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史大海坚守在油气勘探战线上,敢啃硬骨头。
东濮凹陷下一个千万吨级增储领域在哪里?
夜风袭来,轻拂过半旧的办公桌面,撩动起那摞资料,也吹皱了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目标评价与井位部署方向专家史大海20年来刻骨铭心的记忆。
20年,从懵懂的大学毕业生到中原油田地质勘探技术骨干,从内蒙古戈壁滩上的岩心到大巴山云雾中矗立的测线标杆,再到东濮老区井架下跃动的开发蓝图,他在璀璨年华中穿过泥泞,行经丛林,跨越荒漠,于地层峰谷交替中描摹年轮,书写着厚重的石油情怀。
挺进巴丹吉林
2013年11月15日,中原油田在银额盆地竞标中一次成功,拿下银额盆地新区三个区块的矿权!
矿权拿到了,可是在这个曾经被联合国宣布为极不适宜人类生存、被视为油气勘探禁区且地质资料几乎空白的1.64万平方千米探区内,如何部署井位?如何在茫茫沙海中找到油气藏?
史大海眉头紧锁。他深知银额盆地寄托着中原油田乃至中国石化多么殷切的期望!那个时候的他还不曾想到,有朝一日,“银额新区”“拐子湖”这两个名字,会响彻中原。
山高人为峰。
史大海和研究人员将目光瞄向了与银额盆地同处于兴蒙构造带的其他盆地,开展资料搜集,进行地层充填、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等对比研究。当发现二维地震测线东段有推覆构造时,“银额盆地有油气藏!”这个声音从史大海胸腔喷涌而出。
为了落实银额新区地层及烃源岩发育情况,2014年元旦,史大海和研究人员开始了对整个银额盆地的第一轮野外地质调查。
隆冬时节,蔚蓝的天空下,皑皑白雪点缀着金黄色的巴丹吉林。斑斓,绚丽,美得犹如一幅油画。
走进这幅画,看着高低起伏、蜿蜒无垠的沙漠,史大海沉醉了。然而,迅速入体的寒意,让他很快从壮美的景色中抽离。
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矿泉水瓶拿在手里,不一会儿就被冻得邦邦硬。他们只好将矿泉水瓶放在怀里,渴得厉害了拿出来喝一小口,又快速放回怀中。
更令人绝望的,是在茫茫大漠中寻找目标出露地层时的漫无目的、遥遥无期。
沙子松软,一步一陷,他们手脚并用。翻上漫长的大沙坡,横切几个大沙坑,发现了疑似出露地层,压抑着兴奋走近一看,原来是石炭系火山岩,不是目的地层。在陡峭的沙山脊攀爬,又发现疑似出露地层。爬近一看,又不是目的地层……
就这样,史大海和研究人员拉网式地跑了一天,没有任何收获。
那天,几个石油汉子颠簸了近一百公里,回到借宿的民家,狼吞虎咽地吃着晚餐。昏黄的灯光下,能看到他们的眼里噙着挫败与不甘。
第二天,史大海改变策略,和研究人员沿着沙漠边缘寻找。先找到出露地层的变质岩,确定地质走向后,再沿垂直方向一个地层一个地层地踏勘和测量。
翻下、爬上数次后,他们终于找到目标出露地层!一系列工作程序完成,几个人打道回府。
夜色渐浓。无垠的夜幕上,繁星美到令人惊叹。
“手可摘星辰。”史大海想到了这句话。
筑梦拐字号井
之后,史大海和研究人员同时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
春雨淅沥,打翻了大自然的调色盘。史大海无心五彩斑斓的景色,而沉浸于研究地质资料。
夏夜浪漫,在蛙鸣虫唱中,史大海埋头于图纸,比对地层。
秋风瑟瑟,一枝一叶皆是景。一杯茶,一盏灯,史大海在图纸前一坐就是一夜。
冬雪飘洒,史大海和同事讨论井位确定事宜……
一年多时间里,史大海和研究人员多次深入巴丹吉林丈量大漠,累计行程6000多公里,化验分析样品千余块,最终明确了勘探重点攻关方向。
2016年5月,经过系统地分析与评价银额新区的岩性特征、构造特征和历史勘探资料,史大海和研究人员提出了拐参1井部署方案。这一方案顺利通过中国石化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的论证。银额新区的第一口参数井诞生。
拐参1井获得日产油21.74吨、天然气2369立方米高产油气流!这个项目获得中国石化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二等奖,成为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油气勘探的里程碑。
一鼓作气,史大海连松一口气的时间都不给自己,将目标锁定在寻找拐子湖凹陷新的油气富集层上。
2017年,史大海发现多口井基岩岩屑在荧光灯下发出金子般的亮黄色。他迅速展开调研工作,累计搜集区域地质调查报告39篇、基岩勘探文献上百篇,和研究人员一起绘制了120余幅地层综合柱状图和地质剖面图。
经分析,他们发现,银额盆地与周边地区相比经历了截然不同的构造演化,基岩具备形成有效储层的条件。
为验证这一认识,他们每天在荒漠上颠簸六七个小时,到剖面点观察岩心,定点录取资料……30余天的野外勘查和综合评价后,他们部署实施了拐6井。
史大海至今都忘不了,拐6井试油那晚的月色。静寂的夜,被拐6井强大的油气流发出的呼啸声打破。随即,井场上爆发响彻云霄的欢呼声。
拐6井获得日产油211吨、天然气10.7万立方米高产油气流,实现了银额新区勘探的重大突破,坚定了中原石油人在拐子湖凹陷寻找规模油气田的信心,为中原油田的资源接替奠定了基础!
