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人物
曹福孔:守护能源动脉的忠诚卫士
2025年04月24日 20:28   作者:刘明亮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在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公司陕京一线的管道线上,有这样一位平凡却又非凡的守护者——北京管道公司山西输油气分公司朔州作业区巡线工曹福孔。二十余载寒来暑往,他把责任扛在肩头,以脚步丈量管线,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将青春热血化作守护能源动脉的坚实力量,用自己的平凡经历诉说着一段感人至深的管道人生。

  2002年,曹福孔初入石油行业,彼时的他在车队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守护员工的安全,但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2006年,对于曹福孔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维护站成立,他毅然投身其中,开启了真正的管道守护之旅。

  维护站初成立时,条件异常艰苦。在浑源路边租来的二层楼便是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之所。冬天,楼内暖气不热,做饭的窗户上结满厚厚的冰,即便如此,曹福孔和同事们也从未有过怨言,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坚守岗位,默默为管道事业奉献。2009年年底,维护站搬到了应县压气站,工作环境虽有所改善,但野外工作的艰辛依旧如影随形。

  当时的曹福孔负责80公里管线巡检工作,充满了各种挑战与艰辛。最初,他们仅有一辆捷达车,且没有专职司机,只能自己开车前往各个巡检点。在巡检翠屏山时,车辆无法到达的地方,他们就徒步前行。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走就是五六个小时,常常带着干粮和水在山上解决午饭。郝家寨2号阀室的进场道路位于峭壁边上,外地施工车辆望而却步,只能停在村子里,而曹福孔和同事们却要小心翼翼地徒步进入,每一次进去都让人提心吊胆,但他们从未退缩。

  一次,在翠屏山上巡检时,曹福孔发现管道正上方的地面鼓起了一个包。多年的巡检经验,赋予了他异常敏锐的洞察力,他心中警铃大作,意识到事情绝不简单。他没有丝毫犹豫,迅速组织人员进行开挖验证。果然,此处管道出现了应力形变。经过深入分析判断,确定这是由地震断裂带引发的问题。正是他及时的发现和果断的处理,成功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为管道安全运行立下了汗马功劳。

  还有一回,曹福孔和同事们在山上执行埋桩任务。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一场大雨倾盆而下。大雨稍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龙卷风竟呼啸而至。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曹福孔迅速做出反应,带领同事们放倒高杆警示牌,就近躲在车附近。狂风如同凶猛的巨兽,肆意地咆哮着,十分钟的肆虐,让他们满嘴是泥,兜里塞满了土和玉米秸秆。但当狂风终于平息,他们顾不上整理狼狈的自己,又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仿佛刚才的惊险从未发生,只想着尽快完成任务,守护管道安全。而在猪场附近埋桩的那次经历,也让大家印象深刻。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即便任务结束回到作业区,身上那股浓郁的气味,无需多言,便能让大家猜出他们的工作地点。尽管工作环境艰苦又充满挑战,但曹福孔和同事们从未抱怨,始终坚守岗位,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条件逐渐得到了改善。2009年,一辆帕拉丁越野车驶入曹福孔和同事们的工作日常,自此成为他们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这十年间,它载着曹福孔穿越沟壑纵横的山路,驶过尘土飞扬的乡间小道,车轮碾过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管道守护者们的坚守。然而,这份改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代价。坐在副驾驶位的曹福孔,十年如一日地紧盯路况、记录数据,无数个颠簸的日夜,不仅让他的头发从乌黑变得稀疏,更落下了腰间盘突出的顽疾。座椅的皮革被磨破又修补,这磨损的痕迹里,藏着的是他们为守护管道安全,风雨兼程、日夜奔波的岁月印记,无声的诉说着他们对职责的坚守,对工作的执着。如今,这辆帕拉丁虽已完成使命,却依然静静停歇在作业区角落。每次路过,曹福孔总会不自觉地驻足,轻轻抚摸车身,仿佛在与一位老友无声对话。那些在车内讨论工作的时光,那些遇到险情时的相互鼓励,都随着这辆车的存在,深深镌刻进他们的记忆里。它不仅是一台工作用车,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是他们十年坚守最忠诚的见证者。

  回望维护队初创时期,资料匮乏、工具简陋,曹福孔与同事们只能靠手写桩号、手绘地图建立基础档案。2009年,巡检机的引入拉开了技术变革的序幕,尽管初期需要逐桩手写编号、手工绘制管线走向图,但这种数字化雏形已让作业区看到了效率提升的曙光。此后,奥维地图、IMS智能巡检系统、高清摄像头监控等先进技术相继落地,机械异常自动报警功能更让隐患排查实现了从"人巡"到"智防"的飞跃。面对每一次技术迭代,曹福孔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培训,白天在管线沿线实操演练,夜晚在宿舍钻研操作手册,硬是将这些曾令老员工望而却步的"高科技",转化为守护管道的得力助手。技术革新的征程从未冲淡他的坚守本色。

