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从试水到爆发的跃迁
2025年09月19日 11:22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张 腾 陆晓如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多年耕耘,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破茧成蝶。

 

  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7月23日,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增资扩股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一南,一北,一个聚焦可控核聚变,一个聚焦抽水蓄能,看似无关的两家公司,其中都有中国石油的影子。

  在大力发展传统油气产业的同时,中国石油积极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成绩单,在2024年年报中已有亮眼体现——

  风光发电量47.2亿千瓦时,新增风光发电装机规模495.4万千瓦,较上年增长33%;氢总产能8100吨/年,较上年增长23%;累计地热供暖面积突破5000万平米;累计建成充(换)电站3003座,较上年大增312%。其中尤令人惊叹的是,新能源装机增量较部分电力央企更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亮眼的成绩背后,是中国石油多年在新能源领域的不懈耕耘。从2000年中国石油华北(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悄然成立,到如今油气和新能源子集团+旗下30余家新能源子公司的全方位矩阵,一条清晰的“试水—扩张—爆发”的成长曲线已然浮现。

  边缘地带新芽生

  2000年,中国石油华北(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的铜牌被悄然挂上。其主要业务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跳脱了中国石油传统的油气业务范畴。

  彼时的中国能源界,三峡工程刚刚完成大江截流,西气东输管线尚在图纸阶段。新能源对于年营收逾3000亿元的油气巨头中国石油而言,不过是棋盘边角一枚不起眼的落子。这家注册资本5000万元的新公司,在当年中国石油的年报中仅以“其他业务”一笔带过。没人能预料,这粒深埋的种子能在今天长成参天大树。

  新的机遇出现在2005年。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中国石油作为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试点单位,开始系统评估新能源的碳资产价值。由此,一些带着鲜明油田烙印的促进清洁发展的创新项目开始实施。

  例如,长庆油田发现采油伴生的80℃地热水直接回注地层是种浪费。2008年,他们在鄂尔多斯盆地建成了首个地热供暖站。11口改造井将地热水输送到3千米外的职工公寓,替代4台燃煤锅炉,年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

  再例如,在克拉玛依油田,技术员将报废的抽油机改造成风力提水装置,利用戈壁大风为偏远井场供水;在青海油田,工程师在输油管道外壁敷设光伏板,既发电又降低原油输送温降……

  但这些创新始终未能突破“依附”的局限。转折发生在2009年。

  财政部、科技部启动“金太阳示范工程”;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首次明确光伏标杆上网电价,鼓励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国家对光伏产业发展扶持和激励的政策导向愈加清晰。把握机遇,中国石油启动在新疆等光照资源丰富地区铺设试验性光伏阵列,利用油田闲置土地和基础设施开展光伏发电项目。多个油田积极申报“金太阳示范工程”光伏项目,把握政策红利。

  在看似零散的探索中,中国石油以生产用能清洁替代为抓手,促进新能源与油气融合发展的思路逐渐成型。2013年,中国石油在年度预算中单列“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拨款8.7亿元,并允许油田将光伏、地热投资纳入开发成本核算,标志着新能源与油气主业融合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这段萌芽期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些具体的新能源项目,更重要的是思维范式的松动。当2014年国际油价暴跌引发行业寒冬,这些积蓄多年的能力储备成为了中国石油穿越周期的重要筹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金镭认为。

  政策支持千帆动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创造性地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传统能源企业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期间,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新能源政策,直接撬动了传统能源企业的转型动作。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标;《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到2020年清洁能源成为能源增量主体,能源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非化石能源占比15%;《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细则不断完善,对风电、光伏、地热等资源的开发设定了明确任务指标;《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及考核办法》明确要求电力企业和重点用能单位按比例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压力从发电端向用户端传导,倒逼用能企业建设自有可再生能源项目……

  中国石油作为传统能源企业,作为重要的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着眼未来、主动应对,支持地热资源规模开发,加大生物质能研究与应用支持,布局全氢产业链,适度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干热岩开发等业务。

  2018年5月底,吉林油田红岗15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安装4.5万块电池板,日均发电量6万千瓦时,日最高发电量10万千瓦时,年发电能力2250万千瓦时。这是吉林第一家企业自发自用并网运行的光伏电站,也是中国石油第一座大型分布式光伏电站。

  2020年11月5日,玉门油田建成了中国石油第一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石油沟887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日平均发电量4300千瓦时,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能够对玉门油田的用电负荷进行优化和补充,实现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部分替代。

  “借助广袤的土地资源、良好的光照条件,以及相对宽松的电网接入环境,这些光伏项目一方面降低了油田的生产用电成本,另一方面成为了中国石油履行政策要求的有效抓手。”金镭指出。

  尤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石油依托自身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初步实现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化和产业化。2017—2019年,中国石油地热业务总投资达7亿元。

  2018年,冀东油田利用地热资源在曹妃甸新城建立平稳运行热泵房1座、地热井29口、新建平台7座,供暖面积达到230万平方米。这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单体地热集中供暖项目。

