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人物
【人物】创效2亿,杨雷破壁
2025年09月10日 16:49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刘 静 张 伟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石化名匠”杨雷坚守岗位30年,带领团队突破聚丙烯电工膜料技术瓶颈。

 

  中国石化“石化名匠”、中国石化特级技师、中原石化首席技师……杨雷深知,这些不仅仅是一个个称号,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使命。

  作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专家,他近年来参与指导了中科炼化、古雷石化、天津石化、中韩石化、海南炼化等公司聚丙烯装置的设计审查、原始开车等工作,中原石化积极研发的核心“大单品”——电工级超净聚丙烯树脂也有他的倾心投入。

  “一勤天下无难事”

  一张密密麻麻的行程图,是足迹更是奇迹。

  2022年才通了高铁的豫北小城濮阳,在那个让全市市民欢心雷动的夏天,杨雷也激动万分。“以后出差可以在家门口坐高铁了!”他说。

  这些年,杨雷的心和身都始终在路上。在他的行程单上,出现最多的车站名是“郑州东”,因为总要从那里倒车;吃得最多的是“阿香米线”,因为就在郑州东高铁站。

  一路“狂飙”。杨雷每年行程5万余公里,全年1/3的时间在路上。足迹遍布华中、华北、华南、西南、西北。一接电话,他的口头禅不是“快到了”就是“已经到了”。正是这5万余公里、全年1/3的时间在路上,让他成为创新创效的奇迹。

  2014年,中原石化聚丙烯装置开始试生产高端聚丙烯电工膜料新产品,杨雷带领班组承担了产品牌号的切换工作。每一项操作步骤和每一个参数的控制,在他心中都有一个流程。

  聚丙烯电工膜料PPH-FA03是公司面对严峻市场形势开发的高端特色产品,熔融指数控制范围小,生产难度大。“如果等到粉料分析检验的结果出来再去调节参数,就太晚了。”说起生产的新牌号产品,杨雷已做好了预案。

  熔融指数只有0.2的调节范围,生产负荷稍有变动,指数就超标。杨雷开始琢磨熔融指数稳定的秘诀。一遇到产品牌号切换,他就紧盯重要的参数变化,增加分析频次,时刻记录变化规律,最终找到了切入点:预先根据丙烯量和生产负荷高低,事先调节氢气加入量。操作方式的改变,不但完善了熔融指数的稳定操作,还极大地减少了不合格产品。

  近年来,杨雷和团队累计开发生产专新料十几个牌号,形成乙丙无规共聚透明、抗冲共聚、管材料、纤维料四个系列专新产品,累计为公司创效2亿元。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缓解无纺布专用料紧缺的市场形势,中原石化公司紧急成立技术攻关团队。熟知聚丙烯装置脾气和秉性的杨雷制定了严密的生产方案和应急预案,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便成功开发出医用口罩、防护服专用料PPH-Y35/PPH-Y40(口罩料)产品。中原石化也成为河南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

  “一勤天下无难事!是内心深处对工作的专注与热爱,令杨雷脱颖而出。”中原石化聚烯烃二部经理付红生发出赞叹。

  风雪中的坚守

  一条风风雨雨的坚守路,是热爱更是责任。

  “他很爱学习,总说自己一个中专生要经常接触一些研究生、博士甚至院士,不加强学习怎么能行?”“有时凌晨一两点,他还在给单位当班内操打电话询问工艺参数。虽然被吵醒挺烦,但也挺心疼他的。”杨雷的爱人刘芳、中原石化党群工作部女工部长说。

  从一名普通的中专生、操作工,一步步成长为中原石化公司的班长、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再到中国石化特级技师、中国石化“石化名匠”,杨雷何以成为佼佼者?答案是:对学习的持之以恒和对岗位的恪尽职守。

  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通勤车上,杨雷包不离身。双肩背包中,装着聚丙烯各类产品的工艺参数和产品性能记录、国内国外同类装置的技术资料、新产品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在家里,杨雷经常向学霸女儿“请教”化学基础知识;在路上,杨雷总是追着一些行业专家问个不停。“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能让我茅塞顿开。”他说。

  肩负着热爱与责任,扎根在专业岗位上,杨雷将这份坚守谱写进每一次开车、每一次巡检……

  如果雪中漫步是唯美与浪漫,那么风雪中的坚守便是一种责任与态度。一个鹅毛大雪的深夜,聚丙烯1号装置共聚单元开车。在距地面30多米高的反应器上,当杨雷配合处理好被冻坏的仪表、打通物料流程时已经凌晨5点了。此时,他已经在大雪中忙碌了5个多小时。

