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销售
【管理之道】马饮桥站,不饮马专饮车
2025年07月25日 22:00   来源于:加油站服务指南 2025-06期   作者:张海丹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2021年9月,安徽省首座油氢合建站——马饮桥综合加能站在芜湖正式投运,创新集成加油、加氢、光伏发电、便民商业和休闲服务五大功能模块,日均加氢能力达500公斤。作为长三角氢能走廊的重要节点,其持续完善区域能源补给网络,有力推动氢能产业链条化升级与跨区域协同发展,为交通领域碳达峰目标实现提供关键支撑。

  • 创新服务模式

        在中国石化安徽芜湖石油分公司(芜湖石油)马饮桥综合能源站加氢作业区,加氢员周智超正规范执行标准化作业流程。“您好!请停车熄火。”“储氢罐压力正常,可以开始加氢。”随着标准服务话术播报,他快速完成了储氢罐压力检测确认,熟练操作加氢设备。

        作为长江经济带氢能示范项目,这座全省首座油氢合建站日均供氢能力达500公斤。其独创的“加氢九步法”服务标准,已成为行业标杆。

        该操作体系源于对传统“加油六步法”的迭代创新。加氢员每天重复着一套标准动作:引导车辆停靠、安全预检确认、检查储氢罐压力、操作加氢机、连接加氢枪并密封测试、设定参数并二次确认、启动加氢及过程监控、设备复位结算、送别离站。

        这套被称为“加氢九步法”的标准化流程,是该站员工对照“加油六步法”自发创作的,是这座全省加氢示范站的服务密码。

        2021年,时任站长许凯牵头组建专项攻关小组,立足氢能特性开展全流程安全研究,历经反复试制验证,最终形成了涵盖卸氢预冷、增压输送、密封检测等全流程关键节点的标准化规程。

        如今,这套体系不仅保障了日均500公斤的供氢能力,而且让每次加注服务更加安全、放心、高效。

        通过“引导停靠—安全预检—参数确认—加注监控—设备复位”等9个标准化步骤,确保每次加注作业安全高效,同步兑现“90秒服务承诺”——从车辆进站到完成插卡、提枪、加注全流程响应不超过90秒。

        “每次来加氢都像回家一样安心,能源站服务专业又暖心。”驾驶氢能公交15路车的鲁师傅累计在此加注超800次,对服务品质给予高度评价。

        针对氢能车辆客户群体,站点创新服务模式:建立专属服务微信群,实时发布氢源供应信息,提供“一对一”加注预约;打造“爱心驿站”服务品牌,配置24小时热水供应、手机充电、应急药箱等“2+7+X”项便民设施,常态化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公益活动,累计服务户外工作者超万人次。

  • 红色引擎驱动

        翻开马饮桥综合能源站党建档案,一组数据跃然纸上:4个党支部联合攻坚、5个专项小组突破技术壁垒、10余场政企党建共建活动……这座安徽省首座油氢合建站的崛起,正是芜湖石油党委以“红色生产力”驱动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当时,面对10多个部门的审批关卡,就像在迷宫里找出口。”回忆2021年项目建设攻坚期,时任站长许凯感慨万千。面对氢能产业政策空白与审批流程缺失的双重挑战,公司党委组建“尖刀班”党团突击队,创新开展政企党建共建行动,与市发改委、住建局、应急管理局等单位建立联席机制。通过专题协调会,推动芜湖市政府率先成立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汽车加氢站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市区加氢站专项布点规划》等9项制度文件,构建起了覆盖项目审批、安全管理、运营规范的全流程政策体系。

        在马饮桥综合能源站建设过程中,公司党委创新党员作用发挥机制,指导各支部精选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突出、群众基础扎实的骨干党员设立党员示范岗,构建起了“七有”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岗位标识可视化、履职标准清单化、形象展示规范化、绩效考评刚性化、激励措施制度化、动态退出常态化、监督机制闭环化”,确保关键岗位有党员示范引领、技术难点有党员攻坚突破、攻坚时刻有党员冲锋在前。

