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生活  >  史鉴
【史鉴】大连石化:中国石化工业的摇篮
2025年10月14日 20:00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沙婧菲 季 康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新时代,大连石化精神将在推动中国石油炼化业务高质量发展中再次升华。

 

  在大连,提起海茂村(海猫屯)和山中村,大家都会把他们与新中国石化工业史上重要的一员——大连石化(前身“大连石油七厂”)联系起来。2025年6月30日,随着10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正式退出生产序列,进入停工阶段,这座承载着中国炼化工业发展重要记忆的厂区,在完成历史任务的同时,也为城市未来发展释放出宝贵空间。如今,大连石化公司的炼化业务转型升级即将启幕,大连石化精神将在推动中石油炼化业务高质量发展中再次升华。

  新中国的石油七厂

  1945年8月,苏军进驻大连对大连制油所进行军管。因为生产设备在日本投降时遭到严重破坏,有关技术资料被焚烧一空,工厂陷入瘫痪状态。1947年1月,工厂仅能进行一些小规模的生产自救。1947年6月1日,工厂改由中苏合营,易名大连中苏火油精制股份有限公司。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修复设备、恢复生产。到1950年当年加工原油4.9万吨。1951年1月1日,根据中苏协定,企业正式交给我国独立经营,更名大连石油厂。1952年,更名为大连石油七厂。之所以被称为石油七厂,是因为当时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各炼油产的统一领导,东北人民政府成立东北石油管理局,将原来的10个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天然石油炼油厂和人造石油工厂改由东北石油管理局领导,各石油厂依次更名编号为东北石油一厂、二厂、三厂、四厂(以上在抚顺)、五厂(锦西)、六厂(锦州)、七厂(大连)、八厂(四平)、九厂(桦甸)、十厂(吉林),大连石油七厂由此得名。抗美援朝时期,大连石油七厂生产了大量的军用油品,同时还担负着大部分的军用油的化验和转运任务,523军工厂的武器也是由大连石油七厂的铁路线源源不断地运到朝鲜前线。

  20世纪50年代,大连石油七厂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了很多石油化工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1957年7月29日的《旅大人民日报》刊发新闻报道《本市工业部门在4年多的时间里,为各地培养和输送了3万名建设人才》,文中写道:“规模巨大的兰州炼油厂工程开工后,石油七厂就毫不吝惜地把一支拥有600多人的工程队全部调去帮助建设,同时在去年还为这个厂和其他炼油厂培养了1200名技术工人。”大港石化厂就是在当时的输送人才的帮助下建起来的。

  成功首炼大庆油

  20世纪50年代,我国尚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加上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中苏关系破裂,致使我国石油能源严重短缺。当时,公路上跑的汽车都背着一个大煤气包,用作汽车的动力,既不美观又影响车速。

  1960年,苏联不再卖二巴库原油给我国。一时间阴云密布,海、陆、空燃料油频频告急,大庆油田的建成投产,给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带来了希望。这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落在了大连石油七厂(大连石化前身)人的肩上。那时,大连石油七厂炼制的是苏联二巴库原油和玉门原油。大庆原油与二巴库原油的性质不同,熔点不一样,具有高含蜡量、高凝点的特性。改炼大庆原油,从工艺设备到炼制过程,必须重新设计,困难重重。

  至今,原油车间退休老工人葛喜恩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还感慨不已。他说,1960年,当首列装载大庆原油的火车进厂时,全厂职工欢呼雀跃,像过年一样举着红旗,敲锣打鼓地去迎接,有的职工激动得流下了泪水……不过,大庆原油因为油稠蜡多,卸车却很困难。为尽快卸下原油,工人们只能用胶管往槽车里吹蒸汽,每次只能吹化纽扣大小的原油。吹化一点,就用泵往外抽一点,然后再加热……有时槽车中间化了,两头靠边上的油还凝固着,大家就把蒸汽带挪往两头继续吹蒸汽。每卸一次,大家的靴子上、身上都沾着原油,回家脱衣服,衬衣衬裤上也都有原油。

  大庆原油难卸更难炼。二巴库原油和玉门原油凝固点低,炼厂的设备是按这些油配置的。而大庆油凝固点高,所以不断出现凝固现象。开工后困难频出,军代表、工厂领导、工人们心急如焚。大家吃住在车间,40多天不回家,昼夜关注着生产的变化情况。由于大庆原油含蜡多、凝固点高、塔底负荷大,危险性大,工人还编了个顺口溜:“艰苦奋斗发奋图强,宁肯少活几十年,炼出油来气死帝修反。”

  如何尽快突破加工技术问题,成为当时十分迫切的任务。全厂上下干群齐心、刻苦攻关,后来石油部又汇集全国的炼油专家组成了大会战工作团参与炼制。在全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合格产品终于炼出来了,大家奔走相告:“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喜讯传到北京,原石油部领导余秋里等人来到大连石油七厂表示祝贺,并要求立即总结经验,尽快向兄弟炼厂推广。由此大连石油七厂成为全国首次炼制成功大庆原油的最大功臣。

  推动石化技术进步

  大连石化是中国炼油技术的重要孵化地,曾创造了国内同行业多个第一。第一个成功炼制大庆原油;第一个成功炼制盘锦原油;第一个成功炼制10号坦克柴油。第一个成功炼制锭子油、车用机油、透平油、变压器油等38种润滑油;第一个按国际质量标准试产成功8种润滑油基础油;第一个出口散装石蜡……为国内石化行业培养了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

  大连著名的“七星广场”之名就源自大连石油七厂原来的“七星”品牌,它蕴含着大连石化人深深的感情。这是因为大连石化公司是国内第一家采用国际标准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企业,“七星”牌润滑油基础油曾出口美国、墨西哥和东南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能磨灭的贡献。

  “七星”牌润滑油打响品牌源自于大连石化生产润滑油的底气——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项目”——高级润滑油联合装置。这套装置是新中国成立后,完全依靠自己力量恢复建设的第一套高级润滑油生产装置。为了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大连石油七厂成立了以12万吨/年减压蒸馏装置为龙头,配套酮苯溶剂脱蜡装置,糠醛溶剂精制装置、白土接触精制装置的高级润滑油联合车间。那个时代一穷二白,技术和装备都极其匮乏,装置试车开工异常艰辛。

  从1954年7月到1955年3月,大连石化人在经历了9次艰难的试车后,终于实现了生产流程的全线贯通。当年生产出36种润滑油,产量达3.8万吨,有了“底气”后,电力工业部1956年就全部退掉了国外订货。它的建成结束了中国润滑油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装置建成投产后,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还为国家培养、输出了大量润滑油技术骨干,由此获得了“新中国润滑油生产鼻祖”“新中国润滑油生产的摇篮”等美誉。

  回首新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大连石油七厂始终位居我国石油行业龙头老大。1979年,其石油产品出口量达102.5万吨,占全国石油产品出口总量的1/3。1983年12月,大连石油七厂与原市属有机合成厂合并成立大连石油化工公司(简称大连石化公司)。2008年奥运前夕,大连石化人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实现6套大型装置一次开车成功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如今的大连石化公司经过9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具备205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和32万吨/年聚丙烯加工能力的大型现代化炼化企业。伴随着高质量转型升级,未来,大连石化将以“绿色低碳、创新高效、数智开放”为目标,加快推动炼化业务转型升级步伐,继续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赵 玥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