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随笔
“一带一路”:包容性之路
2023年01月12日 10:55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陆如泉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模式,需要顾及社会基层的利益,需要让经济增长惠及更多的民众,这就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包容性经济全球化使命。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九年。2023年,将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建设十周年。无论是“十年磨一剑”也好,还是“十年只是开端”也罢,“一带一路”前十年建设的辉煌、喜悦、调整、反思和教训,都值得我们去回望,以便我们走好下一个十年和下下个十年之路。

  我们知道,“一带一路”建设是伴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而出现的一个新兴事物,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新的经济全球化道路。2017年5月份召开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会议联合公报》提出推动“自由包容性贸易”,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重要机遇,有助于推动实现开放、包容和普惠的全球化。因此,很大程度上,包容性全球化,特别是包容性经济全球化是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理论视角。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模式,需要顾及社会基层的利益,需要让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延伸至更多地区,需要让经济增长惠及更多的民众,这就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包容性经济全球化使命。说到底,世界需要更加包容的全球化,而“一带一路”倡议则提供了一个通往包容性全球化的路径。

  包容性经济全球化不是全球化开倒车或“逆全球化”,而是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就技术创新驱动的全球化而言,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一带一路”倡议,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就资本“空间出路”驱动的全球化而言,两者的基本机制也是相同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全球化不能仅仅为资本空间扩张和积累服务,也要照顾到人们的需要。

  特别是,国家需要从主要服务于资本积累和扩张,转向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并提高治理能力。首先,各国政府需要加强合作以应对全球挑战,如金融市场动荡、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等;其次,国家需要强化保护基层民众和贫困人口的能力,如扶贫与乡村振兴、再就业培训、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等;最后,国家需要具备对资本市场的引导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以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为此,进一步推进全球化,需要考虑如何照顾“弱者”,应坚持“开放包容”和“平等互利”的理念,以及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突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而这就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定位。也许很多人都会问,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普惠和包容发展,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的举措在哪里?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先生认为,由于资本回报率总是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可以理解成国民收入增长率),所以贫富差距是资本主义固有现象。皮凯蒂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观察到,过去300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的投资回报平均维持在每年4%~5%,而GDP平均每年增长1%~2%。5%的投资回报意味着每14年财富就能翻番,而2%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财富翻番要35年。在过去100年的时间里,有资本的人的财富翻了7番,是开始的128倍,而整体经济规模只会比100年前大8倍。

  而过去40年在新自由主义理论加持下的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放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个国家内部的财富悬殊差距。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微观层面的做法是向富人征税、征更高的税;在宏观和多双边关系层面,就是要控制本国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收益率,让资本的收益惠及更多的人群,通过政策引导和规划,让资本更多投入到基础设施、工业化、绿色低碳、乡村发展等领域,真正实现包容性发展。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