        这一机制有效激活了红色动能。在施工许可获批后的冲刺阶段,项目部组建党员突击队实行24小时三班轮转,紧盯期限倒排工期,在短短2个月内完成了从土建到设备调试的全流程,创下了行业建设速度新标杆,保障了加氢站按期投营。

        在马饮桥综合能源站升级改造期间,施工现场呈现出了多线并进的繁忙景象:光伏发电系统改造、便利店形象升级等项目同步推进。时任站长、“中国石化优秀共产党员”许凯牵头组建攻坚小组,创新实施网格化安全管控模式,通过施工日志电子化、隐患排查清单化、安全交底可视化等管理创新,确保光伏组件安装、储氢设施调试等关键工程节点提前完成。

        进入运营筹备阶段,许凯立足“双碳”战略背景,系统开展员工思想引领工程。通过“三个一”行动——每日一次形势任务宣讲、每周一场技术沙龙、每月一轮思想动态调研,帮助员工厘清氢能产业发展脉络。针对加氢作业资质要求,他创立培训体系,带领全员在最短时间内通过了加氢理论和实操考试,为加氢站专业化运营储备了首批持证上岗的技术骨干。

        芜湖石油党委坚持“资源利用最大化、党建成效最优化”,通过党建共建扩大氢能发展“红色朋友圈”。对外深化政企产学研合作,与市发改委、奇瑞集团、公交集团等单位建立"红色联盟",开展跨区域党建共建10余场,联合赴上海青浦、广东佛山等氢能示范区考察。对内创新“云共建”模式,与上海沪西石油党委开展线上联学联建,围绕氢能终端网络布局、运营标准互通等课题交流经验,构建起了“理论联学、阵地联建、活动联办、发展联动”的四维协作体系。

        通过党建赋能资源整合,成功搭建政府引导-车企配套-场景落地的产业闭环。如推动市发改委将氢能公交采购纳入“双碳”示范项目,促成奇瑞集团交付4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协调公交集团开通经开区至城南的2条氢能公交专线,日均加氢量达320公斤。马饮桥站成为安徽省首个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的加注终端,为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供典型范式。

  • 产才融合共生

        芜湖石油党委立足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构建专业化人才培育体系。芜湖石油党委将马饮桥加氢站作为氢能“人才孵化器”,通过师带徒“结对子”、岗位大练兵、技能培训等有力措施,构建起了涵盖设备运维、安全管理、客户服务的完整培训体系,实现了“干一个项目、出一批人才”的目标。

        马饮桥综合能源站依托高素质人才队伍与创新管理体系,持续夯实氢能产业示范标杆地位。站内员工全员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中5人入选公司技能序列人才池,实现了职业生涯规划全覆盖。针对氢能领域制度空白,由4名本科生组成的课题攻关小组,在站长的指导下,系统整合上海、广州等地先进经验,编制形成了涵盖加注操作、设备巡检、应急处置等8大模块的标准化手册,独创涉氢作业“三岗七责”管控体系,设计日销台账、月度盘点等管理表单,构建起了全省首套加氢站标准化制度体系。

        在浙江司机陈师傅的微信群里,实时推送的氢源信息让“续航焦虑”彻底成为历史。“现在加满一罐氢气能跑500公里,跑遍长三角送货再也不用绕路找站点,省时又省心!”陈师傅感慨道。

        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与安徽省副中心城市,安徽芜湖正加速培育智能科技、高端装备制造及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芜湖石油积极融入省、市政府氢能发展规划,计划推进“制—储—运—加—用”氢能一体化产业链升级,助推城市数字轨道交通、景区氢能观光车等项目开发。截至目前,马饮桥站服务氢能公交、环卫车等固定车辆48台,接待跨省重卡超2000车次。随着更多加氢站的投运,芜湖已形成了覆盖城市公交及跨省物流的多场景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齐铁健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