  2019年11月15日,河北任丘石油新城(一期)正式实施地热供暖。这是中国石油首个具有油田特色的综合利用潜山高温地热水、砂岩地热水及油田产出余热水的民用供暖项目。供热面积63万平方米,涉及居民及商铺4000余户,运营期间每年可替代燃煤9300吨。

  乘着政策的东风,中国石油对新能源的理解在发生深层次变化。2020年底,中国石油正式组建新能源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业务范围涵盖风电、光伏、地热、氢能、储能等多个板块。这标志着新能源在中国石油从“附属业务”上升为了集团一级业务。

  “可以说,2014—2020年,是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从零星布局向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驱动力来自政策,尤其是以配额制、地热专项政策等为代表的指令式引导,促使企业未雨绸缪、先期部署。”金镭认为。

  中国石油在这一时期所完成的,不仅仅是多个新能源项目的落地,更是组织体系、资本平台和人才结构的初步搭建,为2021年后新能源迈入市场化竞争打下了坚实基础。政策驱动引发的中国石油新能源项目多领域、规模化的扩张,既是其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传统能源企业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主动之举。

  全面布局高潮起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告“3060”“双碳”目标。这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服务“国之大者”,落实“双碳”目标,中国石油按下了发展新能源的快进键。

  2021年4月8日,中国石油召开总部组织体系优化调整部署动员会,做出了历史性决策——优化调整业务板块划分,构建油气和新能源、炼化销售和新材料、支持和服务、资本和金融四大业务板块(子集团),首次将新能源业务提升为第一大业务板块,与油气业务并列,作为四大业务板块之首。

  这是历史性的转变。作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三大石油企业,在全球低碳转型的时代洪流中,中国石油从过去完全以油气为主业,终于开始真正将新能源上升到公司战略高度。

  还是2021年。聚焦“双碳”目标,将绿色低碳纳入发展战略,11月5日,中国石油提出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为新能源业务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2022年,中国石油油气和新能源分公司新能源事业部成立。紧跟集团公司步伐,中国石油上游16家油气田企业全部成立新能源相关专业部门,因地制宜开拓新能源业务,加强油气与新能源新产业融合发展。中国石油自上而下认同并坚定发展新能源的观念蔚然成风。

  在东部,冀东油田提出建设“一体两翼两支撑、多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型清洁能源公司”总体战略;在西部,玉门油田奋进打造“清洁转型示范基地”;在东北,吉林油田积极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和技术,推进风、光、地热多能融合发展,力争实现油气和新能源“三分天下”的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中石油吉油(乾安)新能源有限公司、中石油新油(呼图壁)新能源有限公司、中石油长庆(环县)新能源有限公司……中国石油不断成立新能源公司,30+的新能源公司业务覆盖新能源产业链研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

  首个水面光伏项目——大庆油田星火水面光伏示范工程实现并网发电,首个百万千瓦集中式并网发电项目——青海油田乌图美仁凯驰100万千瓦光伏电站投产,与北京市政府深化战略合作的重点工程——北京市首个中深层地热供暖示范项目投运……一个个标志性新能源项目的建成,印证着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的实力。

  一个个所属企业的转型发展,一个个新能源公司的横空出世,一个个新能源项目的建成投产,汇聚成了推动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发展乘风破浪、突飞猛进的巨大合力。

  2021年,围绕风、光、热、电、氢,中国石油39个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2022年,中国石油新能源新增装机120万千瓦,较2021年翻了近6倍。2023年,再翻一倍,新能源新增装机达到365万千瓦。2024年,新增风光发电装机规模495.4万千瓦,风光发电量47.2亿千瓦时,增长1.3倍。

  京津冀地热供暖示范基地、吉林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基地、玉门清洁转型示范基地、大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青海清洁电力示范基地、新疆绿色能源产业化发展示范基地……中国石油以“六大基地”和“五大工程”为核心的绿色产业布局初步成型。

  规模有了爆发式增长,但能否实现盈利,是这条成长曲线能否可持续的真正考验。可喜的是,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在财务表现上也进入了向上通道。

  从修订新能源项目投资管理规定,到制定新能源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再到完善相关项目的财务配套支持,中国石油不断健全新能源发展的配套制度。在新能源领域的业务发展更加聚焦,产业定位更加突出,组织力量更加专业,推动中国石油新能源项目提质提效,成为中国石油第二增长曲线的主力引擎。

  “可以说,2021—2024年是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从‘体系搭建’向‘商业闭环’跃升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光伏、氢能、储能等方向的成果逐渐从‘示范效应’迈向‘盈利模式’,表明新能源业务对中国石油来说已不再仅仅是减排工具。”金镭认为。

  从试水到爆发,中国石油形成了一套围绕国家目标展开的能源体系重塑工程。这一新能源成长曲线,见证了中国传统能源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转型之路。

  责任编辑:石杏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