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2023,谁是显眼包
2024年04月12日 11:14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敬 民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2023年,供需不平衡加剧、价格波动频繁,市场行情充满不确定性。

 

  2023年全球迎来新冠疫情防控转段,经济复苏成为各国关键词。但新冠疫情留下的“疤痕效应”,难以完全退去。在此情形下,全球油气市场受制于俄乌冲突、美西方制裁、新一轮巴以冲突等多方因素扰动,导致供需不平衡加剧、价格波动频繁,市场行情充满不确定性。

  经济缓慢复苏,“欧佩克+”持续减产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经济展望报告》指出,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9%,全球经济增长保持温和态势。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经济逐步从疫情期间的非常态向常态化运行转变,预计2023年中国GDP增长5.3%,在全球经济低靡的背景下依然表现出“经济引擎”的态势。

  经济复苏缓慢,欧佩克在公开发布的中长期报告《2045年世界石油展望(2023)》中对全球石油需求依旧保持乐观。欧佩克成员国油气资源禀赋雄厚,过去很多年在全球具有垄断地位,通过减产保价手段维护自身利益一直是其在油气市场上的撒手锏。但在页岩油气革命深入推进、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抑制油气需求的大背景下,欧佩克的撒手锏有些失灵。欧佩克成员国油气资源条件好,生产成本低。但这些国家多数经济结构单一,经济运行对油气产业严重依赖,导致油气财政现象突出。据IMF测算数据,2023年沙特的财政平衡油价为85.8美元/桶、伊朗财政平衡油价为高得惊人的307.4美元/桶,伊拉克为97.7美元/桶。

  由于吃油气财政,面对近年欧美国家控制大宗商品价格以抑制通胀的努力,欧佩克主要成员国沙特等不惜得罪美国等欧美国家,拒绝其增产油气的要求,继续限产保价。但该策略在2023年的效果,远远不及欧佩克的预期。去年11月30日,“欧佩克+”召开第36届部长级会议,主要成员国各自宣布在2024年一季度额外自愿减产,总规模接近220万桶/日,沙特和俄罗斯承担了一半以上。虽然新一轮资源减产使得“欧佩克+”在2024年一季度的总减产规模超过了600万桶/日,但市场并不“买账”。当天,布伦特油价虽然盘中剧烈波动,但最终收盘时不仅没有上涨,反而小幅下跌约0.3美元/桶;次日更是大幅下跌近2美元/桶,并跌破80美元/桶。此后,整体呈下跌走势。

  鉴于效果不佳,“欧佩克+”的内部分歧越来越大。安哥拉、尼日利亚、刚果三国本就对减产基线不满,寻求提高2024年的产量上限,安哥拉干脆宣布将在2024年1月1日正式退出欧佩克。

  地缘政治加剧,市场供需越来越失衡

  2023年,俄乌冲突持续加剧,欧美阵营与俄罗斯展开了制裁与反制裁的拉锯战。欧美对俄罗斯的制裁堪称严酷,但俄罗斯的油气收入不降反增。《华尔街日报》报道,2023年10月,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销售的税收收入环比增长一倍,同比增长约25%。收入增长使得俄罗斯逐渐适应了欧美制裁,稳住了外交,国内经济有望在2023年重新实现增长。欧美对此心有余悸,拟发起针对俄罗斯的新一轮制裁,加剧油气市场悲观预期。

  俄乌冲突在扰动欧洲的同时,中东地区再次被“点燃”,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烈度最大的巴以冲突再次爆发且持续发酵。

  也门胡塞武装公开支持哈马斯,使用无人机和弹道导弹对以色列进行了多次袭击;胡塞武装还针对经过红海的“与以色列有关”的10余艘商船发动袭击,导致诸多航运企业宣布暂停红海航线业务,海运成本和国际油价上涨。截至2023年最后一天,本轮冲突已持续近三个月,其规模、伤亡人数、外溢影响等都远超以往,已致超2万人死亡。

  红海危机是本轮巴以冲突迄今为止对全球石油市场造成的最直接影响。若红海的“曼德海峡”咽喉要道的石油运输被切断,则至少影响欧洲国家五分之一的石油进口,将会对全球石油市场造成严重影响。

