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胜利石化总厂全力推动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
打赢生存攻坚战,今天的胜利石化总厂,已经建成中国石化低硫船燃生产北方重要基地。
目光向前,成品油供需过剩日趋加剧,行业竞争延伸至全产业链、全要素竞争,行业多元市场主体之间的淘汰赛全面升级,炼化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快……前进的道路上,挑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中谋求生存发展空间,闯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紧贴中国石化及胜利油田关于炼油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高站位、谋发展,夯基础、防风险,调结构、转方式,全力推动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胜利石化总厂相信,未来的命运依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夯实安全基石
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胜利石化总厂已经建厂30多年,设备设施等方面存在老旧现象,储运、动力等配套设施更为明显,安全环保压力巨大。
2024年9月24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胜利油田分公司代表孙永壮到胜利石化总厂督导检查安全生产工作时强调,安全是第一位的,要首讲首抓、真抓严抓,确保安全生产工作万无一失。
“总厂始终坚持安全生产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强化安全责任落实,明确了6个专业委员会的职能,做到‘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胜利油田副总工程师兼胜利石化总厂党委书记崔国居表示。
每天,胜利石化总厂领导班子成员的身影都会出现在生产现场。每周三上午,集中开展“现场两小时”安全引领工作,排查和解决基层单位影响安全生产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以上率下筑牢风险意识和红线意识。
炼油生产设备台台相接、工艺环环相连,系统庞大而复杂,隐患治理难度大。要想及时发现和清除隐患,仅靠领导班子和少数安全管理人员不行。广大一线员工最贴近生产现场。生产是否安全,他们最有发言权。
胜利石化总厂在全厂上下开展“安全为了谁”“安全生产谁是主角”大讨论,创新开展“低头挖黄金”“随手拍”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完善《未遂事件管理规定》《低头挖黄金奖励制度》,鼓励员工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主动排查身边隐患。
2024年6月18日,因及时发现并成功处置油气泄漏重大隐患,炼油三部员工尹燕尼、炼油二部员工郭尚卫分别获得了10000元和6000元的奖励。仅2024年上半年,胜利石化总厂就评选出了多名“隐患排查能手”“隐患排查标兵”,共奖励25万余元。
让员工既得名又得利,极大调动了员工查隐患、除隐患的积极性。即时发现、即时整改,胜利石化总厂杜绝了跑冒滴漏现象,有力保障了生产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
隐患排查全员、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特殊时段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更是进一步升级。
进入11月,气温逐渐降低。胜利石化总厂将炼油装置防冻凝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对关键设备设施、易冻凝部位、易疏漏环节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改,形成风险清单和重点部位巡检清单。
“作为总厂重大危险源,轻烃罐区冬季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要严格落实好冬防预案各项措施,确保装车安全。”在储运二部轻烃生产单元,胜利石化总厂安全总监王明武对罐区冬防工作和液化气装车情况进行了严格要求。
在他看来,风险分析是全面识别并控制风险不可或缺的途径。对内,提前安排设备自查自检,开展预防性维修;对外,聚焦外部炼化企业冬季事故案例进行自我反思与剖析,规避同类风险再现。
人防不松懈,技防同时上阵。
走进胜利石化总厂生产指挥中心,电子大屏上显示着每一名员工在厂区内的实时位置。一旦员工出现异常行为或敏感操作,系统立刻报警。
