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齐鲁石化李震扎根机泵检维修一线3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百年之际,回望齐鲁石化的发展长卷,劳模工匠始终是其中最闪亮的坐标。齐鲁石化运维中心机泵维修钳工组长、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钳工技能大师李震,便是众多闪亮的坐标中的那一个。
2025年的春天,传来了李震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喜讯。
30年的淬火时光,李震坚持在检修一线从事机泵检维修工作,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能手、中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泰山产业技能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把30年的青春和热望全部奉献给了石化装置。
30年的坚守,也使他成为齐鲁石化建厂59年以来第十位全国劳模。
装置心脏的守护者
1995年,齐鲁石化技工学校毕业的李震踏入工厂,成为了一名钳工。师傅孙建国告诉他:“设备像孩子,得摸透它的脾气。”
李震开始利用每一次实践机会泡在现场,利用拆装设备的机会熟悉构造、记录参数。装置平稳时,他便找来大量设备方面的书籍阅读,有问题就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请教。
2009年,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检修时,面对设备国产化改造的难题,他连续数月查阅资料、制作专用工具,最终实现了备件国产化替换,由此节省成本数百万元。这也使他认识到:“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1年,他被评为“山东省首席技师”,逐步成长为齐鲁石化机泵检修领域的权威专家。
2017 年夏天,齐鲁石化大检修现场。作为项目负责人,李震迎来职业生涯的“大考”——乙烯装置“心脏”GB-1201裂解气压缩机组的首次自主检修。
李震带领团队采用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对气封进行结合面重新加工。这项技术精度极高,操作难度也非常大,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
李震亲自操刀,双手稳稳地控制着设备,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通过改造气封结合面,彻底解决了机组自安装之初存在的气封泄漏隐患,相当于堵住了一条细如发丝的裂缝。
这一成果不仅提高了机组的运行效率,保证了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还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成本。最终,机组一次开车成功,之前各类“顽疾”全部清除,连日本专家都禁不住地叹服:“中国技术工人了不起!”
很多年后,回忆起这次检修,同事王利民依然对李震赞许有加。他说,我和李震共事30多年,他对钻研技术的痴迷常常超乎想象。有一次,中午大家都去吃饭了,他还钻在压缩机的缸里面,对照图纸仔细研究内部结构。从他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2024年,炼油区域大检修。李震带领团队跨区域支援炼油厂蜡油加氢K102机组检修。他推行“5S+目视化”管理,将工具摆放、零部件标识全部纳入标准化流程。
“李震师傅带领我们进行循环氢压缩机检修时,发现轴承箱和缸体不在同一条中心线上。大家认为,既然没有太大波动且调整风险较大,可以暂时不处理。但李震师傅坚决不同意,直到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年轻员工王允聪说。
“设备检修容不得半点马虎。如果今天放过0.01毫米的偏差,明天就可能出100%的事故。因此,我们必须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李震常和团队成员们说。
检修现场干净整洁、工具摆放整齐有序、零部件标识清晰,大家仿佛置身一个精密仪器的实验室。在这种良好的工作环境下,检修团队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K102机组的检修周期比计划缩短了15%,最终让该机组在公司5S评比中斩获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7年至今,我们没有一台设备的轴承出现过故障。”说这句话时,李震满脸的自豪。
至今,他负责的维保区域保持“零轴承烧损故障”,设备预知维修率提升至80%,累计创效超亿元。
毫米级舞者
李震有一双异常灵巧的手,可以将做出的零件误差控制在0.01毫米以内。看他拿着锉刀锉削加工工件,犹如钢琴师灵动的指尖在键盘上舞蹈。工作时的他,超乎寻常的冷静与沉稳,笃定、从容的目光与金属的光泽交相辉映。
2018年9月,山东省化工行业技能大赛的钳工实操现场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李震的面前摆放着两块45号钢毛坯,它们将被锉配成间隙小于0.01毫米的配合件。
只见他深吸了一口气,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然后稳稳地拿起锉刀。他的左手轻轻推动锉刀,右手则恰到好处地施加压力,每一个动作流畅而自然,仿佛他与锉刀已融为一体。
锉刀在钢毛坯上缓缓移动。每次移动,都能精准地落在工件的高点。随着锉刀的移动,金属飞屑如细密的雪花纷纷飘落,在工作台上堆积起一层薄薄的碎屑。
他完成最后的加工后,将零件放入激光三坐标测量仪进行检测。当裁判看到测量结果的那一刻,不禁惊呼:“0.008毫米的间隙,比头发丝还细!”
