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油气
【开发】海油“优快”,三十而智
2025年07月17日 15:05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刘益政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实现11.5天的超深水钻井周期纪录,中国海油“优智钻完井工程”走过了30年历程。

 

  11.5天!中国海油在我国南部海域高效完成某超深水探井,打破了我国3500~4000米超深水钻井周期纪录。

  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年轮中,这种承载着钻完井领域卓越追求的“优快”,已经走过了风雨三十载。向时光深处回溯,不难看见,每一次“优快”提出背后,都是对打破僵局的迫切呼唤。当胸怀壮志的人们再次大步向前时,“优智”这场管理与技术的革命随着地层深处的阵阵脉动应运而生。

  从“优快”到“优智”

  20世纪90年代,为破解渤海一批优质储量的经济性开发难题,优快钻完井承载着海油人的无限期望,在歧口18-1油田初试身手。

  当钻机轰鸣声划破长空,“建井周期从57天压缩至18.8天”的消息传出后,国际石油界为之震动——这相当于将传统钻井的马拉松赛程改写为百米冲刺,而对成本巨大的海洋石油开发来说每一秒都值得珍视。

  随后,这个后来被人们概括为“一次优快”的革命性工程迅速推广至其他区域,助力渤海油田年产量从此前的200万吨一举跨越至3000万吨。

  2012年初,渤海油田以歧口18-1综合调整项目为契机开启“二次优快”试点工作。2021年初,位于渤海南部海域的垦利16-1油田正式开钻,标志着中国海油新优快试点项目启动。

  可以看到,过往的优快钻井均在渤海鸣枪开跑,并助推这片海域一次次掀起油气上产热潮。尽管这一模式的推广应用,加速了南部海域部分油气田的开发进程,但整体而言被优快打下最深烙印的仍是渤海。

  2024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2024年度钻完井工作会提出,要加快推进优智钻完井工程,明确了“6+1”个优智示范项目。“与优快不同,优智一开始的目标就不止是渤海。”据相关负责人介绍,“6+1”个优智示范项目所在区域不同、地质特征不同、开发所面临的难题也不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与优快跑出的成功路径相似,优智也按照试点先行、扩大应用、系统推广的“三步”策略推进实施,通过示范项目摸索形成实践经验,进而指导与它们面临相似难题的更多钻完井项目。

  “这就跟人肯定会在成长路上踢到绊脚石一样,总要有一个蜕变的过程。”当被问起从优快到优智是否会有实施障碍时,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总经理范白涛说。他相信甜头会大于困难,只要把握节奏、稳步前行,便可收获预期的效果。

  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

  面对寻油者,大海已然褪去浅滩的慷慨。那些尽管也需要付出巨大力气,但相对来说较易击中的浅层海洋油气甜点,几乎已被收割殆尽。

  资源劣质化的趋势摆在面前,新能源发展态势迅猛,油气勘探开发更加低成本、更加高效安全环保的期待日益强烈。仅凭经验和人力决然无法再扩大战果,唯有数智化利刃方可破局。

  不打无准备之战。中国海油在笃定喊出优智钻完井之前,已然沉下心做了不少积累。

  中国海油勘探开发数据湖平台二期在2024年全面建成并上线运行,累计存储全系统勘探、开发、生产等六大专业数据约6亿条,促成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共用共享;中海油研究总院与中海油服联合研发的智能钻井近钻头工程参数实时测量工具,在实验井场成功完成了实钻测试;中海油服“璇玑”旋转导向钻井和随钻测井系统实现了谱系化发展……

  正因手持这些利器,优智得以更有底气地叩击深海希望之门。

  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项目于3月18日实现了第10口新钻井的成功投产,当前已取得提速20%、提效5%、提产2.45万吨、QHSE及工程安全零事故的阶段“四优”成效。

  “过去主要靠经验积累、人为判断,现在我们要让数据开口说话。”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钻完井项目组相关负责人说。

  项目团队首次在南海东部油田的开发项目,引入了自研旋转导向系统、动态随钻测量工具、智慧钻井工具及控水模拟软件等16项设备和工具及软件,辅助现场进行决策,优智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4月16日,南部海域某超深水探井创造了11.5天钻井作业周期的纪录。这得益于钻井作业全井应用数字化时效分析系统,实现了精准管控,验证了我国自主深水钻完井完整技术体系的先进性和超深水钻完井领域的优智技术实力。

  从跨越到再跨越

  “提出优智,并不是否认优快。我的理解是,希望用‘智’来催生更快,让钻完井与数字化深度相融,降低难动用储量的开发门槛,控制开发成本和人员劳动强度,推动少井高产、少井高效,并在安全环保上大提升。”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相关负责人说。他认为,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依靠强大的一体化合力。

  作为推进优智的关键抓手,一体化的直观体现便是多专业协同融合。当钻完井与勘探、开发、工程、生产等业务之间那堵无形的墙被完全击破后,数据活力充分释放,储量到产量的信息高速公路将畅通无阻。

  经过40多年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中国海油已具备了一定的一体化比较优势。每当新蓝图铺展、冲锋号角吹响时,各海域的储量持有者总能与专业服务力量拧成一股绳,携手掀起一次又一次的产量春潮。而对于优智钻完井这一强调多专业多主体全方位协同的工程而言,团结一致显得更为重要。

  2月,当有限天津分公司因蓬莱19-3油田5/10区优智钻完井项目4口井日进尺1000米而欢欣鼓舞时,中海油服天津产业园区迎来了新突破——“海脉”海底地震勘探节点智能生产线完成了全部联调工作,具备投产条件。

  “‘海脉’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节点模式地震勘探采集装备,在关键指标上均达到或超越国际同类产品。”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首席工程师阮福明说。该装备的产业化,将为勘探开发一体化持续注入活力,以更加精准高效的前瞻性数据资料助推优智钻完井开花结果。

  如果说一体化是中国海油打开难动用储量的重要引擎,那么始终开放包容的基因便是在惊涛骇浪中稳住阵脚再大步向前的燃料。

  当算法精准捕捉岩性的震颤、钻机的轰鸣与服务器蜂房的低吟合成交响时,一场以“技术更进步、管理更精益、价值更突出、安全更可靠、人本更关怀”为愿景的变革,将把蓝色巨轮推向更丰饶的远方。

  责任编辑:陆晓如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