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石化行业进入自愿减排机制后,宜采取“三纵三横”战略。
我国碳市场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不久前,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的更新,标志着首个 CCER 项目正式注册落地。CCER新规将给我国碳市场带来什么,又将给石化行业带来什么?相关企业应做哪些准备?专家给出建议。
审慎排除自然人参与
在此次 CCER 交易新规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关键要点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初期阶段,将交易主体严格限定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自然人投资者则被暂时拒之门外。
对此,北京绿交所给出的解释是,考虑到自然人承受交易风险的能力有限,为有效防控风险、保障市场健康发展,市场初期暂不开放自然人交易。
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王培红副院长表示:“北京绿交所初期限制自然人交易体现了审慎监管原则。参考欧盟碳市场经验,自然人参与易引发投机套利风险,最为典型的便是 2021 年欧盟碳市场因算法交易而导致的剧烈价格波动,这不仅给市场参与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对整个碳市场的稳定运行造成了严重冲击。我国当前优先保障重点排放单位履约需求,防止流动性过度分散。数据显示,试点期间自然人交易占比不足5%,但是波动贡献率达30%。”
无独有偶,中国长城绿化促进会项目主任徐莹也认为:“法人机构凭借其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专业的团队以及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参与交易更有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同时也能在投资者教育和市场培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碳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不过,这一限制并非永久性的。
欧盟碳市场在防范投机套利风险方面的成功经验,如对衍生品投机交易净持仓量进行严格限额控制等措施,为我国未来自然人参与碳市场交易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思路。北京绿交所也表示,后续根据市场运行情况,逐步开放自然人交易。
王培红副院长表示:“开放自然人交易之前或将建立合格投资者制度,通过资产门槛和知识测试筛选理性投资者。”
挂牌协议交易先行
放眼国际温室气体自愿核证减排量市场,其交易方式丰富多样,涵盖了挂牌交易、场外交易(OTC)、拍卖以及协议转让等多种形式。我国 CCER 市场却仅选择开放挂牌协议交易这一种方式。这一决策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多维度的深入考量。
王培红分析了挂牌协议交易具有的三大优势,首先,价格形成透明,首批项目多为林业碳汇等生态项目,需防止大宗折价损害项目方利益;其次,利于风险管控,当前市场流动性储备约2000万吨CCER,集中交易易引发价格踩踏;最后,符合国际自愿碳市场惯例,Gold Standard项目90%以上采用挂牌机制。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委会秘书长张军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碳交易市场的供需关系角度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随着我国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高排放行业逐步纳入碳交易体系,CCER 的市场需求量预计将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同时,随着碳价的稳步提升,CCER 的经济价值也将进一步凸显,这无疑为相关企业的业务拓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应敏锐捕捉这一市场机遇,积极调整战略布局,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那么,企业如何应对这一新变化?
徐莹认为:“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包括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供需情况、价格走势、政策变化等,提高交易的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企业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如设置止损和止盈点,避免因价格波动带来过大的损失;再一方面,企业要提前培养专业人才,熟悉挂牌交易的规则和流程,掌握市场分析和风险管理的技能,为企业的交易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王培红则从具体操作层面给出了建议,他认为:“企业或许可以建立碳资产簿记系统,运用远期合约锁定采购成本,参考欧盟碳配额(EUA)的日历价差策略管理风险建议企业建立完善的碳资产簿记系统,对企业的碳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实时掌握碳资产的变动情况。同时,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合约等金融工具,提前锁定采购成本,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此外,还可以参考欧盟碳配额的日历价差策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差异,合理调整碳资产的持有和交易策略,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
激发企业减排动力
CCER 交易新规的出台,无疑为石化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据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能源行业专委会主任史建勋分析,预计石化行业会先进入强制减排机制,也就是先纳入全国碳市场按照排放配额管理,然后才有可能进入自愿减排机制。
一旦石化行业进入自愿减排机制,王培红建议采取“三纵三横”战略,即纵向延伸氢能产业链(制氢—储运—加注)、纵向布局生物基材料、纵向开发二氧化碳化工品;横向构建园区级能量枢纽、横向拓展碳金融服务、横向打通产品碳足迹认证。具体可参照沙特阿美技术路径,将炼化装置碳排放强度从当前1.6吨CO2/吨油当量降至2030年1.2吨,需年均投资强度提升8%~10%。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王培红认为,三大技术路线或迎来突破。他结合案例和数据具体来说,即催化裂化装置数字化孪生技术,中石化应用后单位能耗降低12%;电加热蒸汽裂解炉,巴斯夫与中科院联合研发项目已中试;生物基乙烯工业化,万华化学建成20万吨级装置,全生命周期减排65%。
史建勋主要关注CCUS技术,他认为在原油采出环节的CCUS技术有可能先进入CCER体系,对于提高原油生产单位的收益利好,石化行业下游的资源循环回收利用行业可能也会从CCER中获益。不过,目前CCUS成本仍居高不下,当前捕集成本约400元/吨,离商业化应用尚有距离。
当前,“三桶油”在碳减排技术领域已取得了诸多突破,如中国石化研发的新型生物燃料与石油基燃料混合技术,不仅可以降低传统燃油的碳排放,还能提升燃料性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要发展到商业领域,还有一段距离。
责任编辑:赵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