丈量山河印记
2021年,因工作需要,史大海的研究阵地从内蒙古探区延伸至包括东濮老区、川东北工区在内的整个中原油田矿区。
“平心而论,中原油田开发已近50年,地层已被一代代、一批批地质工作者不知‘犁’了多少遍,早已翻了个底朝天。如何能让老区新生?”那段时间,史大海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常见常新。地质工作是一个认识、再认识的过程。
史大海和研究人员突破原有思维模式,以新的视角、新的思路重新认识之前难啃的地质“盲区”。
天刚放亮,雾霭刚刚漫过山岭,史大海已手持罗盘,和其他研究人员穿行于巴山蜀水之间。
正午时分,东濮平原的风裹着碱粒掠过抽油机时,史大海的地质锤敲开了沙河街组的泥岩。
暮色沉沉,胡杨林被染成了幽邃的苍黄色。史大海坐在内蒙古达拉近夏尔的沙丘上整理标本。
夜幕笼垂,史大海伏案疾书。这个孤影,在地质勘探的天空里翱翔,如痴如醉。
…… ……
日子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过。只有不时以新面貌示人的地层和上报的数据,彰显着他那些沉默的日子、无眠的夜晚的意义。
东濮凹陷是我国东部断陷盐湖盆地的典型代表,勘探程度高,剩余资源主要赋存于各生烃洼陷及低认知程度区。
史大海和研究人员重点围绕“油从哪里来、油装在哪里、油到哪里找”三个方面开展攻关,加大“近源、进洼、走深”精细勘探力度,全力追油。
川东北工区是四川盆地典型的发育多层系、多气藏类型的优质区块,海相礁滩气藏是目前主力的建产层系。这优质的区块,在研究人员眼中却是出了名的难搞。
史大海和研究人员针对陆相致密气的成藏特征,建立了“有机酸溶蚀成孔+断褶缝体富缝”这一裂缝—孔隙型储层成储模式,形成了“最大似然刻断面、构造熵描轮廓、正曲率识褶缝、融合定断褶缝”断褶缝体精细刻画技术……
在新思路、新视角的加持下,史大海和其他研究人员得以“看清”地下的每一条裂缝、褶皱、断层。
位于南何家构造的何302井在沙三上新层系试获日产油10吨、天然气1461立方米工业油气流;在葛岗集洼陷带部署实施的马3001X井获日产油62.8吨、天然气4.32万立方米高产工业油气流,新增预测石油地质储量3102万吨,形成千万吨级油气规模增储新阵地;普光探区须家河组新区带新增预测天然气地质储量589亿立方米;新增河南洛阳盆地洛宁凹陷、河南南华北盆地太康坳陷等4个区块……中原油田近两年的勘探工作可谓硕果满枝。
以史大海为代表的中原油田地质工作者,始终把油气资源作为油田长远发展的生命线,聚焦“拓资源、增储量、扩矿权”核心任务,促使“十四五”以来中原油田储量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仅2024年,中原油田就新增预测地质储量3102万吨、控制地质储量1006万吨、探明地质储量500万吨,全面完成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任务。
把端牢能源饭碗的责任化为行动力,把个人理想深植国家战略之中,在黄沙与数据的交织中,勘探攻坚开拓者史大海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他说:“劳模,我觉得它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多地把劳模精神传承下去,继续扎根在油气科研一线,寻找到更多更大的突破。”
责任编辑:陆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