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中国海油的勘探发展历程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
6 月10 日,在国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伍德麦肯兹勘探峰会上,中国海油斩获“2024 年度全球最佳国家石油公司勘探者”奖。
这是有全球能源勘探界“奥斯卡”之称的奖项, 也是我国石油公司首次获得的奖项,标志着中国海油在全球油气勘探领域的卓越表现得到了国际权威机构的高度认可。
成就和荣誉从来不是唾手可得的。时间见证, 这是全体海洋石油人矢志不渝找油找气,在数十年光阴里不断向前的结晶;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不懈奋斗,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蜕变的缩影。
从零起步
石油和天然气被称为工业的粮食,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柱能源。
研究数据表明,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巨大。全球海洋石油技术可采储量约占陆海总量的32.81%,天然气则高达57.06%。
16 世纪时,英国探险家沃尔特·罗利曾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 谁就控制了世界本身的财富。”而当全球工业化崛起, 当油气资源的价值愈发突显,海洋关乎贸易,更关乎能源命脉。
尽管相比陆上,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难度相对增大,具有更高的风险和成本,也无法阻挡人类征服的步伐。
早在1897 年,美国就在加利福尼亚州西海岸使用木质栈桥建成了第一口海上油井;1938 年,美国在墨西哥湾成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油田;1951 年,沙特阿拉伯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
相对而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起步较晚,于20 世纪50 年代末才从南海发端。
1957 年,有关部门开始在海南岛南面莺歌海岸外组织作业,追索海面油苗显示。用木船找油气苗、用罐头盒捞石油,拉开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序幕。
1963 年,我国用土办法制造了中国第一座浮筒式钻井平台,于莺歌海距海岸4000 米处打了3 口井, 并在400 米深的海底钻获了15 升原油。
1965 年初,原石油部提出“上山、下海,大战平原”。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得到了空前重视,重点从南海转移到了渤海。
怀着“为国争光、向大海要油”的雄心壮志, 一大批石油人从东西南北的陆地油田涌入渤海湾畔。1966 年,海洋石油勘探指挥部批复成立。
没钱,没船,没技术,条件恶劣艰苦。尽管如此, 1966 年,老一辈海洋石油人像盖水泥房子一样,在渤海中建造了一座桩基钢结构固定式钻井平台。同年底,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海1 井在渤海开钻。
据老一辈海洋石油人回忆,当时钻井的简易平台异常简陋,基本上不具备生活条件。平台上的人员,有的睡在泥浆槽里,有的在机器旁支一块篷布。仅有的一间铁皮房里,30 多名队员挤着躺在两排大通铺上。整个钻探过程中,各方面条件都极差,而且时值滴水成冰的冬季。
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我国海洋石油人以从未有过的壮举创造了奇迹——1967 年6 月14 日4 时16 分,海1 井喜获喷油,日产原油35.2 吨、天然气1941 立方米。这标志着我国在海上找到了油气,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进入了工业发展的新阶段。
喜讯传到了原石油部、国务院。1967 年6 月21 日,国务院发来了贺电,称赞海洋石油工人“创造了我国海上打探井出油的先例”。
乘胜而进!
1970 年4 月,毛主席亲自指示:“积极进行海洋地质调查,力争早日在南黄海钻探见油。”国务院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了“改一条、买一条、造一条” 钻探船的计划。
其中,落实“改一条”的方针,我国第一艘海油石油钻井船——勘探一号双体钻井船,选用战斗62 号和战斗63 号两条货轮拼装而成,肩负国家勘探海底石油的重任孕育而生。1974 年出海试钻,服役6 年在南黄海钻探了7 口油井。
起步阶段的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在国家经济困难、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的条件下,从零开始,立足自力更生,进行了非常有限的调查和钻探,开展了艰难的探索。
多年后,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海油第一任总经理秦文彩回忆道:“那时的中国石油人太乐观了。直到1978 年我出访美国后才发现,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落后不是几年、十几年,而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对外开放
忽如一夜春风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彼时,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处于萌芽时期,急需引入外资,急需外国设备、技术和专家。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中国石油工业在海洋石油领域首先打破禁锢。
第一枪,率先实施对外开放。
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开发海洋石油采取对外合作与自营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方针,1979—1980 年,我国采用双边谈判方式,与外国公司签订了南海、黄海的南部地球物理勘探协议,以及渤海、北部湾石油勘探开发合同,开启了我国油气资源对外开放的先河。
第二枪,组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油时名)。
