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乌克兰气不过,LNG挺不起
2024年03月05日 14:34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李 林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乌停止俄气过境将加剧国际LNG市场供需紧张,中国企业应做好三方面准备。

 

  近日,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负责人切尔尼绍夫表示,俄罗斯通过乌克兰向欧盟输送天然气的合同将于2024年底终止,乌克兰不打算延长该合同。总体来看,这一事件将加剧国际LNG市场供需紧张,拉高欧亚市场价格。中国企业应做好资源、市场和设施三方面准备,减少这一事件对国内市场的扰动。

  俄对欧管道气出口并非全部清零

  历史上,俄罗斯曾通过17个管道过境点向欧盟出口天然气。2014年,克里米亚半岛举行独立公投,决定脱离乌克兰,并入俄罗斯,一部分过境点陆续关闭。2022年俄乌冲突和北溪管道爆炸后,俄对欧管道气出口急剧萎缩,2023年仅有4个过境点(分别位于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亚)还在保持俄罗斯管道气出口。

  通过这4个过境点,俄罗斯主要经由三条通道向欧洲出口管道天然气,自北向南分别为:通道一过境白俄罗斯,经Kotlovka输往立陶宛,气源来自于亚马尔-欧洲管道,2023年前9个月输气量14亿立方米,在俄管道气中仅占5%;通道二过境乌克兰,经Uzhgorod输往斯洛伐克,气源来自于兄弟和联盟两条天然气管道,2023年前9个月输气量92亿立方米,占比31%;通道三过境土耳其,经Strandzha2和Kipoi输往保加利亚和希腊,气源来自于土耳其溪和蓝溪两条海底管道,2023年前9个月合计输气量185亿立方米,占比64%。

  据媒体公开报道,将在2024年底关闭的通道是第二条,仅影响俄对欧管道气出口总量的1/3。这一通道关闭后,如果欧洲方面仍有需求,俄罗斯可以通过一和三两条通道增供,或以重启其他过境点的方式继续向欧盟出口管道气。

  LNG供需格局将再度趋紧

  2023年1—9月,俄对欧管道气出口共计291亿立方米,占同期欧盟天然气总供应量的9.9%;而其中过境乌克兰的管道气为92亿立方米,仅占欧盟总供应量的3.1%。根据当前俄罗斯和欧洲局势,在过境乌克兰的管道中止输气后,欧洲更有可能选择其他气源来填补减量带来的缺口。

  然而,在备选气源中,欧洲本土自产气随着荷兰格罗宁根大气田的关闭产量逐渐下降;挪威和非洲管道气2022年以来全力上产,但频发的检修和事故表明产能趋近极限,增长空间有限,真正可行的替代气源只能是漂洋过海而来的LNG。

  根据2023年前9个月的供应数据预计,2023年全年俄罗斯经乌克兰的管道气出口量为123亿立方米,约需进口876万吨LNG来弥补这一缺口。根据统计,2022年欧洲LNG接收能力合计为1.99亿吨/年,2023—2025年间将以平均每年2570万吨的速度快速增长,2025年将达到2.76亿吨/年。新增接收能力主要集中在此前高度依赖俄气的德国、芬兰和爱沙尼亚等国家。因此,欧洲新增LNG接收能力可以轻松满足新增进口需求。但是,国际LNG市场能提供这部分新增需求吗?

  近几年恰逢全球LNG产能低谷期,2023—2025年间年均新增LNG能力仅为1100万吨,仅相当于前5年平均增量(2260万吨)的一半。受产能限制,2025年前全球LNG供需将保持紧张态势,欧洲和亚太气价或将再次走高。

  中国企业需做好准备

  经过2021—2022年的市场大幅波动后,我国天然气市场2023年重回正常轨道,预计2023年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3900亿立方米,较2022年增长7%。2024—2025年,如无其他突发事件影响,预计市场将保持每年200亿~300亿立方米的新增消费,到2025年市场消费总量达到4400亿立方米。

  在国际天然气市场整体供需紧张的格局下,为减少俄乌“斗气”及类似事件对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建议我国天然气经营企业提前谋划,在资源、市场和设施三个环节做好准备。

  在资源环节,企业有必要根据自身经营需求,提前预定一部分2025年LNG资源,并通过浮动价转固定价、套期保值等手段锁定供应成本,以有效规避国际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管道气方面,继续扩大俄气进口规模,以相对低价的管道气平抑LNG价格波动;同时,还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推动俄罗斯管道气更多地进入中亚,这部分资源即使不能通过中亚管道直接输往我国,也可以用于满足出口国当地的天然气需求,降低中亚管道冬季断供的风险。

  在市场环节,各级销售企业应继续坚持合同化保供原则,与下游用户积极签署有量有价的供气协议,继续扩大跨年度的中长期协议签订规模;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油气价格联动,并根据下游用户需求提供代理套期保值等增值服务;在实现向下顺价的同时,也帮助终端用户锁定用气成本,实现供需双赢;地方政府则应根据已经建立的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按规则适时联动调价,及时疏导用气成本。

  在设施环节,近年来我国一批储气库、LNG接收站建成投产,原有的储气调峰短板得到明显改善,在近年来的冬季保供和2022年初国际气价大幅跳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平抑了国内价格波动。设施建设运营企业后续应继续提升储气能力,按期实现储气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也应注重尖峰保供能力的建设,按照60/90天采出标准配备储气库最大日采出能力,10/15天气化外输标准配套LNG接收站气化外输能力,减少短时极端天气对局地天然气保供的影响。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