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传承石油精神、石化传统,中国石化特级技师杨莲27年兢兢业业工作在采油一线。
4月15日,中国石化江苏油田隆重发布“致敬五十年、奋进新油田”第一届感动油田人物名单。中国石化特级技师,江苏油田采油一厂周宋采油班站副经理、党支部副书记杨莲名列其中。
“技能大赛一战成名,矢志不渝产油报国。夺油战场延伸到哪里,奋斗足迹就镌刻到哪里。百千图稿铺就创新大道,风雨无阻赋能油田发展。匠心如磐传承技术薪火,倾囊相授培育英才梯队……”
这是江苏油田感动油田人物评选委员会给予她的致敬词,也是她传承石油精神、石化传统,兢兢业业工作27年,把青春和汗水、智慧和坚守浇灌在采油一线的高度概括。
像父亲那样做好每一件事
1998年的一个夏日,从技校刚毕业的杨莲走进了江苏油田试采一厂(采油一厂时名)采油二队周32站。那时的她刚刚18岁,青涩秀气的脸庞上有激动、有好奇,但没有一丝新人的紧张和不安。
“我父亲就是一名石油工人。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当一名石油工人是我从小的理想。”一说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杨莲就刹不住话头。
杨莲的父亲,是江苏油田的第一批建设者。1978年退伍的他,原本可以回老家江苏宜兴工作。可听部队首长说江苏油田会战缺人,他没有任何迟疑就来到油田当了一名作业工。
当时的江苏油田,条件艰苦。杨莲的父亲住过铁皮房,也住过芦席棚,回家时从头到脚不是一身油就是一身泥。在部队时腰椎受过伤,站井口相当辛苦,但在杨莲的记忆里,父亲从没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因为他心里想的是,要把江苏油田的江山尽快打下来。
后来,作业队照顾她父亲的身体,让他担任队里的会计。这个岗位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但一年365天,她父亲每天上班的时间比闹钟还准。在队里推行计算机记账时,她父亲从零起步,以一股子认真劲,不仅熟练掌握了计算机记账法,而且被队里推荐到上级单位去教授其他会计操作计算机。
“父亲常说,人这一辈子不能做很多的事情,但每一件事情可以认真踏实地去做好。父亲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油田的热爱,深深影响了我。”杨莲说。
在周32站,杨莲总爱跟男员工们一起拆卸大工件,保养各种设备,总是饶有兴趣地研究那些机械,并把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细节事无巨细地记录在随身的小本子上。
既爱美,又总把自己弄得满身油渍油味,其他女同事很是不解。杨莲却说:“采油工不是简单地每天重复量油测气,而要会准确判断各种生产故障,让每一座抽油机、每一台设备平稳运行。”
此时,像父亲那样做好每一件事,已经成为了她身体力行的准则。
技能大赛一战成名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不仅有父亲的言传身教,而且在参加工作之初遇到了很好的师父。”杨莲口中的好师父,是多次获评采油一厂劳模的孟淑侠。
刚进班站的杨莲,像是一张白纸。用她的话说,就是师父怎么干她怎么干。
记忆里有一个场景,她至今难忘。
那是2000年4月的一个夜里。天下着大雨,雷电导致井场停电,而柱塞泵突发故障。孟师傅立即带着杨莲去抢修。四溅的雨水把她全身浇透了,四下黑漆漆的,泵房里弥漫着刺鼻的破乳剂的气味,但她嘴里咬着手电筒照亮坚持把泵修好。
“当时我觉得等雨停了天亮了再修影响也不大,但孟师傅非常敬业。为了不影响生产,这样争分夺秒地抢修是她一贯的工作态度。”杨莲说。
正因为有这样认真负责的师父,杨莲决心要成为像师父一样岗位建功、服务生产的石油工人。此后的日子里,她苦学理论知识,苦练实操技能,把所有能接触到的关于采油工作的书翻了个遍,笔记密密麻麻记了厚厚十多本。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10年9月,在男女混合赛的中国石化采油工职业技能竞赛上,杨莲巾帼不让须眉,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决赛前十五名选手中唯一的女将,实现了江苏油田采油项目奖牌史上零的突破。
成功从来没有捷径。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往往是常人难以忍受的付出与艰辛。
56进32,32进16,16进8……杨莲与男员工同台竞技,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残酷的淘汰赛,最后成功进入了江苏油田集训队。
在采油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力量和速度一直是女性参赛选手的弱项。对身材娇小的江南女子杨莲来说,力量更是一大短板。调抽油机调平衡的榔头重达12磅。每抡一下,她都觉得非常吃力,但硬是咬着牙坚持训练。
一次,由于动作不到位,榔头一下子砸到了她右手的虎口上。“可能是太沉浸在训练中了,当时没有觉得很疼。训练结束摘下手套才发现右手肿得老高,渗出的血染红了手套。”杨莲回忆说。
尽管如此,她没敢声张,因为怕因伤而被叫停训练,落后于其他选手。下午机械制图项目的训练,她笔都拿不稳,但忍着痛完成了;第二天又照常爬上抽油机,抡起榔头……
褪去青涩,手捧金牌的杨莲笑容灿烂而自信。从操作新人到技术能手,她把从父亲、师父那里传承下来的理想,转化成了自己人生道路上向前、向上的动力,用12年的砥砺,标注下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让创新服务油田生产
“杨莲最打动人的不是拿金牌,因为拿金牌的不止有她。最打动人的是她在金牌的光环下没有丝毫懈怠,依然认认真真地做现场的工作,依然在不断向前、向上走。”采油一厂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吉小敏认为。