这个结果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惊。人的头发丝直径大约在0.05~0.08毫米之间,而李震加工出的零件间隙竟然比头发丝还要细!
他在本次比赛中以98.5分的优异成绩拿下个人第一名。在团体赛中,他带领队友齐心协力,以总分超过第二名20分的明显优势夺冠。他的成绩刷新了赛事纪录,也让他捧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同年10月,李震又出现在第十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能大赛现场。这一次,他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激光三坐标测量仪的精度要求达到0.005毫米。这是一个极其严苛的标准,对于任何一位选手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
比赛现场,李震的工具包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他在比赛中推行“检修现场5S 管理”,工具摆放、废料处理都严格遵循规范,工具包按照“取用频次”进行精心分区(常用的工具放在最容易拿到的位置、不常用的工具则整齐地排列在其他区域),废料被统一放入带有磁吸的收集盒中,擦拭零件的棉纱被叠成了标准的四方块……
裁判长惊讶地发现,每个工具上都有专属的磨痕。这些磨痕,是他数年工作留下的独特印记。这些磨痕,像是一本无声的书,记录着他工艺的精湛和付出的辛劳。
最终,他以总分91.25的绝对优势夺冠,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成为中国石化系统首位“全国技术能手”双料冠军。
比赛结束后,他编制了36项机组检修标准程序作业法,推动设备维保从“经验驱动”转向“标准驱动”,极大提升了检修效率与安全性。他将赛场经验融入工作室攻关,如超高压压缩机填料自主修复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累计修复填料191套,创效3800万元,成为石油石化行业的标杆案例。
匠心淬炼者
“李震师傅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能啃硬骨头的敬业精神。”年轻的徒弟李聪说,“我作为李震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参加过GB501的技术攻关。师傅带领团队连续6天奋战在检修现场,晚上还要翻阅外文资料,每天休息不足4个小时,但仍然一丝不苟、任劳任怨。”
2020年4月,李震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他带领团队将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深度融合,完成创新成果33项,获国家专利授权5项。
他创新探索设备完整性管理,将状态监测等新技术与传统维保深度融合,将预知维修比率由不足20%大幅提升至91%,状态监测覆盖面达100%,真正做到了设备运行有数据、设备检修有依据,由被动检修向主动检修转变,有力地保证了装置的长周期安稳运行。
针对烯烃装置中一些常见的设备故障,他研发出了一系列实用的维修工具和技术。其中,“一种离心泵轴端轴承自锁紧螺母”获得了国家专利。
为了解决高压聚乙烯压缩机填料泄漏的问题,他带领团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研究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终于研发出了填料研磨速度、研磨时间、研磨剂注入量最佳配比修复技术。
“李震作为我们身边的劳模,遇到艰难险重的时候总是勇于冲在前面。他丰富的参赛经验,也为人才的培养树立起一个标杆。”李震的徒弟、如今是齐鲁石化运维中心烯烃机修车间主任的杨露表示。
李震还参与了山东省“技能大师”领航计划,受聘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产业教授。通过“单点课”“技能观摩”等形式,每年组织职工和学生技能培训2000余人次,培养高级技师、技师100余人。其中,3人获省级竞赛金奖、5人获银奖,2人获省技术能手、3人获齐鲁首席技师。
李震常说:“维修不仅是修理机器,更是修‘心’——耐心、细心、责任心。”
工作室的墙上,贴着李震的座右铭:“匠心不是刻在奖牌上,而是熔在每个零件的精度里。”这不仅是他对工匠精神的深刻理解,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在齐鲁石化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李震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而他种下的匠心火种,正像星星之火,照亮了更多年轻人的奋斗之路,激励着他们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用智慧和汗水书写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壮丽篇章。
展望未来,李震目光坚定:“能够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我感到非常光荣,这对我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今年,是齐鲁石化公司鲁油鲁炼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项目全面建设的起势之年,面对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将始终坚守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持续提升自身技能,秉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深耕于一线岗位,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最大力量。”
责任编辑:郑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