹地的“能源粮仓”。
- 攻坚:油库建设的“贵州答卷”
 
胡晓东担任贵州石油“十三五”办公室油库建设指挥部核心成员期间,他的视野从单一库区拓展至全省。他深度参与全省油库清污分流、安全联锁改造、西南成品油返输配套优化等战略项目,并直接担纲多项重点工程的“总舵手”。从大龙油库2万方的重建,到郑屯油库4.7万方扩容,再到毕节油库6万方的新建,他全程主导设计、造价控制与施工管理。
2010年贵阳油库一期扩容期间,面对“边生产、边改造”的难题,胡晓东展现出非凡的专业能力和担当。他日夜穿梭于图纸与现场,对每一寸管线、每一个阀门都了然于胸。通过细致观察,他发现原有管输系统与铁路收货流程存在严重掣肘,无法高效协同。经反复推演和模拟测试,他重新设计关键节点工艺流程,优化收发油作业顺序,显著提升了油库在改造期间的运营韧性和安全系数,为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1年调任黔西南,他亲自主持郑屯油库扩容冲刺阶段,直至其顺利投运,为区域能源供应注入强劲动力。转战毕节后,作为甲方项目经理,他扛起新建毕节油库的重任。这项工程填补了黔西北地区规模化成品油储备的空白,将能源安全的防线推进到贵州的“屋脊”。
“每座油库都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节点,我们建设的不仅是储油设施,更是地区发展的信心和底气。”胡晓东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 创新:把难题钉在技术解决方案上
 
在胡晓东身上,“工程师”不仅是一个头衔,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用技术破解难题,让效率与安全在创新中升华。
面对油库传统设施部署中照明、监控、报警系统各自为政、杆塔林立、管线如麻的痼疾,他开启了一场与“灯杆”的鏖战。
同事们常打趣:“老胡又在和路灯较劲了!”他把自己“钉”在办公室,对着CAD模型昼夜琢磨。经反复建模、推演、优化,革命性的“六合一智能灯杆”方案逐渐清晰,将照明灯具、高清摄像头、火焰探测器、声光报警器、扩音喇叭甚至气象传感器高度集成于一柱。实施后,立杆数量从112套减至39套,减少73套,布线成本、采购费用及后期维护工作量大幅下降,直接节约成本近百万元,极大提升了库区视觉通透性与应急响应集成度。
他的创新远不止于此。针对传统公路发油效率瓶颈,他主导研发“公路自助发货一体化控制箱”,将繁琐的人工操作简化为便捷的自助流程,显著提升发油效率与客户体验。该设计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成为行业创新典范。
面对储罐高处泡沫发生器维护这一“老大难”问题,胡晓东再次展现技术巧思。
他设计的“罐顶泡沫发生器检修平台”,如同为高空设备装上“安全电梯”,彻底解决维保人员高空作业风险高、效率低、强度大的痛点,将“不可能”变为“安全可行”。
一位老员工感慨:“以前上个罐顶腿都发抖,现在有了这个平台,既安全又省力,胡经理的发明做到了我们心坎里。”
- 坚守:安全这件事,没有差不多
 
“停!吊装角度偏差2度!”毕节油库建设工地上,胡晓东一声喝令瞬间凝固现场喧嚣。施工单位负责人擦汗辩解:“胡工,按图纸来的,这点偏差……”“安全没有‘差不多’!”胡晓东斩钉截铁,眼神锐利。他掏出游标卡尺精准测量焊缝:“这里,余高超标1.5毫米!全部返工!”这种严谨源于他对“安全是生命线,是最大效益”的刻骨认知。在他心中,任何一丝隐患都可能演变为灾难。
胡晓东深知,单靠个人“火眼金睛”不够,必须构建系统化、长效化的安全堡垒。在毕节油库建设期间,他倾力打造“四维安全管控体系”,以风险防控闭环管理为核心,从意识预防、过程控制、技术支撑、应急管理四方面系统推进安全管理升级。他推行班前安全教育“5分钟黄金课”制度,利用每天工作前时间强化员工安全意识,累计开展安全培训600余场,筑牢安全思想防线。他创新“网格化+专业化”双巡查机制,将油库区域划分为网格,指定专人负责,配备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巡查,严格强化过程风险管控,实现安全施工零事故。
他参与开发的《燃启数字引擎 赋能管控引领构筑油库高级安全运营基石》《“双碳”背景下油品销售企业节能降碳行动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管理现代化创新一等成果和二等成果,推动安全管理持续优化。
- 传承:建的是油库,育的是人才
 
初到毕节负责新油库建设时,胡晓东面对近乎“零基础”团队。专业人才匮乏、经验不足的现实激发了他“建一个工程,育一批人才”的决心。他将施工现场转化为“移动课堂”,在机器轰鸣中手持阀门样本,向年轻员工讲解结构特点、适用介质、操作要点及常见故障处理。他大力推行“师带徒”模式,挑选老师傅与年轻人结对,签订培养协议,明确目标和责任。在他的指导下,5名技术骨干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业人才,为油库运营储备了核心力量。
“胡经理不仅教会我们技术,更教会我们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青年员工王俊成这样评价。
在油库从建设期向运营期转换的关键节点,胡晓东的团队培养更具前瞻性。他提前谋划系统化培训,分为理论夯实、模拟操作、跟岗实习、独立顶岗等阶段,循序渐进提升员工能力。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分批安排学员赴郑屯油库、贵阳油库进行沉浸式岗位实操,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历练。
2025年7月15日,毕节油库正式投运。这支由胡晓东一手锻造的团队,实现从建设期到运营期的无缝衔接与高效驾驭,得益于投运前高频开展的50余次“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这些贴近实战的淬炼,为平稳运行打下坚实人才基础。
- 学习:49岁,仍保持每年400学时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石化行业,胡晓东始终保持“本领恐慌”意识。他笃信“建设者更要成为学习者”,唯有不断学习,方能引领创新、守护安全。
49岁的他,保持年均400学时的学习强度,相当于每周近8小时全身心投入专业深造。他深入钻研工程监理精髓,掌握前沿施工现场管理方法,更新对复杂炼化工艺流程的理解,精进AUTOCAD等工程制图软件操作,系统研读国家和行业不断更新的设计规范、安全标准与管理规程。他的学习学以致用、学以赋能。凭借自学能力和毅力,他攻克化工安全与建筑施工安全两大领域,取得双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成为兼具理论功底与现场经验的复合型安全专家。
        在同事眼中,他是“活规范”,任何技术难题到他那里都能找到依据和解决方案。“行业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更新,只有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负肩上的责任。”胡晓东常这样告诫年轻同事,也用自身行动为他们树立榜样。
责任编辑:齐铁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