在她看来,杨莲的向前、向上,最显著的体现就是不断通过创新,解决一线难题,服务油田生产。
在获得金牌的第二年,杨莲被评为高级技师,同时被推荐加入试采一厂高技能人才工作室。
第一次参加工作室成员交流会,她发现,很多生产操作难题,经过大家热火朝天地讨论,总能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从此,我认准了创新创效这条路,认认真真走了下去。”杨莲说。
在诸多创新成果中,棘轮摇把让她引以为傲。
10型、12型抽油机,调平衡是一项又费力危险系数又高的活。过去使用的移动平衡块的专用工具——Z字形摇把,存在操作死角,可控性差,安全系数低,操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瞄准这一实际问题,她无数次爬到抽油机平衡块上进行研究,草拟改造示意图,选型匹配零部件,改良传统的操作工具。
几经波折,她成功研制出了棘轮摇把。这一抽油机调平衡操作的利器,能让平衡块迅速且精准地移动到预定位置,用人由之前的5人减少到2人,油井停井时间节约了近20分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015年,杨莲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除了会排故障抢修外,我们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改造设备缺陷,真正服务油田生产。”这是杨莲经常对工作室成员说的话。
走进杨莲劳模创新工作室,两层小楼里,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模型,无声展示着丰硕的创新成果。杨莲着重向记者介绍了一个看着没多少技术含量却解决了生产大难题的神器——捞油解堵器。
长关井因时间长了,井筒里有油,具有捞油的价值。但在捞油过程中,部分套管内液面顶部因结蜡死油堆集而形成了堵塞段。下井工具无法通过堵塞段,常常造成捞油工作中止。常规清堵方法是下入洗井管柱进行循环洗井,但平均费用要5万元,且周期较长。
针对这一情况,他们自主研制了捞油解堵器,通过安装的插爪可刺破胶结状死油层,从而达到通井的目的。2019年12月,捞油解堵器在真135井正式使用,见油3.5吨。
“这个产量在大油田可能不算什么,但在我们江苏油田,尤其是长关井有这个产量,很重要。”吉小敏指出。
至今,捞油解堵器已在6口井应用,解堵成功率100%,而且均当日实现捞油任务。
聚力创效,攻关解决生产难题,截至目前,杨莲劳模创新工作室收获了16项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创新成果、51项江苏油田级创新成果,获得24项国家专利,累计创效3300多万元。
大家一起不断进步
在竞技场上,在创新路上,杨莲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周宋采油班站成为了金牌的摇篮。张宏、郭海涛、周峰、周彦杰……一个个名字闪耀在各大职业技能竞赛场上。
“我们之前没参加过大赛,杨莲是第一个。她特别知道比赛要注意什么,把摸索出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听她讲,提升特别大。”曾在中国石化采油工业务技能大赛中摘得金牌的张宏说。
从机械制图项目比赛怎么提高速度,到哪种笔适合画粗线哪种笔适合画细线这样的细节,参加采油工技能比赛的江苏油田选手都收到了杨莲的独家秘笈。
“跟着她干有压力,因为她希望我们不断进步。我的白头发越干越多了。”工作室成员秦秋花笑着向记者“抱怨”。
正因为有这样的领头羊,杨莲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了青年技术人才的孵化器,进来一批培养一批成才一批。10年来,已培养出了高级技师6名、技师23名。其中,4人获得了中国石化技术技能大赛金奖,6人获得了中国石化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我不相信有超级英雄。只有大家站在一起,才是一个英雄的团队。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同心合力。”杨莲说。
2020年开始,杨莲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夜课堂”上线。她白天收集整理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晚上将技术骨干召集起来,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引导启发大家分析问题,制定攻关方案。“只要杨莲在,我们做事就有主心骨,干活就带劲!”秦秋花发出这样的感慨。
值得追随的人如同明灯。
一批批能人加入杨莲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由最初的15人增加到了现在的32人,工种涵盖采油、集输、注水、锅炉等。各专业互补,一体化成为了如今工作室创新的关键词。清罐一体化、抽油机保养一体化、加药扫线打压一体化……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迎着鲜花与掌声,杨莲依然保持着向前、向上的姿态。她希望可以走得更远,站得更高。这样一来,她带着的队伍就能走得更远,就能把石油精神、石化传统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是一个石油女儿的心声。
精神在,力量就在。有了这股子精神,江苏油田高质量二次创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陆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