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新疆油田采油二厂第五采油作业区班长陈其亮用不断精进的技能助力油田发展。
对中国石油新疆油田采油二厂第五采油作业区班长陈其亮来说,4月28日是个特殊的日子。
那天,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他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站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上接受表彰。
从戈壁滩到领奖台,陈其亮用31年光阴诠释了新时代劳动者的内涵。31年里,他当过采油工、设备维护工、电工、修井监督……与采油相关的工种,他几乎都从事过。寒来暑往,他把采油的每一个岗位都走成了成长的阶梯。
“只有把身子扑在一线,才能听见油井跳动的心声。”陈其亮说。在这个技术迭代如浪潮般的时代,他始终保持着奔跑的姿态,用不断精进的技能助力油田发展。
岁月更迭,角色转换,唯一不变的,是那颗永远向上的赤子之心。
从山里娃到石油人
2月的清华园,春寒料峭。蒙民伟音乐厅里,当《对影成三人》情景剧中“少年陈其亮”哽咽着说要辍学养家时,没人注意到,观众席中一个身着红色工装的中年汉子悄悄低下头,抬手抹去脸上的泪水。
他正是应邀参加“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院所”宣讲活动的陈其亮。此刻,他正与30多年前的自己隔空相望。
曾经,陈其亮一度以为自己会像父亲那样当个煤矿工人。可父亲告诉他:“要走出矿山,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带着父亲的期望,1991年,他进入克拉玛依技校采油专业学习。
“学习采油专业前,我以为采油工作就是一群人在地面把石油捞出来。哪里知道原来石油的开采过程如此复杂。”回忆起当年那个懵懂的自己,他笑着说。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3年后,他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从技校毕业,被分配到新疆油田采油二厂采油三大队第一小队,成为一名采油工。
然而,到了井场,陈其亮才发现,现实中的采油工作与课本上教的大不一样。
巡井、换盘根、换皮带、抽油机开停、量油、取样,每个操作都有许多注意事项要从头学习;录取了一大堆诸如油压、井口温度、产液量等数据后,要填写油井日报表、设备运转记录、维修记录等各种资料;给压盖上螺丝、用管钳接井口设备等简单的操作,总是做不到位……
从徒弟到师父
幸运的是,陈其亮遇到了一位既不藏私又有耐心的师父。
一到站上,师父高贵前就带着他巡井。遇到需要上手的操作,高贵前会先讲一遍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再让陈其亮操作。如果陈其亮哪里不明白,高贵前就会一遍遍地教,直到他彻底掌握。
高贵前告诉陈其亮:“再难的操作,练习100遍,都能找到要领。”
这话被陈其亮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一有空他就练习操作。他还找来《采油工》等专业书自学,光是笔记就记了十几本。
十几年后,陈其亮有了自己的徒弟。他不仅承继了高贵前的无私和耐心,那句话也被他原原本本地传了下去。
“师父不仅教技术、传本领很有一手,更重要的是,会给我们提前规划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陈其亮的徒弟、已成长为新疆油田企业技能专家的徐雷说。
那是2012年,刚在采油二厂技能大赛中铩羽而归的徐雷意外地接到了陈其亮鼓励的电话。“你的比赛我看了,很认真,也有冲劲。建议你继续加油的同时,尝试从事修井监督的工作。这样你的采油技能才会更全面。”电话那端,陈其亮的话真诚又温暖。
这通电话,让徐雷坚定了走技能大赛道路的信心。不久后,他主动找到陈其亮,请求他当自己的指导。
在陈其亮手把手地教学下,徐雷只用一年就从一名连机械制图都画不好的员工,成为新疆油田技能大赛三等奖获得者。而他也像陈其亮一样,逐渐走上技能大赛教练和发明创新之路。
“师父常说,他能为我们做到的,就是让我们在职业生涯中少走甚至不走弯路。”徐雷说,“而我现在走的路,就是师父曾经走过的路。”
从门外汉到发明家
在发明创新方面,陈其亮走过一条漫长的道路。
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陈其亮所在班组的油井出了问题,大都是上报厂里请技术人员前来解决。
2010年,在第五采油作业区生产会上,员工汇报盘根盒压芯坏了,需要专业作业队订吊车配合进行更换。
这让陈其亮很不解:“换个盘根盒压芯,还需要订特车?”