  南美地区也出现了不稳定信号。2023年12月3日,委内瑞拉以全国公投形式,决定将与圭亚那的争议区、富含油气的埃塞奎博(圭亚那实控)并入版图,要求相关石油公司在3个月内离开,造成区域局势紧张。在国际社会斡旋之下,委内瑞拉与圭亚那发表联合声明,承诺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用武力解决两国领土争端,风波暂告平息。

  2023年,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红海航运危机,可谓大事小情不断。但所有这一切,都没有改变这一年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承压,油价一直在70美元~95美元/桶徘徊。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市场供需平衡越来越失衡。

  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虽然已超过了2019年的水平,创下了历史新高,但仍不足以吸收不断增加的供给。因此,不同于2022年的国际石油市场,基本面已成为2023年决定国际石油形势和价格的主要力量。

  美油气产量创新高,重塑全球油气市场

  与“欧佩克+”不断削减产量和出口量不同,美国2023年油气产量和出口量一路高歌猛进,出口市场也在俄乌冲突的影响下悄然发生了变化,欧洲已经成为美国油气的最大买家。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的《短期能源展望》显示,美国9月的原油产量为1300万桶/日,创下历史新高;预计2023年的原油产量为1293万桶/日,比此前的预期高3万桶/日,较2022年增长约102万桶/日;预计2024年产量为1311万桶/日,将是美国19世纪50年代开始有数据记载以来首次实现原油年均产量超过1300万桶/日。

  与此同时,EIA预计美国2023年的天然气产量从2022年的996亿立方英尺/日增至1036.8亿立方英尺/日,为史上首次超过1000亿立方英尺/日。

  美国油气需求基本稳定,产量增长部分出口欧洲。EIA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2023年原油出口量均值达到420万桶/日,比2022年高出了近20%,为历史最高水平;预计美国的LNG出口量2023年达到118亿立方英尺/日,2024年达到122.9亿立方英尺/日,超过了2022年创造的105.9亿立方英尺/日的出口量纪录。从出口目的地,欧洲和亚洲呈现此长彼消的格局。2023年以来,美国对欧洲的原油出口量比俄乌冲突前增加了约90%,出口荷兰和西班牙增幅最大,对亚洲的原油出口量则比俄乌冲突前下降了约13%,印度和新加坡的降幅最大,但对中国的出口量依旧保持增长。

  天然气也是如此。EIA预计美国2023年超过卡塔尔,成为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国。2023年,美国出口LNG中的三分之二以上被送到了欧盟和英国。2022年12月,美国和英国宣布达成“能源安全伙伴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2023年美国将向英国出口90亿~100亿立方米的LNG,数量较2021年增加一倍以上。

  可以说,美国的能源行业尤其是天然气行业,在获取丰厚利润的同时为美国对欧盟的外交、为美国的全球话语权和霸权做出了重要贡献。除这些硬实力之外,美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软实力在提升。

  2023年6月起,美国生产的西得克萨斯中质米德兰原油已成为国际石油市场最重要的价格标杆,即布伦特原油价格基准的最重要和份额最大的组成部分。继拥有纽约交易的WTI价格标杆之后,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原油价格标杆,即布伦特和WTI价格标杆,都将由美国生产的原油所主导。这使得美国石油行业对全球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从实物产量的层面上升到全面的价格决定层面,影响力前所未有,霸权地位无人能够挑战。

  聚焦油气领域,全球油气并购升温

  2023年,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迫使欧洲做出改变,将能源安全置于气候目标之上, 德国、奥地利、荷兰、法国等先后宣布重启燃煤发电或推迟退煤进程。例如,2023年9月,德国继取消强制发电行业在2035年实现温室气体中和要求之后,决定推迟将于2025年实施的新建筑效率规定,以避免高标准导致住房成本增加。9月20日,英国首相苏纳克宣布,将推迟一系列关键气候目标,包括将禁止销售新汽油车和柴油车的时间节点从2030年推迟到2035年、放宽更换家用天然气锅炉的时限、不再要求房东提高房产能源效率等。

