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闯市场 中原铁军竞自由
2022年12月15日 17:03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赵 玥/李向阳 袁旭光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十年风雨兼程,中原石油工程在完全市场化、高度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上铿锵前行。

 

  “中原佳气郁葱葱”!

  1975年的濮阳,濮参1井钻至2607.6米深时,一股强大的工业油气流呼啸着喷薄而出——中原油田就此诞生,中原石油工程铁军基业初奠。

  随着油田资源衰竭,中原石油工程施工队伍秉承“为生存而超越”,走向市场接受洗礼。2012年12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工程板块改革重组,作为国内石油工程行业最早“走出去”的队伍,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应运而生。之后的十年风雨长路,换来春华秋实——构建起中原、西南、西北、华北、东北“国内五大区域市场”,切实当好服务勘探开发的主力军;积极投身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知名油服企业同台竞技,建立了沙特、科威特、非洲、哈萨克斯坦“海外四大规模市场”,连续16年入选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勇当打造海外半壁江山的先锋队;2012年以来,累计实现收入1012亿元,上缴税费56亿元,多次被评为中国石化A级企业……

  完全市场化,高度国际化。这是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十年发展的结果,也是奉为圭臬的经营哲学。每一项成就,都在诉说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端牢能源饭碗,中原铁军使命在肩、无愧时代!

  驰骋海外,撑起发展擎天柱

  忆往昔,岁月峥嵘。

  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中原油田内部钻井工作量锐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中原石油工程队伍,在国内石油工程行业首开面向市场创大业的先河。

  1992年,面对“油少人多”的突出矛盾,中原石油工程第一支队伍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如今,海外市场是中原石油工程的发展支柱,更是创效的半壁江山。2013-2021年,累计签订合同额453亿元,实现收入320亿元。在化解寒冬危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坚定的“压舱石”作用。

  征战海外,谈何容易!中原铁军用一滴滴汗水砸出前行的道路。蚊虫肆虐、风沙侵扰、高温极寒,中原海外将士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矗立起一座座巍巍钻塔。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海外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吴修国回忆时感慨道:“进军海外初期,因为气候炎热、水土不服,有些职工流鼻血、长溃疡,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环境。”

  弹指一挥间,征战海外30年已悄然而去。中原石油工程是第一个进入沙特市场的中国石油工程承包商、首个通过沙特阿美公司固井资审的中国公司、中国石化系统内唯一通过道达尔钻修井资审的承包商。

  中原石油工程在关键节点上,总是踏准节奏,选对方向。2005年,抓住国际油价高位运行的难得机遇,在沙特市场连续中标13台钻机,队伍规模达到17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石油工程市场遭受重大冲击。公司积极转变发展思路,推动沙特市场多元化发展,2010年,在17家参与竞争的全球知名钻井承包商中脱颖而出,与哈里伯顿公司“抱团取暖”,顺利签订阿美南部油田大包项目5年“背靠背”长期合作协议,平稳度过金融危机。

  与国际一流油服公司合作,考验的不仅仅是技术实力、吃苦耐劳,更考验敏锐洞察力和管理规范化。在合规管理上,他们一直秉持“木桶原理”,早在国家倡导前就形成了一套合规管理体系。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一步一个脚印,中原铁军踏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广阔市场,也踏出金光闪闪的中国力量。发展成为阿美公司陆上钻井主要承包商、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公司中东北非首选钻井承包商、道达尔全球合作伙伴。海外项目收入、利润在中国石化海外井筒业务中占比突出。海外项目先后承钻了南苏丹73%的探井,树立了也门“欠平衡钻井里程碑”,钻穿了哈萨克斯坦4397米巨厚盐膏层,开创沙特首例点对点目标井救援先例,打造中国首台超静音环境友好型钻机和集团公司内首个装备PM管理系统,实现超深井钻机纵横双向平移以及科威特陆上钻井注采一体化施工,日费率、生产时效、搬迁时效等主要指标稳步攀升。