等他到现场了解后才知道,盘根盒压帽虽是一个小配件,可一旦损坏,却需要4个人的专业队伍和特种车辆配合才能更换。更换盘根盒压帽耗时最少需45分钟,费用高,还影响产量。
已是高级技师的他开始琢磨能不能研制出一个新的盘根盒压帽。
陈其亮在心里一遍又一遍修改设计图,最终把整体的压帽设计成了两瓣,为了稳固又加装了固定螺栓。他给这个新的压帽起名“两瓣式盘根盒压帽”。更换它,一个人就能换,而且更换时间从45分钟缩短到10分钟,费用也从5000元减少到150元。
但此时的陈其亮还没理解创新的真正含义,认为创新无非就是QC成果和流程改造。后来,一件小发明改变了他对创新的认识。
当时,陈其亮发现采油井光杆断脱掉入井内后,井口就会跑油影响环境。2017年,他和专家组成员共同研制了“光杆断落防喷器”,结束了抽油机井口装置只能密封没有防喷的历史,并在当年获得了全国实用新型专利。
“把不顺手的工具改一改,把不方便工作的工序顺一下。”从此,陈其亮就像着了魔,在创新这条路上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4月16日早上的班前会一结束,陈其亮就匆匆赶到新疆油田八区530井区二氧化碳混相驱先导试验现场,查看80492井等井的运行情况,记录二氧化碳驱油量。
几天前,这9口井安装了他研发的二氧化碳驱油防冻堵装置。因此,一连7天,他每天都要往这片井区跑好几次,以验证这套装置在现场的使用效果。
如今,即便头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耀眼光环,他依然保持着初入油田时的模样——工服口袋里永远揣着笔记本,遇到问题就蹲在井口反复琢磨。
截至目前,陈其亮已拥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3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QC成果获奖,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几十篇。他的发明创新为采油二厂节约费用超亿元,增产油气数万吨。
从竞赛选手到金牌教练
在全国第五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颁奖典礼的后台,等待上台领奖的陈其亮听着自己的心跳声,紧张得手心直冒汗。
“自己也是经历过大大小小比赛的人。这次作为总教练,怎么还紧张了。不过,总算没辜负大家几个月的汗水,选手们以后不会再叫我魔鬼教练了吧……”想到这,陈其亮好像也没那么紧张了。
2022年,他率领的新疆油田4人队伍拿下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一金一银两铜,并获团体二等奖,被中国石油授予了“金牌教练团队”称号。
颁奖结束后,他大哭了一场,与5年前一样,激动且骄傲。
2017年,陈其亮带领8人参加中国石油技能竞赛。最终7人获奖,实现了新疆油田采油工种近30年金牌零的突破。
两次出战,两次战绩斐然,他金牌教练之名响彻行业。但鲜有人知道,20多年前,作为一名竞赛选手,他是在屡败屡战中成长起来的。
2003年,身为技师的陈其亮第一次参加厂级技能大赛,获得了二等奖。次年,他参加新疆油田技能大赛时,在第一轮赛前集训测试后被刷了下来。回来后,他将同一个手绘零件的机械制图画了上百张。两年后,他再次征战也无缘前三。失利后的他一下班就躲进大班房练管路连接,每天练到晚上11时许。要不是高贵前来撵,他会练到后半夜……
在师父的鼓励和支持下,2008年,他三战公司级技能大赛,虽信心不足却一往无前。因为他将每一次的挫折与失败都视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垫脚石。以此为梯,最终助他获得了当年新疆油田第五届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
从采油工到全国劳模
从普通采油工到技能专家,再到金牌教练、全国劳模,31年来,陈其亮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扎实,且初心如磐:“我的初心始终在油井。”
当人们惊叹于他带领班组取得的诸多耀眼成绩时,却常常忽略他记事本里几十万字的记录和被翻破的页脚;当“七亮”管理法(党员亮身份、承诺亮内容、操作亮标准、岗位亮职责、行动亮实效、挖潜亮新招、建家亮团结)成为行业标杆时,鲜有人知道他在制定47项巡检标准前,如何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巡检路;当他携团队捧回国家级、集团公司级荣誉时,没有多少人见过他为选手做示范而磨出水泡和茧子的双手……正如他常说的:“油井不会说谎,汗水不会白流。”
虽然陈其亮从未想过,自己与全国劳模这一殊荣能如此靠近,但他用31年证明:所谓劳模精神,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勋章,而是新时代石油一线劳动者最动人的精神密码——是“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的拼搏血性,是“每个数据都在说话,每次创新都是进步”的极致匠心,更是“一星独亮不如群星璀璨”的大爱情怀。
当石油工业迈向“双碳”新征程,陈其亮的足迹早已超越个体,成为能源报国最坚实的注脚。在石油热土之上,在每一个以劳动定义价值的岗位上,永远有像他这样扎根一线的螺丝钉,用匠心拧动时代的齿轮,用初心点亮能源产业的未来。
从矿山走出的陈其亮,在戈壁滩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奋斗之路。他如同戈壁上的红柳,虽然生长环境恶劣,却始终向着阳光顽强生长,时间一到,就开出绚烂的花儿。
责任编辑:陆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