  2023年国际石油公司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从制定“激进的能源转型目标、减少传统油气业投资”转为“保持对传统油气业务的关注”。例如,2月,BP宣布调整长期油气产量目标,将2025年油气产量上升为230万桶油当量/日,2030年上升为200万桶油当量/日,较2019年的水平低25%,而其此前设定的油气产量降幅为40%。6月,壳牌宣布将放弃每年减产1%~2%的目标,2030年前保持石油产量稳定或略高,以增强投资者信心;取消了几个效益不佳的海上风能、氢能和生物燃料项目,并退出了欧洲电力零售市场。而长期保持“大油气”战略的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亦将新能源投资计划调整得越发稳健,包括持续强化油气资产组合。

  特别是2023年下半年以来,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以及油气需求逐渐增长,油气并购开始升温。以埃克森美孚宣布以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购美国页岩油气巨头先锋自然资源公司,雪佛龙宣布收购美国页岩油气生产商赫斯公司,成为最为典型的两个代表。

  随后,澳大利亚能源巨头伍德赛德和桑托斯开始进行合并谈判;西方石油公司(OXY)宣布将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购美国页岩油气公司CrownRock,总额约为120亿美元……根据能源智库统计,2023年仅在美国境内就发生了近70宗油气并购交易。此种现象表明,美国与欧洲情况不同,化石能源资源禀赋优异,相信市场机制,不剥夺任何一种能源的发展机会。美国石油巨头依然坚信石油和天然气在未来几十年里仍会是全球能源的核心,特别是大型交易都围绕页岩油进行,美国页岩油市场将变得越来越集中。预计2024年油气并购整合持续开展,油气公司的规模整体呈现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未来也不排除再次出现交易金额500亿美元左右的超级油气并购。

  “七年行动”第5个年头:三桶油扎实推进

  2023年,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实施的第5个年头,“三桶油”的增储上产行动依旧稳扎稳打、成绩可圈可点。例如,上半年中国石油首次在距今5.4亿年的寒武系古老页岩地层,钻获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高产工业气流,开辟了四川盆地页岩气规模增储上产新的阵地,进一步夯实了实现中国页岩革命的资源基础和发展信心。 中国石化“深地工程·川渝天然气基地”获重大突破,由勘探分公司提交的巴中气田首期305.5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通过了自然资源部油气储量评审办公室审定,标志着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再添新气田。中国海油发现2个大油田。其中,渤海获亿吨级大发现,为国内最大的变质岩潜山油田,也是其连续三年勘探发现的亿吨级油田,进一步夯实了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储量基础。10月,中国海油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2000米地层发现我国首个千亿立方米深煤层气田,探明地质储量超1100亿立方米。

  增储上产上持续发力。国家能源局今年1月9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油气产量当量超过3.9亿吨,连续7年保持千万吨级快速增长势头,年均增幅达1170万吨油当量,形成新的产量增长高峰期。其中,原油产量实现2.08亿吨,同比增产300万吨以上,较2018年大幅增产近1900万吨,国内原油2亿吨长期稳产的基本盘进一步夯实。海洋原油大幅上产成为关键增量,产量突破6200万吨,连续4年占全国石油增产量的60%以上。天然气产量达2300亿立方米,连续7年保持百亿立方米的增产势头。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三大盆地是我国增产主阵地,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增长极。

  落实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还体现在“三桶油”保民生、实现有温度的发展上。面对以往年度出现的天然气供应短缺现象,2023年上半年开始,以“三桶油”为代表的上游企业积极谋划,统筹长协与现货、生产与储备,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各方协同。中国石化全力抓好普光、元坝、涪陵、大牛地等主力气田综合调整和精细管理,保持自产气稳产上产;中国石油集团召开了2023—2024年天然气冬季保供动员部署视频会,部署集团公司2023—2024年天然气冬季保供任务。采暖季来临前,中国海油全力以赴稳定长协资源供应,积极筹措LNG现货资源,为保障采暖季天然气供应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积极统筹海气、煤层气、LNG资源联合调度,进一步增强资源供应能力。针对2023年冬季出现极寒天气和高峰用气需求,“三桶油”强化监测预警,抓好应急调度,加强气源储备和管网巡检维护,保证设施设备稳定运行及温度达标。在各方的努力之下,2023年我国天然气供应总体平稳。