1982 年1 月30 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决定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依法行使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对外合作管理权和专营权。
同年2 月15 日,北京长安街31 号的一栋三层小楼门口挂上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牌子。从此,中国海油承担起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主力军的重任。
成立的第二天,中国海油就发布了第一轮国际招标公告。
1983 年5 月10 日,中国海油与英国bp、澳大利亚布鲁肯希尔、巴西石油、加拿大兰吉尔、加拿大石油5 家石油公司组成的集团,在北京签订了南海珠江口14/29、26/14、27/31、28/27,南黄海南部23/06 五个区块的石油合同。这是中国海上对外合作第一轮招标签定的第一批合同。
据不完全统计,在成立后的12 年间,中国海油先后同埃索、壳牌、bp、阿莫科、雪弗龙、德士古、阿科、阿吉普、菲利普斯、派克顿、西方、道达尔、日本石油公团、石油资源、帝国石油、BHP、挪威国家石油公司、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韩国国家石油公司等著名大石油公司开展了合作。
改革开放后,实行海上勘探对外招标,吸引了外国石油公司进行风险勘探合作。通过利用外资和国外先进海洋油气勘探技术,我国拓展了海洋油气勘探区域,加速了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那段时期,中国海洋石油工业逐渐走出了缺资金、缺技术的困境,海洋油气勘探范围从渤海扩展到了南海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和东海盆地,并在渤海石臼坨凸起,南海神弧构造带、莺琼中新统等区域找到了新的勘探领域。其中的标志性勘探成果,当属在莺歌海发现了我国海上第一个大气田—— 崖城13-1 气田。
1982 年,中国海油与以美国大西洋富田公司为首的国外石油公司签定了莺歌海油气勘探开采合同。中方拥有51% 权益,外方拥有49% 权益。
1983 年,外方在这里勘探发现了第一口高产气流。经评估确定,地质储量约1000 亿立方米的崖城13-1 气田横空出世,举国振奋。
此后,中外双方共同为寻找“崖城气” 的出路积极努力,把崖城13-1 气田做成了中国第一个按国际惯例市场原则开发的经济效益好、互利共赢的项目。
有数据显示,作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国海油南海东部油田建立以来,与来自16 个国家的60 余家石油公司签署了100多个对外合作石油合同及协议。
在合作交流中,我国海洋石油人孜孜不倦地学习探索,学到了国外先进的室内分析、海上作业技术等,渐渐从初学者成长为海上油气生产作业的掌控者。
在互帮互助中,中外双方携手走向了共赢。
转向自营
事实上,早在1983 年2 月,时任国务委员康世恩就提出:“海洋石油必须是对外合作与自营勘探并举,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对外合作; 另一方面,外国石油公司不开发而中方认为有经济价值的,自己开发生产,提升综合实力。”
通过对外合作,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为自营勘探奠定了基础。
1995 年之后,中国海油对外合作与自营并举, 实行“两条腿走路”战略,开始形成适合中国海域特点的勘探理论和配套技术,自营勘探能力快速提升。
在晚期成藏理论指导下,中国海油靠自己的力量在渤海自营勘探发现了秦皇岛32-6、南堡35-2、曹妃甸11-1/12-1 等一系列亿吨级大油田;在底辟成藏理论指导下,在莺歌海盆地发现了东方1-1 气田。
以秦皇岛32-6 油田为例。
该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渤中坳陷石臼坨凸起,是一个基底大型披覆背斜。20 世纪70 年代, 曾在该构造钻井发现油层。1984—1994 年,中国海油曾先后与3 家外国石油公司进行合作勘探。但是, 外国公司均因无大的发现而选择退出。
1995 年,中国海油在这里自营勘探,重新钻了3 口探井,发现了高产油气流,探明含油气面积67 平方千米,测算石油地质储量近2 亿吨。秦皇岛32-6 油田成为当时我国发现的第三大海上油田。
从抄作业到自己写作业,2006 年之后,中国海油转入了以自营为主的勘探阶段。通过实施深水战略,推动装备自主化,推进勘探理论技术的跨越, 实现了海域勘探全面开花—— 在活动断裂带差异富集理论指导下,发现了我国海上最大油田蓬莱19-3 等;在南海北部陆缘深水成藏理论指导下,发现了我国首个深水大型气田荔湾3-1、我国首个自营深水大气田陵水17-2……
其中,陵水17-2 气田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4 年,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陵水凹陷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 测试日产天然气56.5 百万立方英尺,相当于9400 桶油当量。
据测算,陵水17-2 气田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 最大水深超过1500 米,最大井深达4000 米以上, 成为我国海域自营深水勘探的第一个重大油气发现、当年世界第六大油气发现,成为“深海一号”气田生命的开端。
众多重大发现之外,当时中国海油的自营勘探能力还可以从储量替代率上得到佐证。2009—2012 年,中国海油储量替代率连续4 年超过150%,分别达到163%、202%、158% 和188%,超过了很多西方石油公司。
伴随勘探能力的不断跃升,2016 年以后,中国海油不仅全面开展自主勘探,而且果断向复杂领域进军,自主勘探进入深层—超深层、深水—超深水、复合潜山等重大领域,成果不断涌现。
在深层凝析气藏勘探理论指导下,发现了渤海湾盆地首个千亿立方米级大型凝析气田渤中19-6 ; 在伸展—走滑复合断裂带深层成藏理论指导下,发现了全球最大变质岩亿吨级油田渤中26-6 ;基于复合陆缘深层油气富集理论指导,发现了我国首个超深水深层大气田宝岛21-1、首个深水深层亿吨级油田开平11-4、南海最大碎屑岩油田惠州19-6 等标志性油气田……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截至2024 年底,中国海油净证实储量达72.7 亿桶油当量,储量替代率达167%,储量寿命连续7 年保持在10 年以上。
如此扎实且卓越的成绩,拿下国际勘探界的“奥斯卡”,水到渠成、实至名归。
责任编辑:石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