  2008-2009年荣乌高速施工期间,曹福孔与同事们连续数月驻守工地帐篷。盛夏时节,帐篷内闷热难耐,中暑脱水成为家常便饭;夜幕降临,成群蚊虫穿透纱帐,在身上留下密密麻麻的红点。即便条件如此艰苦,他们依然保持着每小时一次的管道安全巡查。当新型巡护技术逐步减轻一线压力时,曹福孔却始终保持着"老派"的严谨——即使有摄像头24小时监控,他仍坚持每周徒步巡检重点路段,用沾满泥土的双脚验证科技的温度,用传统经验校准智能系统的精度。这种新旧融合的工作方式,正是他守护管道安全的独特密码。

  当笔者问及其职业生涯中最引以为傲的时刻,曹福孔目光瞬间明亮,略作沉吟后缓缓道:"最难忘的,还是2008年参与奥运会安保那段日子。"他的声音里带着岁月沉淀的自豪,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紧张而光荣的时光。那年盛夏,作为陕京管道安保团队的一员,曹福孔和同事们肩负起保障"能源生命线"安全的重任。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开启了全天候轮班巡查模式,尤其在夜间,更是加大了对阀室的检查频次。夜色中的管道沿线,寂静得只能听见风吹过草叶的沙沙声,但曹福孔和同事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手电筒的光束划破黑暗,每一束光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他们仔细检查每一处设备,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连管道周边最细微的异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那些日子里,曹福孔和同事们就像忠诚的卫士,用高度的警惕和专业的素养,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当看到奥运会在全国人民的欢呼中顺利开幕,当知道自己守护的能源管道为这场盛会提供了稳定保障,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心中满满的成就感。"能为国家大事出一份力,再苦再累都值得。"曹福孔感慨道,嘴角不自觉扬起骄傲的弧度。这份经历,不仅是他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成为他继续坚守岗位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多年的管道安全防范的实践与探索中,曹福孔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到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他深知,单纯采取"严防死守"的强硬手段已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高压管控虽能震慑部分违规行为,却也容易催生隐蔽化、夜间化的规避操作,让安全隐患从"明面"转入"暗处"。为此,他积极推动工作模式向"协作配合、高效疏导"转型,主张通过主动沟通、提前介入,将潜在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基于多年一线工作经验,曹福孔总结提炼出"多跑、多听、多看、多问、"的"四多巡检法",成为团队保障管道安全的制胜法宝。他常以生动的案例提醒同事:"别小瞧那些看似遥远的机械作业,上午还在500米外轰鸣,稍不留神下午就可能危及管道安全。"这种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让作业区管道专业员工养成了主动出击的工作习惯——每当发现施工机械,他们总会第一时间上前沟通,详细了解作业计划与行进路线,将安全防线构筑在风险发生之前。

  为构建更完善的管道安全防护网,曹福孔主动承担起外联重任,频繁走访沿线乡镇政府。面对一次次闭门羹,他始终保持着"铁杵磨针"的耐心与坚持。从最初被工作人员礼貌地"请出"办公室,到后来成为乡镇干部的座上宾,他用经年累月的真诚沟通,逐步搭建起政企协作的桥梁。这份执着不仅打破了政企间的沟通壁垒,更让管道安全理念深入当地政府和群众,形成了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在曹福孔的努力下,管道安全防护网越织越密,为能源大动脉的平稳运行筑起了坚实屏障。

  从青涩的管道维护工到独当一面的段长,曹福孔完成了职业生涯的华丽蜕变。面对年龄增长带来的学习挑战,他以"笨鸟先飞"的执着,连续两个月每日雷打不动学习两小时。挑灯夜读的台灯下,他反复钻研输气技术与管道保护理论,将晦涩的专业术语化作工作中的实用指南。这份持之以恒的韧性,不仅让他顺利拿下输气工和保护工初级工证书,更成为其不断攀登职业高峰的强劲引擎。升任段长后,曹福孔将协调能力与亲和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陕京线上名副其实的"微笑使者"。无论是与施工方协商交叉作业,还是向沿线村民普及管道保护知识,他始终带着温暖的笑容耐心沟通。这份真诚让他与群众建立起深厚信任,不少村民自发成为管道安全的"编外巡查员"。凭借"微笑服务"凝聚的强大合力,他所管辖的辖区管道至今保持着零事故的优异记录,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安全无小事,沟通见真章"的工作理念。在曹福孔身上,专业素养与人格魅力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守护能源动脉的坚固防线。

  二十余载光阴流转,曹福孔始终坚守在管道保护的最前沿。黄土塬上的风沙雕刻着他的面庞,烈日的炙烤灼不退他的热忱,严寒的侵袭更无法动摇他的信念。二十年间,身边先后有20余位同事因各种原因离职转岗,而他却像一位忠诚的卫士,以“管道如血脉,守护即使命”的坚定信念,将青春与热血融入绵延的管道,铸就了一颗守护能源命脉的铁骨丹心。

  二十年来,曹福孔用脚步丈量着管道的长度,用坚守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管网赤诚。他的故事,是一曲平凡而伟大的赞歌,激励着更多的管道人在守护能源动脉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