  今年以来,海外市场克服疫情冲击,实现逆势突围、向上而行。沙特市场新启动钻机6部,非常规气井钻井项目实现突破,队伍规模创历史之最;科威特市场3支队伍合同延期,新中标4台钻修井机5+1年合同;哈萨克斯坦市场中标58口大包井项目;首次进入道达尔乌干达项目,首台钻机业已发运。总结经验,吴修国归结为三点:上级组织的科学谋划、广大员工的爱岗敬业、职工家属的无私奉献。“尤其疫情这三年,我们过得很艰难,好多员工都是坚守海外市场超过一年,大家都很理解,没有抱怨。”中原海外将士执着坚守、砥砺奋进,以优异业绩彰显了央企“中国品牌”的含金量。

  纵横国内,手提技术三尺剑

  为了立足市场,极限在哪儿?一批批中原铁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以实干和成绩回答了跨越时空的发展之问:突破极限,大有可为!

  中原石油工程队伍手握成熟技术,打下一片广阔天地,为巩固拓展市场添砖加瓦。

  2003年,普光1井获得高产气流,国内规模最大海相气田横空出世;

  2007年,元坝1井取得了重大勘探成果,发现了迄今国内埋藏最深海相大气田——元坝气田;

  2012年,焦页1HF井获得高产气流,标志着我国页岩气开发实现战略突破,提前进入规模化、商业化发展阶段……

  中原石油工程在本部的工作量最低时仅有1.7%,必须要用最锋利的技术之剑去攻坚市场。十年来,中原石油工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进步聚集磅礴之力,助力施工“1字号”井增至502口,完成深井1318口,占比35.61%。助力发现普光、元坝、涪陵、塔北等23个深部油气田,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

  “普光1井打了五百多天,遇到的挫折不胜枚举,施工过程太艰难。”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发展部经理王鸿远记得,当年普光气田勘探初期,中国石化领导给他们提了个目标:一年必须打两口井。

  迎难而上,方显英雄本色;中原铁军一诺千金,掷地有声。秉着一口气,不到两年,他们就实现了这一目标,不负重托,不负盛名!

  道,阻且长。2014年,低油价“极寒期”突如其来,石油工程市场量价齐跌,甲方大幅压减投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对钻井施工提出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答案是以核心技术占领市场。

  “这几年,通过石油工程技术进步,我们不断地把机械钻速提上去,钻井周期压缩下来,为甲方的降本增效做了很大努力。”王鸿远说。

  在西北工区,塔河之外找塔河,中原石油工程的“极速前进”令人咋舌。5000米的井,现在不到一个月即可完钻。原来施工8000米的超深井大约需要近300天,现在最快仅要122天。

  2022年8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中国石化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实施的“深地工程”获得突破,顺北803斜井测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

  这口井是中原石油工程在顺北工区施工的第5口“千吨井”,他们靠着实力“打”进了央视。

  近年来,随着国内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深井及超深井的数量日益增多。据统计,公司十年来打下超深井473口,占比35.04%,其中,8000米超深井19口。通过科技攻关和不断技术完善,形成了深井超深井钻完井等6项核心技术、固控设备研发等6项特色技术、钻完井液助剂及体系等6项专项技术,为集团上游高质量勘探与效益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在深井、超深井方面承担了多项国家课题,在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他们把超深井施工作为优势学科,着力攻关9000米钻井施工,提前做好万米井深的技术储备。

  越来越多的“首创”“核心”,背后彰显的是中原铁军为国为民、矢志创新的深厚情怀,是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投入和付出,更是携手全产业链、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交出的精彩答卷。

  手持高端技术这一利剑,中原石油工程公司不断主动出击,披荆斩棘,引领市场。

  “原来是技术走到哪里,我们科研攻关到哪里,现在则需要用先进的技术去引领我们市场的拓展。”中原石油工程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蒋金宝说。