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双重预防数智化管控平台,有效实现巡检点位全覆盖,关联人员定位、电子作业票和视频智能监控系统,形成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的闭环监管,胜利石化总厂极大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
从推进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到实施基层网格化管理,从深化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到完善设备完整性体系运行,从创新开展基层单位帮扶式互查到从严承包商管理……着力构建“大安全”管理格局,强力提标准、除隐患、防风险,胜利石化总厂以零伤害、零事故,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坚守环保底线
曾经,在每天骑车上班的路上,胜利石化总厂员工远远地就能看见总厂的标志性建筑——大烟囱。
它高100米,曾是胜利油田最高的建筑物,主要作用是排放锅炉燃料燃烧后的废气。随着锅炉设备设施的老化,烟气环保指标不达标的风险逐渐出现。
护卫一方蓝天,胜利石化总厂决定停用并拆除锅炉房与烟囱。2023年,高耸入云的大烟囱消失在了大家的视野中。
“当年建烟囱,是为了总厂的起步发展。如今拆除,是为了总厂的高质量发展。一建一拆,体现的都是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需要。”胜利石化总厂厂长、党委副书记谷月刚说。
保护环境,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始有终、锲而不舍抓好黄河生态保护工作。身处黄河南岸,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奉献清洁能源,一直是胜利石化总厂追求的目标。
炼油五部责任师赵健从事污水处理专业已经近30个年头。近年来,他先后参与了胜利石化总厂净化水单元污水处理装置提标改造、VOCs处理装置升级改造等工作。
守护黄河碧水,净化水单元利用膜生物反应器、臭氧催化氧化、内循环曝气生物滤池、超滤、反渗透等国内一流的污水处理工艺及技术,实现了污水处理率100%、外排污水合格率100%。但是,在这片区域,空气里曾经弥漫着难闻的气味。
2018年底,胜利石化总厂开始对净化水单元的VOCs治理实施改造升级,增加活性炭罐再生解吸气设备,新增设洗涤塔、吸附罐和除雾器,采用密闭性好、保障强度高的反吊式透明氟碳纤维膜替代原先二污生化池密封材料。
如今,通过“碱洗脱硫—吸附浓缩”先进工艺改造后,生化池、浮选池、脱水机房等产生的低浓度恶臭废气被消除。调节罐、污油罐、隔油池等产生的高浓度恶臭气体,经过4000标方/小时的催化燃烧反应器处理后,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这些年,总厂对环保工作的投入越来越大。我负责管理的炼化污水处理设备由单体老式设备,逐渐升级为自动化、集成度高的复杂系统。自从VOCs治理改造项目投用后,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赵健说。
以底线思维坚定不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胜利石化总厂正在铺就一条洁净发展的道路。
持续强化VOCs整治提升,对主要炼油生产装置加热炉的燃烧器进行整体更新,完成加热炉低氮燃烧改造,降低排放浓度,满足环保排放要求。通过低柜位控制和勤调节、多联动等手段,火炬放空实现近零排放。通过新建低温柴油吸收废气治理设施、污水提升池改造等措施,保证废气应收尽收。
提高炼化污水处理能力,优化净化水生产单元运行管理,推进废水近零排放工程实施。结合现有工艺特点,对净化水单元进行优化改造,进一步确保装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外排稳定达标。加强源头排污管控,实施污水分区管理。新上污水在线监测,准确判断异常排污来源,做到精准管控。推进雨污分流自动化升级改造,建设应急水池和雨水监控池,增强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落实生产装置LDAR检测和加热炉烟气排放管理,强化烟气指标排放和环保指标管控,进一步消除环保隐患。积极创建“无废工厂”,推进绿色采购,优化化学试剂管理,推进油泥减量装置顺利开工,增设污水生化处理场、油品装车台油气回收装置等安全环保设施,保证油品生产过程绿色环保。
凡是环保需要的投资一分不少,凡是损害环保的效益一分不要,凡是对环保不利的事一件不做。扎实推进“创建绿色石化企业、共享碧水蓝天净土”工作,胜利石化总厂建设零污染、花园式工厂,坚守住了高质量发展的底线。
促进效能提升
炼厂是水、电、汽的消耗大户。“综合商品率和综合能耗破9、吨油取水破1”,曾是横亘在胜利石化总厂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坎,也成为制约胜利石化总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瓶颈。
