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壳牌牵手比亚迪的逻辑
2023年02月22日 18:49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徐伊斯特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最近这几年,壳牌等国际巨头纷纷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展开合作,将结出怎样的果?

 

  近期,汽车市场传来了“壳牌入股比亚迪旗下电动汽车投资公司”的消息。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由60%降至20%,新增壳牌(中国)有限公司为股东,持股比例达80%。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投资,以及充电桩与充电站的投资、建设等。

  这个事件可以追溯到2022年3月,当时两家公司签署了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壳牌未来将为比亚迪的个人和商业客户提供会员服务,覆盖其充电漫游网络上超过27.5万个充电终端,双方将共同为比亚迪在欧洲的客户开发车队解决方案和专属充电服务。

  早而有之

  充电业务被视为未来成长性产业。作为世界油气巨头之一,壳牌是传统能源企业中绿色转型较早的成员之一。早在2017年10月,壳牌就收购了荷兰NewMotion公司,成为国际油气巨头中正式迈入EV充电市场“吃螃蟹”的第一家;2019年2月,壳牌全股并购欧洲最大的储能电池制造商、德国家用储能巨头Sonnen,目的是通过合作在德国进一步开展综合能源服务并提供和电动汽车充电解决方案;2021年的11月,壳牌与中国蔚来汽车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到2025年在中国共建100座换电站,并从2022年开始在欧洲进行换电站的建设、运营试点工作;2022年5月,壳牌与德国ABB电动交通公司签署协议,双方计划在德国推出第一个全国性Terra 360一体化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未来12个月内,在全德境内建成200多个充电桩;2022年9月,与中国北汽新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围绕充换电等能源补给服务领域展开合作。

  当然,看准了这片“新蓝海”的不仅有壳牌,其他国际石油公司也在全球各国频频出手新能源充电业务。2017年1月,道达尔收购荷兰EV充电桩业务企业PitPoint,推进荷兰各地充电业务。2018年,雪佛龙启动了规模为1亿美元的未来能源基金,投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2019年,又投资2.4亿美元,参与了美国充电桩运营霸主ChargePoint的H轮融资;2020年3月,启动了基于普鲁士蓝电极和钠离子电解质新电池技术开发,对Natron Energy公司实施战略投资,以支持其开发用于电力需求管理的固定式储能系统车辆(EV)充电站。BP公司则是在2019年,与中国滴滴公司宣布合作,在中国建设运营新能源车充电基础设施;2022年8月,斥资收购了英国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运营商ChargeMaster,并投资StoreDot和FreeWire两家充电企业,其目标是在英国增设2000多个充电点,到2021年充电点总数已达到9000个左右;2022年9月,BP又与美国赫兹公司合作,拟加大开发美国电动汽车充电站网络。

  底层逻辑

  国际油气巨头投资新能源充电设施的底层逻辑无外乎三点。

  一是基于“大能源”公司建设路径的能源转型逻辑。国际油气巨头,尤其是欧洲的国际油气巨头,在其能源转型战略推进实施进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及其实施。他们与北美国际油气巨头采取“油气+CCS”的路径不同,立足成为“大能源”企业欧洲国际油气巨头,近年来,不仅积极拓展风光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氢能业务,而且对投资和收购各地电力公司以及与传统能源相关的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业务也青睐有加并付诸实施。

  二是基于发挥现有油气销售终端网络优势的战略逻辑。目前国际油气巨头庞大的油气终端零售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产资源,蕴含着庞大的消费场景应用现实。随着全球各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径,石油、天然气消费在未来数年或数十年逐步达峰,在加油(气)站内增加充电设施或将其改造成为油气氢电非一体化的综合能源站是积极利用和发挥这些国际油气巨头现有终端零售网络优势的现实选择。在油电混合汽车占据一定市场规模和未来终端电气化水平逐步上升的交替用能消费情景下,传统国际油气巨头利用其油气零售终端网络开展充电服务是其及时转换服务模式并继续保持市场先发优势的一个有利措施。

  三是参与并主导新型便利绿色出行业务的市场逻辑。随着全球140多个国家发布“零碳”目标并着手推进实施,传统化石能源驱动的重碳型汽车等交通工具也会逐步淡出历史舞台。新能源汽车及其充电设施这个“蓝海”市场引起了国际油气巨头的关注和介入一点都不奇怪。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管理优势,在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中找到相遇的交汇点,推动新能源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并谋求自身市场份额,符合国际油气巨头长期市场开发基本逻辑。

  对国内油气企业的建议

  面对国际油气巨头的频频出手,国内大型油气公司也没有无动于衷。2021年以来,中国石化与国内蔚来汽车、奥动新能源、玖行、伯坦等多家新能源企业开展合作,布局快充、超充、换电等业务,计划到2025年充换电站数量拓展到5000座。但是相比于国际油气巨头积极主动的战略谋划和咄咄逼人的资本运营行为,国内油气企业必须从战略规划、转型路径和市场行为上予以积极主动应对和主动作为。

  首先,在战略规划上,国内油气企业在制定其长远发展战略和规划时,对电力投资、充电、终端电气化等业务予以战略考量和相应的规划部署;其次,在转型路径方面,在现有石油、天然气业务的基础上,保持对热、电、氢以及CCS/CCUS,甚至煤炭地下气化等产业保持开放的情况下,对于发电业务、充电业务、储能业务等与能源相关的市场保持开放状态,保持关注度和饥饿感;第三,国内油气企业开展发电、充电和储能业务,不仅要按照科技自立自强的原则,实施有效的固定资产投资形成自主能力和产出,而且也要考虑采取资本运作的市场化方式,并购发电企业以及充电、储能业务运营企业,快速在技术、市场和专业人才方面达到一定的规模水平。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