  “当时没觉得多冷,还一身汗,就想着赶紧处理完,早点开车。从梯子上下来时,感觉脚吃不住劲儿了,手握不紧扶手了,嘴说话不利索了。”杨雷说。

  按照开车方案,夜班接班后循环气压缩机加油。杨雷带着外操打着伞加完了180公斤的轴承润滑油,并指导各项准备工作就绪。然而,开车中却发现共聚反应压力控制表出现了冻堵。

  “刚加完油,他顾不上劳累,带上工具踏着厚厚的雪就上反应器了。这个仪表位置高,风裹着雪,雪夹着风。就这样,他一直干到故障处理好,真的蛮拼的!”说起那个雪夜,杨雷的同事们记忆犹新。

  “那个晚上开车挺艰难的,还好都恢复正常了,装置也正常开起来了。”回想起雪夜里的开车,杨雷笑了。

  多年来,杨雷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屡次带领班组化解装置隐患,确保装置的安稳运行。每次接班前,杨雷都要认真查看DCS画面中的重要参数。

  “接班前催化剂高度1500毫米,现在怎么1毫米都没降?”一次接班后,杨雷发现问题就拿起安全帽朝2号装置催化剂设备奔去。他仔细观察,发现设备活塞杆不动了、活塞环与内壁出现偏移。他及时作了汇报,避免了一次非计划停车事故的发生。

  一次,在1号聚丙烯装置巡检时,制冷冰机运转声音忽高忽低引起了他的警惕。然而,检查一圈后,他却一无所获。回到主控室,他细致地查看相应参数,发现制冷冰机载荷波动。经过仔细摸索、大胆尝试,他决定采取调整四通滑阀加减载的针型阀开度,使负荷稳定在较小范围。办法实施后,冰机运行稳定了,产品质量得到了保障。

  长期扎根一线,杨雷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他认真观察、仔细嗅闻、细心倾听、用手去感觉……在他面前,装置的各类运行隐患无处遁形。

  杨雷还把自己的经验倾囊传授给班组员工。“班组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用心呵护装置,操作用心、巡检到位,隐患也就没有藏身之地了。装置稳定了,工作也就轻松了。”这是杨雷带班组的“工作经”。

  “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

  一份璀璨耀眼的成绩单,是阶梯更是方向。

  “我在中原石化工作了30多年,一直跟聚丙烯装置打交道,从事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工作。如今,有幸为攻克电工膜料‘卡脖子’技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杨雷说。

  2023年4月17日,采用中原石化超纯净聚丙烯粒料(PPH-FC03)为核心原材料研制的国内首批直流干式电容器,在世界首个±800千伏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工程龙门换流站正式投运,标志着我国直流输电工程的核心部件制造关键原材料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垄断,实现了国产化。

  聚丙烯薄膜的电工级超净聚丙烯树脂是生产制造电容器、锂电池的关键核心组件,该产品市场长期由北欧等国外公司垄断。通过5年的艰难探索,经过26次试生产、14次关键参数优化、6个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电工用聚丙烯粗化膜料、电工用聚丙烯金属化膜料分别通过由国内权威机构组织的新产品技术鉴定。

  “立足现有装置技术等条件,尽早实现进口替代刻不容缓。”杨雷深感肩上的重任。

  在杨雷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锂电池隔膜料产品性能达到进口同类产品指标,为下游客户实现了量产替代,电容器用的金属化膜料、粗化膜料取得了关键性突破,所制薄膜性能能够对标进口同类产品。

  “电工膜”系列料成功开发生产,标志着国内石化企业在技术门槛高、生产难度大的电工级超纯净聚丙烯树脂领域突破了“卡脖子”技术,打破了进口垄断。项目先后被列入中国石化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和河南省重大专项,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一路走来,杨雷参与并见证了中原石化打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工级超净聚丙烯树脂生产研发的全过程。无需翻开任何资料,他都能清晰记得每个工艺参数得来的前因后果、产品的控制要点与特征;无需借助设备,通过观察聚合物的状态,他就能判断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黄色指数、氧化诱导期等关键指标。

  “我们的产品实现量产后,不仅打破了国外企业的长期垄断,而且将进口产品价格由原来的5万~ 6万元/吨降到了2万元/吨以下。”杨雷激动地说。

  “创新之路没有捷径,但只要勤钻研、能吃苦、肯奋斗,相信我们一定能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面对未来,杨雷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郑 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