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集智破局 探寻新路
2025年07月24日 15:05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王海坤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加能站绿色发展论坛在破与立之间探讨加能站发展的新路径。

 

  6月28日下午,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专题论坛二——加能站绿色发展论坛召开,吸引了一大批来自传统能源销售企业、新能源企业、加能站上下游产业链以及各研究机构的人员参会。其中包括: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戴家权;《国企》杂志总编辑,《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初福君;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工程经济研究所所长徐东;中国清洁能源行业协会筹备处、北京清洁燃料行业协会副会长尹强;中国石油云南销售分公司副总经理赵海;山东卓创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产品官于淼荣;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前首席经济学家、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能全;中国石化西藏石油综合管理部(党委宣传部)主任、部长秦云益;中国石油云南销售分公司市场营销高级专家金笃军;《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副社长张达嵩;《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副总编辑石杏茹;山东卓创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能化事业部总经理刘锋;通鼎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和本CTO李昌熙等。

  该论坛聚焦“面向‘十五五’,加能站创新发展新路径”,由王能全担任嘉宾主持。

  王能全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当前,交通能源行业不可阻挡的多元化发展潮流,正在促使加能站行业发生革命性变革。整个行业格局深度重塑,市场竞争态势进一步加剧。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汽柴油消费提前达峰下行。而新能源、新业态盈利能力不足,难以弥补成品油量效规模性下滑造成的损失。

  他认为,面对这一严峻的发展形势,加能站行业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急需探寻发展新路径。这已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时代命题”,更是一场需要创新、智慧、担当的变革。此次论坛的举办就是为了集智探讨、智慧碰撞,共同为“十五五”加能站的绿色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戴家权指出,眼下成品油消费呈现出“方向变”,成品油市场竞争呈现出“态势变”,成品油行业发生了“业态变”。

  他说,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国内成品油消费明显减速。估计今年上半年成品油消费同比下降3.4%。其中,汽油消费同比下降2.5%,新能源汽车替代汽油量约占汽油消费的20%。而LNG重卡周期性爆发,加速了柴油消费下滑,只有国内航煤消费保持增长。

  戴家权表示,由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对汽油形成规模化替代。预计到2030年汽油消费量为1.2亿~1.3亿吨,较2024年减少18%~26%。而LNG重卡在2030年之前仍具备经济性优势,2030年后电动重卡规模将超过LNG重卡,这将对柴油形成大规模替代。

  与此同时,成品油市场竞争主体出现了市场经营主体和营销渠道的多元化。资源供应也表现出供应格局的多元化,特别是平台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竞争烈度。激烈的价格竞争不断向终端传导,导致加油站大幅降价销售成为常态。

  但是,未来交通用能需求将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到2030年达峰,且在2040年前保持高位。随着技术突破、政策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交通领域的电力与氢能需求将快速增长。到2050年前,电力将超过石油成为最大的交通用能品种。2060年,石油、天然气、电力、氢能及其他等占比分别为17%、5%、52%和25%。

  未来,加能站将呈现一些新的趋势:“油气氢电服”一体化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站建设将提速;成品油零售更加注重效益优先;加能站不仅呈现出多元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而且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将进一步加快;用能绿色、低碳转型更加积极。

  在主题演讲环节,徐东对新能源汽车充电业务的盈利模式进行了深度思考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他说,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充电需求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充电桩建设规模大幅增长。但在充电桩行业呈现完全竞争态势的同时,整体行业表现出亏损状态。“十五五”期间,充电行业将会进入“行业洗牌期”。国际石油公司和国内能源企业积极主动介入这一行业的态势十分明显。

  徐东表示,整个充电行业要想改进盈利模式,未来从业者需要将充电业务作为引流基础,积极拓展“充电+”,因为“充电+”发展没有天花板。这就需要销售充电服务和增值服务模式协同,近期以充电服务模式为主,未来以增值服务模式为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同时,充电服务费包括电费和服务费,可结合实际分别按照充电时长和充电量计取费用。电费可以在有效配置储能的基础上,采取峰放谷充的方式,尽可能地获得电费差价。此外,新能源充电站可以开辟便利店、娱乐设施等增值服务,增加数据和智能管理服务,利用多种增值服务创收,分摊投资运营成本。