  天然气市场恢复性增长,“一区一价”定价落地

  2023年1—9月,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约2709亿立方米,预计2023年天然气消费量3750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99亿立方米,增幅5.6%,增长主要来自交通、公共服务和发电用气,工业用气不及预期,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9.0%,增加0.6个百分点。供应端来看,2023年,天然气产量达2300亿立方米,连续7年保持百亿立方米的增产势头。

  2023年1—9月,我国天然气总进口量达1208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16亿立方米,增幅10.6%。其中,进口管道气501亿立方米,同比增加23亿立方米,增幅4.8%;进口LNG707亿立方米,同比增加93亿立方米,增幅15.1%。总体来看,2023年我国天然气市场处于恢复性增长期。

  2023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领域实现不同程度的恢复,天然气重卡销售量大幅反弹,成为其一大亮点。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1—8月,国内重卡市场终端零售量超过41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4%。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天然气重卡市场终端零售量超过7.1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70%。这背后的支撑因素,是运输需求恢复正常。作为支撑长途运输、港口运输的核心装备,重卡的市场需求快速提升。从价格因素看,天然气价格持续走低,同时柴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油气价差拉大是重要推手。对重卡用户来说,燃料成本占整个运营成本的40%,导致对成本比较敏感的重卡用户倾向于置换或者新购天然气重卡。同时,尾气排放要求日益严格,重卡企业对天然气重卡产品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安全性、可靠性、智能化、舒适性、节能降耗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提升,对重卡销售亦有推动。

  天然气价格改革,始终是能源价格改革的重点与难点。2023年,国家发改委根据《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暂行)》和《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暂行)》有关规定,对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天然气管道进行了定价成本监审,并据此核定了西北、东北、中东部及西南四个价区的管道运输价格。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核定跨省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的通知》。同时,要求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根据各价区运价率,以及天然气入口与出口的运输距离,计算确定管道运输具体价格表,2024年1月1日起执行。《通知》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天然气管网运输“一区一价”定价机制形成。“一区一价”定价机制运行后,管输定价规则向标准化靠近一步,跨区域的管输价格形成机制将水到渠成,对建设全国统一的天然气市场以及推进门站价格改革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能源安全立新功,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2023年,中央政府进一步要求能源行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要求石油行业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再立新功、再创佳绩。2023年2月,国家能源局《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出台。该方案有效衔接石油天然气行业碳达峰工作要求及《“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在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我国油气行业面临的转型压力不断增大,以“三桶油”为代表的能源央企,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中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实践。

  以油气与新能源融合为契机,中国石油正加快建设基业长青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发挥油气与新能源互相促进的作用,以清洁低碳能源生产供应为核心,打造清洁油品、天然气、地热、清洁电力、氢能、CCUS的“六位一体”清洁能源体系。为加速油气与新能源的大融合,中国石油实现以高科技培育油气与新能源融合的大产业,实施了“以电气化为目标的油气生产流程再造工程、以大基地为抓手的大型清洁能源开发工程、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综合智慧能源管控工程、以高科技为引领的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的四大工程。

  中国石化大力实施构建“一基两翼三新” 的产业格局以及“四供两融”的发展布局,并将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发展的核心业务。截至2023年10月底,累计建成11个燃料电池供氢中心、供氢能力2.4万立方米/小时,建成加氢站108座;风光装机规模1562兆瓦;地热供暖能力达8415万平方米;充换电站5000座、充电枪3.7万把,加油气站配套光伏站3364座。

  中国海油以保障国家油气安全为己任,统筹兼顾低碳发展,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雏形初显。新能源产业依托油气主业优势开展有效布局,海上风电、油田岸电、海上CCS、氢能等业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在服务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建设上实现了突破。特别是2023年,“海油观澜号”正式投产,海上风电为油气平台供电成为海洋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典范。海上风电与海水养殖、海上制氢等融合发展场景和模式,将相继开展示范验证。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联合出台《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就绿证范围、核发机制及交易等问题进行系统说明。2023年11月《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出台。统筹油气田分布、绿电基地规划建设、甲烷控排政策要求、绿证以及超级盆地资源一体化开发(油气资源与风力、太阳能资源富集区)等因素,预计“十四五”时期国内油气田低碳化、零碳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炼油能力达9.36亿吨/年,成品油供应充足

