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销售
【责任】全产业链援藏,中国石化高原筑梦
2025年08月08日 17:06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秦云益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从“扶贫”到“振兴”,中国石化以央企担当绘就“高原振兴图”。

 

  在海拔4750米的藏北高原腹地,班戈县正经历着千年未有的嬗变。这个曾经因高寒缺氧、资源匮乏而“与世隔绝”的贫困县,在中国石化集团持续23年的对口支援下,谱写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从“输血”到“造血”,从“扶贫”到“振兴”,中国石化以央企担当绘就“高原振兴图”。

  雪域高原的“生命工程”

  清晨的班戈县人民医院,34岁的牧民扎西次仁带着制氧卡走进充氧站。以前头疼得像要炸开,现在每天来充袋氧气,干活都有劲了。他轻车熟路地操作着自助充氧机。这个由中国石化投资1120万元建设的制氧充氧站,已成为藏北高原上的“生命补给站”,日均服务超300人次。

  在距离县城80公里的普保镇卫生院,崭新的高压氧舱正在运行。院长拉巴顿珠感慨:“过去遇到严重高原反应只能往那曲市送,现在就地就能救治”。通过中国石化“三级医疗帮扶体系”,班戈县构建起“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的立体医疗网络,全县孕产妇死亡率从2018年的3.2‰降至零。

  教育扶智的“种子计划”

  当第一缕阳光洒向中国石化小学的智慧教室,五年级的卓玛正在与上海石化实验小学的师生进行远程互动。“原来大海真的像课本里说的那么蓝!”这个牧区女孩通过“云端课堂”第一次见到大海。这所投资过亿的现代化小学,配备着高原地区罕见的室内篮球馆、数字化实验室,成为那曲市集中办学的典范。

  “我们实施教育金种子计划,就是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国石化援藏干部、班戈县常务副县长路立勋介绍。通过“游学计划”,已有328名藏族学生走出高原;“教师成长工程”让67%的本地教师获得区外培训学习的机会。2023年,该校小升初升学率创下98%的历史新高。

  面对人才断层危机,中国石化启动“青蓝工程”。在牧业科技园的焊接培训中心,高级技师张伟设计的“高原焊接工艺规程”贴在醒目位置:“电弧电压要比平原下调15%,每焊接20分钟必须吸氧10分钟。”他培训的15名藏族青年中,28岁的索南扎西已取得国际焊工认证,带领团队完成县医院供氧管道铺设。“现在每天工资有几百元,比放牧多几倍。”索南自豪地说。与此同时,23岁的次仁玉珍在中国石化物资装备部学成归来后,打造的“天路优品”跨境电商平台,将唐卡、牦牛绒围巾卖到28个省市,2023年销售额突破860万元。如今,327名藏族青年通过技术培训端上“技能饭碗”,8个“科技小院”落地牧区,高原上绽放的,是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文明之花。

  产业振兴的“牦牛革命”

  在班戈牧业科技园,传统牧业正经历科技革命。48岁的牧民巴桑通过“智慧耳标”管理系统,在手机上就能查看牦牛的相关数据。“以前卖活畜每头最多5000元,现在深加工后能卖到2万元。”他所在的合作社,去年仅牦牛肉干销售额就突破1200万元。

  中国石化打造的“高原产品出藏高速公路”成效显著:通过2.86万座易捷便利店,“班戈牦牛”走进全国消费者的餐桌;在“易捷优选”电商平台,青稞代餐粉创下月销10万罐的纪录。“我们建立了从牧场到终端的全产业链。”项目负责人介绍,区块链溯源系统让每包产品都可查询到产品的生长环境与详细来源。

  不仅如此,在纳木错北岸的游客服务中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完美融合。由中国石化援建的环保栈道,在旅游旺季日均分流游客2000余人次。“既保护了草场,又增加了收入。”牧民向导多吉次仁展示着手机里的电子导览系统,他带领的生态旅游团队年收入超15万元。

  中国石化创新推出的“碳汇牧场”项目,将1.2万亩退化草场纳入生态修复计划。通过种植耐寒牧草、实施轮牧制度,草场覆盖率三年提升27%。“我们现在放牧要打卡,系统会自动计算载畜量。”牧民格桑指着草场边的智能监测站说。

  振兴之路的“破冰行动”

  在平均海拔超过4700米的班戈县,严寒与缺氧如同两把悬顶利剑。冬季零下30℃的极寒天气,让混凝土浇筑需添加特殊防冻剂,施工窗口期被压缩至每年不足5个月。中国石化以科技利刃劈开冻土坚冰,在“世界屋脊的屋脊”上书写着人类工程奇迹。

  地热技术温暖“生命禁区”。门当乡的“恒温安居社区”建设现场,工程师们正与永冻层展开较量。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地源热泵+被动式太阳能”复合供暖系统,在冻土层下30米铺设闭环地热管道。“这套系统就像给房子装上了地暖空调,冬季提取地下8℃恒温地热,经热泵提升至45℃供暖。”中国石化新星公司技术总监解释道。施工过程中,运输车需配备高原特制增压发动机,每车次运输建材量仅为平原地区的60%,仅地基处理就耗资上千万元。如今,36栋藏式新居外墙覆盖着蓝黑色太阳能集热板,室内温度恒定在18℃以上,惠及187户牧民。67岁的阿妈央金抚摸着暖气片说:“以前烧牛粪取暖烟熏得流泪,现在孙女能穿单衣写作业了。”

  为保障极地施工,中国石化组建起“高原物资保障突击队”。在通往普保镇施工点的“魔鬼路段”,车队长扎西顿珠带领25辆改装卡车,每年运输建材超万吨。“每趟480公里要开18个小时,遇到暴风雪就得用铁锹挖出雪隧道。”他们研发的模块化拼装建筑技术,将房屋分解为189个预制单元,现场组装效率提升70%,使卫生院的建设周期从14个月压缩至5个月。

  未来发展的“振兴密码”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节点,班戈县的振兴蓝图愈发清晰。正在建设的畜产品交易中心,将通过冷链物流体系辐射整个藏北牧区;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培育的“耐寒青稞1号”,亩产有望突破300公斤;规划中的纳木错星空观测基地,将打造世界级暗夜公园。

  “乡村振兴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中国石化援藏工作队领队李昭雪表示。2024年,企业投入千万元实施“智慧班戈”工程,涵盖数字教育、远程医疗、智慧牧业等领域。当5G基站矗立在羌塘草原,当无人机巡航在茫茫的绿色牧场,这片古老的雪域高原正在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从“苦寒之地”到“希望高原”,班戈县的变迁印证着央企援藏模式的创新突破。中国石化用23年实践探索出的“全产业链援藏”模式,既破解了传统帮扶的“碎片化”难题,又建立起市场化运作的长效机制。当牦牛戴上智能耳标,当牧区教室响起5G授课声,当高原产品走进万家中国石化易捷便利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海拔4750米的发展奇迹,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

  本文作者单位为中国石化西藏石油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