把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胜利石化总厂瞄准“双碳”目标,对标先进炼厂,坚持精细管理精益管理,着力促进效能提升。
“2022年,总厂对标炼油吨油取排水先进指标,制定了节水减排工作方案,谋划了三年节水减排重点工作任务。”胜利石化总厂生产管理中心炼化节能主管杜康介绍说。
推行智慧水务建设——开展水平衡测试,调整优化水管网运行参数,主动推进水资源分质分类梯级循环利用,形成集新鲜水、循环水、化学水、污水处理回用等于一体的“数据信息化”架构,提高水务系统运行自动化水平。
加大技措节水力度——采用水处理超滤反洗水替代循环水补水,年节约新鲜水20万吨。优化凝结水管网管理,通过投用回收硫磺装置凝结水、锅炉连排水、凝结水除油除铁等项目,凝结水回收率提高到63.75%。通过筛选低磷配方循环水处理药剂、改善循环水高硬高氯水质条件、调整循环水温度等措施,循环水标准补新水率降到5.5‰。
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强源头排查,消除高污染负荷污水对微生物造成的中毒隐患。更新电脱盐污水冷却器,降低生化池水温。投用污水处理设施隔油池,提高隔油效果。更换超滤膜元件和反渗透膜元件,实现了污水达标率100%。
促进全员节水减排——开展专项劳动竞赛,细化竞赛指标,让每名员工争当节水减排主角。仅针对化学水系统超滤装置定期反洗废水直排,造成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岗位员工提出通过改造回收流程,将反洗水梯级用作循环水系统补水,就累计减排15.17万吨。
难事不再难。
2022年,胜利石化总厂累计取新鲜水163万吨,较2021年减少取水26万吨;加工原油吨油取水量指标从1.1吨/吨降至0.57吨/吨,吨油取水创历史新低;循环水腐蚀速率、粘附速率控制良好,污水回用率达到60%以上。
持续加强用水管理,优化水务运行管理,提高污水回用率、凝结水回收率,减少循环水排污,2024年,胜利石化总厂吨油取水降至0.46吨/吨,再创历史最佳,获得“山东省节水标杆单位”称号,是胜利石化总厂节水成果的强有力注脚。
节电管理方面,实施叶轮切削、更换、增加变频调速等节能改造,做好错峰用电柔性管理,同期用电减少92万千瓦时。
蒸汽管理方面,建立蒸汽运行方式优化模型,合理安排蒸汽能级,实现能级匹配,逐步整改高温管线,减少热量损失和跑冒滴漏,消除蒸汽系统减温减压量,蒸汽消耗同期减少1.4万吨。
减少燃料自用方面,加强热联合直供料,对关键指标进行周通报、周考核,提高重催装置和原料预处理装置的换后终温和直供料温度,加热炉热效率达到92.25%,10个月节约燃料气900吨。
“我们通过重新梳理,停用了无效的伴热线,冬季较同期一天少用3.5吨蒸汽。通过改造空冷风机,综合能效能提高了20%以上。”胜利石化总厂副厂长兼炼油二部经理侯强介绍说。
每年编制《节能降碳工作考核方案》,作为日常节能降碳工作的行动指南;成立节能创效团队,日运行监控、周分析总结、月评价考核,精细管理,找准节能降耗突破口,消除薄弱环节……胜利石化总厂蒸汽单耗、电单耗、燃料气单耗、烧焦单耗等指标逐年下降。
如今,胜利石化总厂综合能耗由高于90千克标油/吨降至55.3千克标油/吨,吨油取水由1.1吨/吨下降到0.46吨/吨,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中国石化中型炼厂的上游水平。
积蓄人才力量
“还有一年多就要退休了。在离开生产岗位之前,还能为大家做点什么呢?”临近退休的那段日子,炼油一部员工谢迎生一直在琢磨这个事。
在用的生产流程图有点老旧,使用起来不方便。眼见部门新人越来越多,是不是可以制作一份更清晰的流程图,给大家用?他马上行动起来。
装置流程复杂,想要捋清楚是个大工程。他翻阅了大量参考资料,反复到现场查勘测量,把每一个流程线路吃透。利用工余时间,耗时两个多月,他完成了《石化总厂350万吨/年原料预处理减黏装置空间架构图》。
“里面画的一条条管线走向一目了然,不同的物料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通过它能快速找到换热器、机泵的具体位置,掌握各流程的走向,可以说是新入职员工快速了解装置的法宝。”炼油一部经理李云介绍说。
一个企业不断向前的背后,离不开一群团结友爱、爱岗敬业、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人。
在胜利石化总厂,有无数像谢迎生一样“想石化总厂好、为石化总厂好”的员工,也有无数像他一样技术精湛、经验丰富、作风过硬的高素质人才。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像他一样,年龄大了。
“2013~2019年,总厂由于面临关停并转的困境,没有再进新员工,因此出现了员工队伍年龄偏大、人才断档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总厂效益的好转,我们开始有新鲜的血液加入,但员工队伍老龄化的形势依然严峻。”胜利石化总厂人力资源组织部副主任段恒昱并不讳言。
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高质量发展从何谈起?
