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江苏油田探索出了一条“把专利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产业”的科研成果孵化转化之路。
1月5日,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工程院自主研发的无机物除垢剂应用在采油二厂黄117井。这是该项技术转为产品应用的第36口井,实现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围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江苏油田设立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积极构建研发、中试放大以及销售三大平台,畅通成果转化路径,推进创新链向产业链延伸,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把专利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产业”的孵化转化之路。
近3年,江苏油田成功转化了16项高质量科技成果,实现了规模应用,投入产出比达1∶1.5;7项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已初具产业化发展规模,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支持二次开发,扶持“转”的项目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创新走向产业化应用,需要资金、应用场景以及专业服务人才等各方面的配套支持,需要经历小试中试等多个阶段,才能形成有效转化。
针对这些难题,江苏油田对科技成果进行深入摸排,根据内部生产和外部市场需要,严格经济技术评价,优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可观、应用前景好的成果,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给予二次开发支撑,扩大技术成果在油田内部转化和对外技术服务中的应用规模。
“我们致力为科创团队提供全成长周期赋能增值服务,按照‘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原则,对处于创业初期的科技成果,提供‘扶上马送一程’二次开发项目支持,助力科技成果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江苏油田科技与信息管理部高级专家丁建荣说。
江苏油田工程院科研人员研发的抽油机自适应柔性控制技术,通过智能调控,控制柜可以根据随时采集的生产数据,结合油井工况分析,自行下发调整指令,实时优化生产参数,综合节电率达到30%~40%,泵效提高20%左右。目前,通过成果转化项目支持,该项技术已应用在650台抽油机上,累计节电超2000万千瓦时。
“成果转化项目为我们解决了应用之忧,让我们的科技成果快速投入生产,并凭借应用效果形成了口碑,进一步扩大了应用规模,实现从0到1、从1到上百的跃升。”江苏油田工程院地面工程室主任段志刚说。
通过开展成果转化项目,江苏油田把科技成果放到实战中去检验、在应用中提升,不仅实现了成果转化,而且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迭代升级。
江苏油田工程院自主研发的生物防腐工艺,目前在单井防腐的基础上,拓展到套管气硫化氢治理、采注输系统除硫、注聚除硫保黏等多种应用场景。
经过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和推进,近3年,江苏油田共有抽油机自适应柔性控制、生物表活剂复合吞吐技术、井筒重建高效工艺等16项技术实现了规模应用。
打通产销链条,畅通“转”的渠道
科技成果形成产品,是促进成果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
为促进科技成果量化生产,江苏油田全力打通产销链条。在技术推广方面,工程院成立了新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市场开拓和现场服务;在产品推广方面,由物资供应中心负责物资编码申请、易派客录入和产品销售。
“我们尽心做好科技成果的经纪人和代理人,搭建供需对接桥梁,让更多的科技产品投入市场。”江苏油田物资供应中心市场总监马鲁征说。
通过科研单位与市场单位携手转化,江苏油田构建了产品研发、工业放大生产、扩大试验、线上销售全链条模式,让科技与市场双向奔赴。
目前,江苏油田已有驱油用微乳液、微生物防腐菌剂、硫化物抑制剂、酸化用硫化氢抑制剂、聚合物类除垢剂、改性滤料、抽油机智能控制柜7项科技成果实现了产品化,并在易派客平台上线。
江苏油田科技产品不仅在内部实现了规模化、效益化应用,而且拓展至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江汉油田、华东油气分公司等企业,产品销售额连续实现高速增长,累计创收超5000万元。
微乳液是江苏油田工程院研发的三次采油驱油体系,具有驱油、降黏等多种功能,目前已拥有驱油剂、稠油降黏剂、渗吸洗油剂3个子产品。
“通过研产销一体化,我们的科技成果不仅加快转化为产品,而且在市场的扩大应用中,成为‘苏油号’特色技术品牌,站稳了内外部市场。”江苏油田工程院副院长王彪说。
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3年12月,江苏油田与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双方生产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打造高质量产品,扩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规模。
双方合作的首个科技成果无机物除垢剂,于2024年2月成功实现了量产。目前,双方正进行新型化学产品合作和转化,携手开拓新市场。
完善激励机制,增强“转”的动能
为增强科研和生产单位推进成果转化的动力,2024年初,根据江苏油田科技专项调研情况,江苏油田完善了《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管理实施细则》,加大了科技产品孵化、技术许可、专利输出的转化力度,并首次落地科技成果转化奖励。
奖励一方面突出引领导向,对首台(套)、首批次等进行奖励;另一方面突出价值导向,按转化取得的年均经济效益进行分档奖励。
近期,江苏油田召开科技创新大会,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奖,8个项目团队获得相应奖励。其中,田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连续油管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了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奖。
2024年,他们在花页3HF井成功实施了连续油管过套损段钻磨桥塞工艺,迅速恢复了页岩油井的产能,还在茂名石化成功攻克了连续油管高空清焦、钻磨、解堵工艺,开了中国石化上游企业工程技术服务中游炼油企业的先河。
“激励机制的完善,鼓励更多科研人员攻坚克难,投身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国劳模、中国石化技能大师田明说。
“激励机制的落地,不仅让科研人员尝到了成果转化的甜头,而且做到了‘转’和不‘转’不一样、‘转’多‘转’少不一样,极大增强了科研人员推进成果转化的动能。”江苏油田采油一厂工艺研究所所长康玉阳说。
责任编辑:陆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