  面向现场、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是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对技术的规划。它是最早进入页岩气市场的公司,形成了页岩油气钻完井、大型超深高酸性气藏钻完井等钻井技术体系,开发了国产气体钻井技术,并形成自己的标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制的VDX钻井参数仪,深耕海外市场十多年,成为中国石化中东钻修井队伍的标配产品,已在13个国家推广应用。目前,中国石化下属企业中,从事钻井仪器仪表研制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仅此一家。

  技术的延伸不止于此。

  从建成中国石化第一座枯竭型储气库——文96储气库,到承揽中国石油高难度储气库——呼图壁储气库的钻井工程,再到交出华北地区最大的储气库——文23储气库的66口井的钻井、完井注采施工的亮丽答卷,中原石油工程探索形成了井筒密封完整性、储层保护和提速提效方面的8项技术成果,及10项中原枯竭型储气库钻完井工程技术规范。如今,他们正在高效助力华北最大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群——中原储气库群再度扩容。

  强者从何而来?来自对技术的执着和钻研,来自对技术的前瞻和引领。中原石油工程锻造技术这一企业发展“利器”,在市场上唱响凯歌,不辍前行。

  装备提效,增强市场竞争力

  2022年8月22日,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全国首台静音自动化钻机,也是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道达尔乌干达项目首台钻机,在四川广汉正式发运海外。“这是我们首次批量钻机中标,并拿下长周期合同。”装备管理部经理习伟东难掩兴奋介绍说,“道达尔乌干达项目位于乌干达森林公园内,属联合国自然保护区,环保要求极其严格。”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年前,公司凭借海外市场优异业绩从多家油服公司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中标道达尔乌干达3台钻机石油工程服务项目。这背后,离不开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十年来在装备上的沉淀与积累。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把装备称为“命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这十年来,中原石油工程装备技术水平发展迅猛。以电动化钻机为例,目前,该公司电动钻机占比达到了55%,十年前只有20%多;而代表国内较顶尖水平的80、90型钻机,10年前仅有1部,目前增至12部。

  装备的结构也得以长足优化,从以往的规模发展转变为当前的精细发展。“2012年,我们70型以上钻机占比有28%;现在占比上升到57%,更好地适应了市场和技术发展需求。”习伟东说。

  动辄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装备,也给中原石油工程公司设置了巨大障碍:在低成本发展思路下,不可能随心所欲地购置装备。

  乘势而上、跨越发展,在大有可为的时代里大有作为!中原铁军岂因眼前困难停止发展的脚步,收紧攻占市场的万丈雄心?他们因势而动,结合市场需求,加强装备管理,采取补充、更新、改造和淘汰相结合方式,滚动式地优化调整装备结构。

  装备管理的观念也随之改变。装备管理部高级主管唐道见说:“以前市场需要什么装备,就去配置什么装备,后来我们注重提前和系列化储备。”

  装备不是单独运行,需要通过体系管理才能发挥最大合力。中原石油工程建立完善了三级装备管理网络,全面推进制度建设,操作规程百分之百覆盖,以保证装备运行安全完好、经济高效。

  比如,钻井使用的储备罐特别多,他们研制了自动延时启停装置,将用电量降到70%以下。

  比如,井下特种作业公司专门成立高压件的维护队,所有的高压件全部实行二维码管理。

  再比如,注重标准化和配置通用化,沙特、科威特等市场的钻机配备标准基本一致,多部钻机之间可随时调剂互补,有效弥补更新补充的不便。

  今年,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开展了装备管理示范基层队创建达标活动,制定了9个专业20个标准。分区域创建示范基层队,激励其他队伍纷纷进行对标追标达标,有力提升装备现场管理水平。

  回望来时路,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秉持“完全市场化,高度国际化”理念,在市场风浪中搏击,在转型发展中壮大;着眼当下,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应对市场的危机挑战中奋勇前行,独占鳌头;展望未来,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坚守“找油找气,兴企报国”的时代使命,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行稳致远,以铁军在市场中铸下新丰碑!

  责任编辑:石杏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