  中国炼油能力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3年底,中国炼油能力达9.36亿吨/年。其中,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中化为代表的主营单位合计炼油能力6.19亿吨/年,占国内炼油总能力的66.2%;民企炼油能力2.74亿吨/年,占国内炼油总能力的29.3%;其他经营主体炼油能力占国内炼油总能力的4.5%。

  在炼油能力极为充沛的背景下,2023年国内成品油产量随需求恢复而快速反弹。2023年,全国炼厂原油加工量7.4亿吨,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8%;炼厂开工率79.1%,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汽柴煤油产量4.45亿吨,同比增长11.4%,增速略高于消费增速。

  2023年,随着炼厂转型升级步伐提速及大型一体化炼化企业的集中投产,炼厂在成品油与化工用油、成品油不同品种间的调节能力显著增强。首先,炼油企业配套二次加工、深度精制装置进一步提升。二次深加工能力11.05亿吨/年,同比增长3120万吨/年;与一次加工能力之比119.7%,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特别是纯燃料型炼厂方面,根据自身优势及市场需求,适度发展化工业务。如安庆石化规划国内规模最大的重油催化裂解装置等。其次,一大批先进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集中释放。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盛虹炼化、中科炼化、广东石化等均已正式投产,裕龙岛石化加速推进中。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的汽柴煤收率总体较低,仅为30%~40%,且调节更为灵活。再次,炼油结构转型技术正加速发展,特别是新建炼油厂以炼化一体化深度融合为主要方向,主流路线包括建设催化裂化/催化裂解、加氢裂化、连续重整等装置,增产乙烯和芳烃原料,压减成品油或不产汽柴油。

  在此背景下,国内成品油收率可随着国内需求规模及出口配额变化而大幅调整,有力保障了国内供应。从近年汽柴煤油收率来看,其随着国内需求形势调整幅度明显增大。

  消费复苏,新能源汽车对油品替代加速

  2023年,是国内成品油消费疫后快速复苏的一年。全年成品油消费量约为4.03亿吨,同比增长9.4%,恢复至2019年的98.4.%。其中,汽油消费加速回暖,预计全年汽油消费量为1.64亿吨,同比增长10.3%,低于2019年0.1%;柴油消费约1.99亿吨,同比增长2.2%,恢复至2019年的97.4%;煤油消费约3515万吨,同比大幅增长67.6%,恢复至2019年的95.7%。

  2023年,成品油消费同比增速大幅攀升主要是由航煤和汽油推动的。受疫情影响,交通出行中的航空飞行无疑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故2023年航煤的恢复最为迅速。而2023年汽油消费的快速恢复主要是由于疫情放开后居民出行意愿增加所致的。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的汽油消费活跃指数较2022年明显抬升,约是2022年的1.58倍。

  2023年,我国柴油消费相对温和主要是因为柴油消费受疫情影响较小且柴油消费已基本进入峰值平台期。不同于汽油和航煤,柴油更多是作为一种生产资料,主要用于生产领域的供能及运输。但经济复苏不均衡特征影响,如餐饮消费保持相对强势,商品消费显著弱于季节性;房地产投资尚无起色,基建投资后劲有所不足。为此,2023年我国柴油消费较2022年有略微增加。

  2024年1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2023年汽车产销情况。其中,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创历史新高并实现两位数增长,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初步测算,2023年新能源汽车对成品油的替代达到1700万吨。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高,替代规模将继续扩大。

  随着新能源车快速发展,2023年两大石油公司开始加大深度转型,“油气电氢服”一体化综合能源服务站建设开始提速。特别是充换电站,中国石化累计建成近600座,中国石油建成近200座。在发展综合能源站的同时,两大石油公司加油站非油业务更加多元化,全力拓展零售、餐饮、车后等综合服务,以此提升加油站的综合竞争力。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