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炼化
【炼化】青岛有约,看光看氢看大海
2025年08月08日 16:25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刘 强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青岛炼化海河路加氢站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认证的氢能枢纽。

 

  清晨5点,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胶州湾的薄雾,一座银白色的建筑群开始“呼吸”。

  海边的波浪形光伏板阵列如蓝色浪潮般涌向天际,电解槽中翻涌的海水泛起细密气泡,加氢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显示着实时加注量……

  这里是中国石化青岛炼化海河路加氢站,也是国内首个获得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认证的氢能枢纽。当传统油气加注站还在与碳排放缠斗时,这座“未来能源站”已悄然实现了“负碳”运营。

  5月6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座占地仅16亩的加氢站正以颠覆性的技术逻辑重构能源供给体系——它不仅是氢能车辆的“能量补给站”,更是石化企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为观察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微观样本。

  第一乐章:光的变奏

  “这片水上光伏阵列是我们加氢站区域最活跃的‘发电乐团’,昼夜不息地演绎着光的变奏。”5月6日8点,青岛炼化电气仪表中心电气主管刘磊的手指划过监控屏幕,流动的数据瀑布映亮了他的镜片。

  “昨天,发电总计1.3万千瓦时。”尽管最近大多是阴天,但水上分布式9620块光伏组件的发电量能够满足加氢站一天的用电所需。

  “天晴的时候,发电超2.5万千瓦时,日均发电2万千瓦时,不仅能满足加氢站用电需求,富余电能更点亮了整个厂区的办公系统。”刘磊笑着补充道。

  记者在加氢站现场看到,大片大片的光伏发电板排列在加氢站旁边的排洪集水区水域,总装机容量达到5.48兆瓦。

  “按照目前光伏发电的运营情况,年累计发电量达700万千瓦时,可替代标准煤2100吨,减排二氧化碳超5600吨,相当于每天种下600多棵树。”青岛炼化生产技术部能源管理主任师齐本东表示。

  这些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电流,正是支持整个加氢站运转的生命线。

  第二乐章:氢的赋能

  5月6日12时30分的加氢站依然忙碌。青岛炼化储运部加氢员高岗正在操作加氢机为氢能公交车服务。

  在加氢站现场,记者目睹了整个加氢过程的高效与便捷。从车辆进场接受安全检查到最终离场,整个流程大约需要15分钟。其中,加氢时间仅8分钟左右。1小时内就有4辆公交车陆续进场加氢,充分展现了高效性。

  高岗的电子日志记录着这场能源革命的微观进程:15辆公交车、3辆长管拖车在此完成能量转换,每辆氢能车驶离时会带走相当于700平方米森林的碳排放量。

  视线延伸至3公里外的青岛港,氢动力轨道吊正演绎着“零碳装卸”的奇迹。作为全国首个全场景氢能港口,这里与加氢站构建起了闭环生态:制氢、储运、应用的完整链条,让每个环节的碳排放无处遁形。

  更远处的青岛市氢能产业园里,40亿投资孕育的14个重点项目正将这张绿色版图拓展至交通、储能、建筑等多元领域。

  近年来,青岛炼化持续提升绿色能源供给能力,把氢能作为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瞄准氢能产业关键技术,强化与地方港口、物流、汽车、高校科研院所等多领域合作,建链、补链、强链,加速构建覆盖“制、储、运、加、用”全链条的氢能生态圈,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迈入新阶段。

  第三乐章:海的咏叹

  在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青岛炼化发展规划高级专家梁峰的手机相册里珍藏着的两张照片,定格了青岛炼化的蜕变。

  2008年,厂区东南角的炼塔旁滩涂满地、荒草丛生。2025年,同一视角下,6万平方米光伏板如蓝色海洋般起伏,岸边矗立的国内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装置犹如浪尖上的珍珠。

  “17年前我们在炼油,现在我们在‘炼’阳光和海水。”5月6日,站在直通胶州湾的水渠旁,梁峰用矿泉水瓶灌满了海水。“这就是我们的原料库。”梁峰摇晃着瓶中泛着微光的液体说。

  我国沿海地区和海域具有较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海水资源,具有绿电生产绿氢的资源优势。利用海水直接电解制氢,可将不稳定且较难储存的绿电资源就地转化为相对容易储存和消纳的绿氢资源,而且能节省宝贵的淡水资源,为氢能产业发展开辟新途径。“‘向光要电、向海要氢’,是我们现阶段的攻关目标。”他说。

  下午3时,在青岛炼化“产研加”示范园海水制氢科研装置旁,电解槽正在上演“蓝色魔术”。青岛炼化和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联合攻关,攻克耐氯电极技术、高性能极板设计以及海水循环系统等关键技术难题。经过处理的海水,在绿电驱动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这些氢气会并入公司管网,用于炼化生产或氢能车辆加注,排放物只有水。

  当电解产生的气泡“咕嘟”冒起时,梁峰借机向记者科普:“这些气泡就像地球的能量密码,破解它我们就能拥有更清洁的未来。”

  终章:城的协奏

  5月6日傍晚6时的海河路渐渐安静下来,忙碌了一天的氢能公交车缓缓进站。青岛真情巴士集团30路公交车司机殷太平驾驶的氢能公交车刚完成运输任务,车尾喷出的水雾在夕阳下映出了一道彩虹。

  “以前开燃油车总被大家嫌弃噪声大,现在连车内聊天的声音都比发动机响。”他轻抚着车身上“氢燃料电动客车”巨幅LOGO笑着说,“这车充一次氢能跑300公里,尾气还能给路边绿化带‘补水’。”

  “从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开往青岛国际啤酒城的真情巴士30路公交线只是我们运营的一条线路。如今,上线运行的氢能源公交车达到130辆,线路也由1条拓展到了5条。”青岛真情巴士集团技术部主管王江表示。截至目前,青岛真情巴士集团氢能源公交车行驶总里程已超8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00圈。

  当月光爬上光伏矩阵,加氢站的灯光与炼厂星光遥相辉映。在这片曾经的重工业海岸线上,正书写着新旧能源的交接诗篇。海风裹挟着电解气泡的私语,潮汐应和着光伏板的低吟,共同谱写着一曲碳中和时代的宏大交响曲。

  在这部能源变奏曲中,没有非此即彼的替代,只有科技赋能的升维。当每个氢分子承载着阳光与海水的记忆,当每千瓦时电凝结着智慧与技术的对话,我们终于找到了与自然和解的和声——这或许就是能源产业进阶最美的乐章。

  责任编辑:郑 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