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他曾经身着戎装的老团长,即便褪去军装,换上石化蓝,却始终以军人的坚毅与担当。从加能站里的攻坚先锋到乡村振兴路上的暖心书记,再到抗洪救灾一线的无畏战士,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生动诠释着石油精神,践行着石化人的责任担当。
他就是中国石化辽宁石油驻建昌县黑山科乡姜杖子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肖希贵。
- 乡村振兴路上的坚实力量
“以前一下雨,路就成了‘烂泥塘’,肖书记来了后,路修得又宽又平整,我们出门再也不用犯愁了!”姜杖子村村民张大爷拉着肖希贵的手感慨道。
2022年7月,肖希贵肩负起辽宁石油驻建昌县黑山科乡姜杖子村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的重任。到任后,他迅速投入工作,常态化开展村民入户走访,密切监测易返贫农户情况,为精准帮扶提供依据。他深知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发展的“硬骨头”,下河套子村村民外出道路低洼不平,雨季道路就变得泥泞不堪,导致出行困难。他多次与省公司沟通请示,反复汇报情况,成功争取到19.5万元资金用于修路。修路期间,他全程监督施工质量和进度,与施工工作人员坚守在一线,确保道路按时保质完工,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赢得了村民的赞誉。
在党建工作方面,他率先垂范,下半年先后组织召开两次党员大会,规范党支部工作流程,邀请黑山科乡党委副书记讲授专题党课,丰富党员学习内容。协调公司机关党支部与姜杖子村党支部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开展党员共建活动,实地调研了解村经济发展情况。
在日常工作里,他还十分擅长调解村民矛盾纠纷,村里时常会因土地边界、邻里琐事产生摩擦,只要他一到场,耐心倾听、细致分析,凭借着对村民的了解和真诚的态度,总能将剑拔弩张的气氛缓和下来,让双方握手言和,为村里的和谐稳定筑牢基础。同时,积极配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村“两委”扩大会议,以及民主评议的劳动能力鉴定;协助村“两委”班子完善村务各项基础工作,实现电子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注重人才培养,发展党员和积极分子,为村党支部注入新鲜血液。
- 抗洪救灾前线的无畏战士
2024年8月,葫芦岛市西部地区遭遇特大暴雨,建昌县黑山科乡受灾严重。灾情发生后,肖希贵第一时间同村书记步行涉水了解灾情。
由于受灾地区通讯中断,手机没信号,他返回乡里驱车到雷家店乡,向省公司和属地单位汇报灾情,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确保属地单位物资车辆克服道路坍塌、封堵、泥泞,迅速将第一批米、油、饮用水、方便面、面包等应急救援食品12900余件送达至黑山科乡政府。救援物资抵达后,他带领中国石化“红马甲”志愿服务队迅速转运和发放物资,及时安置18个重灾户,为其发放满足一月饮食的米面粮油,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连续三天,他配合当地村干部走村入户,共走访268户村民,详细统计受灾情况。为了筹集更多救援物资,他积极呼吁战友献爱心。
在他的努力下,锦州凌河老兵志愿者服务队等多支队伍纷纷响应,为姜杖子村和辽宁石油教育结对帮扶黑山科乡小学捐赠了大量救灾物资。为解决交通瘫痪问题,肖希贵队长积极协调并带领挖掘机、铲车配合村民抢修道路6条、搭建简易桥梁3座,保障了救援通道畅通。
在整个抗洪救灾过程中,肖希贵24小时坚守一线。他还关注结对帮扶学校受灾情况,协调各方力量帮助学校恢复教育教学环境。开学前夕,15套智慧黑板一体机、210套全新课桌椅全部就位,并协调为学校捐赠调拨1万瓶饮用水,确保师生饮水健康。2024年9月2日,经过近10天的灾后重建,430余名学生如期顺利开学,在崭新的环境中开启新学期。
同时,他严格落实上级关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求,配合村干部挨家挨户统计受灾村民具体情况,督促建房,检查进度,确保96户受灾村民于2024年11月1日全部搬入新家。确保防汛救灾物资及时运抵灾区和助力受灾学校如期开学等相关做法得到辽宁省各级人民政府的一致好评,相关宣传报道相继在央视财经、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日报刊发,有效彰显“党和人民好企业”形象。
辽宁作为雷锋精神的发祥地。辽宁石油深受雷锋精神的浸润,组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和红马甲志愿服务队,积极投身各类公益事业。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对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滋养着肖希贵的精神世界,让他将担当奉献的理念深植心中。在万家加能站面临困境时,他像雷锋一样,积极钻研、无私分享,带领员工走出困境;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他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村民解决实际难题;在抗洪救灾的前线,他更是冲锋在前,毫不退缩。他的每一次行动,都是辽宁石油传承精神的鲜活注脚,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着企业的培养,成为了更多年轻人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更多辽宁石油人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
责任编辑:齐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