强力补齐人才短板,胜利石化总厂扎实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其中,最突出的工作当属深化完善精准培训“1243”工程。
“围绕提升全厂员工整体素质和技能,我们采取了提升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技能竞赛提素质、搭建线上线下培训平台、强化培训师队伍建设四方面举措。”段恒昱介绍说。
精准发力、培训得力,胜利石化总厂员工素质明显提升,创新创效热情空前高涨,平均每年提出的QC成果、创新创效成果、合理化建议等超过100项,为胜利石化总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例如,顾光斌发明的重催装置主风机组联轴器找正支架,使重催装置的烟机抢修周期由10天缩短到3天,创造效益70万元以上。
再例如,史学宇的创新成果《重催装置稳定塔底增加蒸汽热源》实施后,解决了重催装置在开工过程中液化气跑损问题,回收液化气72吨,不仅实现了26.93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避免了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针对干部培养,强化“重实干、重实绩、重基层”导向,将首席专家和第一书记配备到基层一线;深化“项目+专家+团队”管理,采取“选、送、派”的方式,多渠道搭建年轻干部锻炼成长平台;强化年轻干部基层一线和机关工作历练,压担子、铺路子、搭台子、给位子,让年轻干部快速成长起来。
针对后备人才培养,积极对接胜利油田高校毕业生引进政策,2020~2024年引进了38名高校毕业生,2024年争取了20个技能人才引进名额。对新员工制定“一对一”培养方案,在原有的师带徒的基础上,构建“总教练+主教练+助教+师傅”的教练员网格,压实人才培养责任,加速新员工能力素质提升。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此同时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政策,坚持物质与精神激励并重,着力从根本上解决队伍结构和接续问题,形成“大人才”格局,胜利石化总厂不断积蓄起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谋求更大空间
在胜利石化总厂西侧,有一片由光伏板构成的蓝色海洋。胜利油田和东营市绿氢制供产业的第一个项目——胜利石化总厂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示范工程就坐落于此。
主动融入胜利油田绿色低碳融合创新发展中,胜利石化总厂发挥自身优势,与胜利油田新能源开发中心、电力分公司协作开发了总装机容量6.17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在此基础上,建设一套500立方米/小时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装置,实现制氢、储氢、用氢的闭合循环,产生的富氧提供给加热炉使用。
2021年10月,光伏电站投产,年平均发电730万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890吨,相当于种植了36万棵树。2023年5月28日,电解水制氢装置投运,预计正式投产后年产绿氢123吨,减排二氧化碳2535吨。
“通过该项目,有助于进一步集成优化绿氢技术、积累绿氢制用经验,为胜利油田能源转型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胜利油田分公司总经理杨勇表示。
大力拓展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氮气驱油等项目,实施“光伏发电—绿电制氢—富氧燃烧—碳捕集”的应用体系,形成“碳氢氧氮”综合利用的绿色低碳融合创新现代产业链模式,已经写进胜利石化总厂的发展蓝图中。
新兴产业建链,优势产业转型发展,强链延链。
“坐拥胜利油田丰富的原油资源以及页岩油的快速发展,是我们转型发展的最大保障。‘鲁油鲁炼’政策优势和鲁宁线停运,给我们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具有“坑口”炼厂优势和工业园区优势,给我们转型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撑。”崔国居指出。
借天时地利,胜利石化总厂进一步推进分质分储分输分炼,着力发挥资源优势和现有装置的产能优势。
“整只鸡销售可能就值80元。如果把整只鸡分割开来,分成鸡爪、鸡脖、鸡胗等销售,价值可能就会翻倍。”谷月刚做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分炼就是根据不同的原油,通过调整工艺操作,生产出不同的产品,从而实现炼油效益最大化。”
协同胜利油田相关部门,胜利石化总厂加大对胜利原油的化验、评价,找到了仅占世界原油总储量3%的环烷基原油。它是生产高端光亮油、变压器油、橡胶塑型剂等特种油品的优质原料。
加大科研资金及人员投入,针对胜利纯梁、现河、页岩油等石蜡基原油特征,积极探索全炼蜡等特色产品的技术路线。与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以生产“高价值、卡脖子、可量产”产品为突破口,以“特色原油全部加工生产特种油品”为目标,推进胜利海桩原油蜡油、渣油馏分生产高粘度基础油和光亮油生产试验研究。现已合作研究开发出十几种特油产品,形成新技术储备。
把潜力变成能力,加快新技术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完成规划流程设计,新建配套生产装置。通过重油直接裂化新技术生产烯烃产品,延伸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形成“以现有炼油能力规模为基础、增加特色油品生产规模、提升页岩油加工规模”的发展路径图,构建“稳住汽柴油效益、提升高品质船燃品牌知名度、提升润滑油等特种油品市场份额、提升化工高附加值产品产量”的“一稳三提升”产业格局。
顺应产业发展大势,坚持把总厂的资源要素放到胜利油田整个系统、整个产业链中配置,力求实现胜利原油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胜利石化总厂稳的基础总体牢靠,进的动能不断增强,在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必将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图片均由周大鹏、庄厚武提供
责任编辑:石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