  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成品油需求持续萎缩的背景下,怎样才能凝聚力量推进行业破局,为构建加能站发展新格局贡献力量?据石杏茹介绍,《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聚集全行业的力量,深入分析、科学研判宏观形势和市场走势,推出了加能站行业的第一本蓝皮书——《中国加油(能)站发展蓝皮书》。

  这本蓝皮书从四个维度实现了突破。首先,向上对接国家能源战略。把蓝皮书的研究成果与国家能源战略相结合,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向下扎根加能站一线。关注加能站的实际需求和困难,了解他们的转型与创新实践,为加能站提供实用的操作指南和管理经验。第三,向内联动石油企业资源。加强与三大石油公司、民营以及外资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整合各方资源,分享行业信息与经验,为加能站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第四,向外链接国际先进经验。关注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动态,了解国际加油站的转型模式和成功案例,积极与国际同行开展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我国加能站行业拓宽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贡献力量。

  “今后,希望各界与我们携手打造《中国加油(能)站发展蓝皮书》。”石杏茹说。未来,《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将与各方携手将《中国加油(能)站发展蓝皮书》打造成行业转型的“指南针”,为全行业指引方向、校准航程;打造成创新实践的“孵化器”,催生模式、孕育标杆;打造成生态共建的“黏合剂”,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在加能站行业践行“双碳”目标典型实践案例分享环节,秦云益分享了西藏石油“油气氢电”多能并举的高原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

  他说,西藏石油实施的中国石化首个高海拔“光伏—氢储能”并网项目,是能源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该项目成功解决了高海拔地区能源存储和生态保护的矛盾。秦云益称,西藏石油将油气业务中成熟的项目运营与安全管理经验移植到新能源领域,通过技术攻坚,破解了高原能源瓶颈,研发出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能源设备和适应高海拔环境的制氢新工艺,构建了“油气氢电”多能互补能源新体系。同时,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高海拔充电技术标准,并输出至其他高海拔地区,为该领域提供了“中国方案”。

  李昌熙做了有关锂电储能消防安全现状与技术应用的分享。当前,锂电储能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由其引发的火灾事故,调查起火的源头非常复杂。据他介绍,南京和本公司专业服务新能源储能多种应用场景,注重方案迭代和新技术导入。深度研究海外标准规范及产品认证,为超过110家客户提供了海外项目保障。其产品包括探测产品灭火系统、装配式防火建筑、电化学储能消防方案、电动汽车停车安全以及先进的传感器等。该公司的储能安全解决方案可以做到早期探测、精准防护、多级预警和高效抑制热失控,防止复燃。他还介绍了该公司的电池失效早期溢出气体探测器、可燃气体探测器以及多项在研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本次论坛还设计了互动交流环节。在王能全的主持之下,徐东、金笃军、尹强、秦云益等与会专家围绕“加油站转型困惑与挑战”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随后,初福君、张达嵩、于淼荣、刘锋在论坛现场共同进行了“2025加油站景气指数”首发启动仪式。据了解,这是该指数在全行业的首次权威发布。

  刘锋解读了“加油站景气指数”的编制背景、方法论以及景气指数成果。他说,我国的加油站行业处于发展变革的瓶颈期,面临加油站数量有减少预期、行业关注度上升、行业利润收缩、新能源挑战加剧等问题。因此,对于加油站行业而言,需要一个景气指数来反映行业的变化情况。景气指数通常是用来反映一个行业在周期内景气循环的指标。“加油站景气指数”是洞察加油站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对加油站的绿色转型意义非同寻常。

  此次专题论坛不仅凝聚了专家学者的战略远见,沉淀了企业的实践智慧,而且在破与立之间探讨了加能站发展的新路径,可以说是一场智慧碰撞的盛宴,是一次突破与发展的探讨。

  责任编辑:陆晓如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