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油气
【开发】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它上榜了
2025年09月10日 15:52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楼小梅 刘文锦 余孟辉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吴继农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致力于技术攻关创新、成果研发推广、技能人才培训。

 

  一直以来,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党委广泛搭建技能人才创新攻关、学习交流、成长成才的平台,支持和鼓励技能领军人才依托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创新创效活动。

  以吴继农为领军人物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获得创新成果3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68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累计为企业创效1亿多元。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公布的2024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单里,它榜上有名。

  聚焦油气一线攻难关

  “清河经理部说精准校深装置好用,还需要两套。我们连夜做好寄过去了。”4月10日,刚完成新订单的吴继农,虽然有些疲惫,但嘴角难掩笑意。

  这个装置是他去清河走访时,得知试油抽汲施工缺乏显示抽汲深度和时间参数的工具,现场操作人员很容易出现误判,存在安全隐患后,组织团队研发的。

  吴继农是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石化名匠、湖北省荆楚工匠、中国石化技术能手、江汉油田首席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多年来,他带领团队聚焦油气主业,通过现场走访调研、基层单位实时申报、专业部门巡查反馈等渠道,广泛收集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和创新项目,对创新课题进行三级分类立项实施,通过“揭榜挂帅”开展技术攻关。

  随着原油开采难度不断加大,江汉油区抽油泵活塞断脱造成停产和重复作业的井次居高不下。吴继农跟这个难题较上了劲。

  一遍又一遍地拆看泵体,不断改进每个细节,将加工件误差从1毫米缩小到0.1毫米;跑遍大大小小的井场,采集大量作业数据,反复修改设计方案……吴继农带领团队历时两年跟踪攻关,连续上井500多次,分析对比上万个数据,从材质、形状等方面做了数百次的优化设计,最终研制出“防断式抽油泵”。这项成果被评为湖北省QC成果特等奖,获得了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随着页岩气市场的开拓壮大,工作室攻关方向逐渐从采油延伸到采气。

  在涪陵页岩气田采气平台供水管线施工中,因为弯道多、落差大,施工难度大,传统输水管线连接靠员工拧丝扣,耗时耗力。

  “我们挑选使用过液压钳的技师和具有现场连管施工经验的操作人员组成攻关小组,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分析后,对液压连管机进行优化设计,很快就研制出自行式液压连管机。”吴继农说。新设备在山区施工中表现出色——减少操作人员40%,提高施工效率50%。

  近年来,工作室先后攻克了罐车打水泵、注脂、放喷点火等气田施工中的技术难题,研制出16项成果,累计增气4.7亿立方米,有效提高了页岩气产出率。

  推广成果应用创效益

  “创新成果要在生产现场发光发热,才能真正体现价值。”在吴继农的带领下,工作室建立了“首创应用—正向循环—广泛推广”的成果应用模式,推动多项成果在油气行业系统内广泛应用。

  江汉油田老式泄油器因销钉脱落、密封不严导致抽油泵漏失。吴继农带领团队经过半年时间,研制出一体式泄油器,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为确保该工具应用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吴继农带着团队成员跑遍油田的各个角落,手把手地教一线员工如何安装和使用,还定期回访,收集反馈意见,持续优化产品性能。

  “现在江汉油田几乎所有油井都安装了一体式泄油器。”吴继农自豪地说。该成果已在江汉油田累计推广应用约5800台套,促使油井重复作业由10井次降为0井次,累计创效450万元,被列入中国石化一级采购技术标准,成为防治抽油泵泄油器泄漏的重要技术参考。

  “在现场推广应用的过程,也是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吴继农说。全自动内径检验规就是在现场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改进的。

  每口气井需要往井下打400根油管,而每一根油管都必须保持内孔孔径一致。一旦发生形变或堵塞,就会影响测井工具的通过性。以前,没有全自动油管检测技术,全靠人工检测。检查完400根油管需要8个人一起干8个小时。一天下来,大家都累得腰酸腿疼。

  为此,吴继农带领团队开展全自动内径检验规的研制。这项成果在历时一年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前后进行了5次修改结构、数千次现场试验。目前,该设备及其配套的检测技术已在涪陵页岩气田全面推广,至今已检测107口井,累计检测油管总长度达37.45万米。

  截至目前,工作室有104项成果在江汉、清河等油区得到广泛应用,2项成果获“全国质量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

  传承工匠技艺育人才

  “3D建模可以根据试验情况及时修改工图,等比例缩放打印出来做测试,大大降低了试错成本,已经成为创新攻关的必备技能。”吴继农每周五都会在工作室举办讲座,给大家讲解3D技术。

  工作室成立以来,开展了近100场培训交流。既有3D打印新技术,又有和日常操作有关内容的培训,深受员工欢迎。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引擎。工作室将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采取“导师带徒”“名师结对”“技术课堂”等多种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跟着课题在干中学,他们可以更快掌握新技术。”吴继农表示。在组合式站台的研发过程中,工作室成员郑俊才慢慢熟悉并掌握了3D打印技术。如今他已经能够很好地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创新创效中。

  在自动翘管机的课题攻关中,郑俊才用3D技术很快就完成了滑车设计。目前,像郑俊才这样能够熟练运用3D技术的技能人才越来越多。

  工作室还持续开展多专业联合攻关、生产难题交流会、创新成果研讨会等培训交流活动,为技能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搭建平台。

  “学了CAD制图、车削加工等技能,收获满满。”参加联合攻关项目后,工作室成员陈杰接触到各行业的带头人,了解到很多本专业之外的知识,技能更加全面。他不仅自己创新,而且带领身边员工一起攻关,累计完成创新创效成果37项,在高技能人才中的名气越来越响。

  工作室在各年龄段、各专业打造人才梯队,鼓励他们勇于创新。目前,工作室成员壮大到200多人,15人在各类竞赛中获奖,其中8人在省部级以上大赛中获奖。工作室培养的各专业技能人才成为服务油气上产的技术主力军。

  责任编辑:陆晓如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