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资讯  >  国内
姜志光:一线二十载百炼成钢
2022年10月12日 18:23   来源于:中国石化集团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记党的二十大代表、炼化工程集团起运公司起重工程队队长姜志光

 

  初见姜志光,与想象中不同。他态度温和,说话不紧不慢,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几乎一直面带微笑,总是强调“我做的事情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说的,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

  姜志光的特别之处浓缩在履历里:工作24年、入党13年,从工程建设一线工人,成长为中国石化安装起重工技能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的成长经历既是个人扎根一线、忠诚履职的真实写照,也是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生动缩影。

  初出茅庐 暗下决心赶上师傅

  1977年,山东招远,姜志光出生在十建公司机修厂一个普通机械维修工人家庭。

  在父亲熏陶下,1996年,姜志光高中毕业后,进入中国石化十建公司技工学校学习。这一年,我国颁布职业教育法,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开始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成才道路纵横通达,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选择。

  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孕育了巨大的技能人才需求。姜志光毕业后,成为十建公司起重工,加入茫茫建设大军。

  回忆刚入行的日子,姜志光觉得自己“运气不错”。

  这份运气其实是“难”。他被分入的班组被称为“特别能战斗”班组,主要从事吊装行业里难度最大的大件吊装。当时没有大型吊车,主要以桅杆吊装代替大型机械吊装。起重工实际上更多是执行人员,但由于技术人员不足,怎么确定角度、穿滑轮等等,都需要起重工参与。

  这份运气其实是“严”。姜志光的师傅唐行广是中国石化劳动模范、山东省首席技师,是当时吊装行业的佼佼者,要求极为严格,平日里教导徒弟几乎不带笑容。刚刚入行的初级工姜志光从事的是抱杆作业,几乎是一份体力活,每天要拽大量的钢丝绳,抬大量的道木,一天干下来手指都抽筋。即便如此,晚上姜志光还经常往师傅们房间里钻,师傅们也不吝赐教、传授经验。

  “不抽烟、不打牌、不喝酒,自律性极强。”与姜志光共事20多年的老同事贾明伟这样评价他。早年间设备、人才的匮乏,反而让好学的姜志光打下了良好技术基础。

  在姜志光看来,未来是有奔头的:“干起重很辛苦,但学到东西也开心,所以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当时看我师傅干得那么优秀,便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师傅。都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嘛!”

  入行初期养成的严谨自律、勤学善思的好习惯,姜志光保持至今。

  “他走路特别快,眼神特别‘毒’。”不少同事如此评价。2019年,姜志光成为起运公司主任技师,在一次现场起重工操作考核中,远远就看到400吨吊车将近60米长的吊臂尽头,有一个圆柱形滑块歪了。检查发现,螺丝脱落了一个,如果掉落将非常危险。“滑块也就水杯大小!”贾明伟对此佩服不已。

  现如今,“老师傅”姜志光反倒经常往年轻人屋里钻。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与别人交流是非常好的学习途径。他也像师傅唐行广一样,对年轻人倾囊相授,为公司培养了多名人才。这些年轻人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与当年的姜志光一样,一步步迈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雄鹰展翅 成功挑战一个个高难度

  进入21世纪,我国石化工业迎来大发展,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5年,茂名石化乙烯扩能,对大件吊装实施一体化,即单个单位承担全部大件吊装任务,大大节约调配时间和成本,有着示范意义。28岁的班长姜志光被委以重任,第一次独自带队伍承担整套装置吊装任务。

  现场情况复杂,考验的是他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压聚乙烯装置环管反应器是进口设备,管径0.7米、高度超过60米,又细又长,很容易变形。他基于之前的经验,创新在地面将管连好,分模块吊装,并且准确增加了吊点,保证了设备不变形,安全就位。

  在往混凝土框架里吊装换热器时,姜志光再次遇到困难。混凝土框架已经封顶,必须从侧面送进去,但侧面开孔存在一些障碍物,小于设备尺寸。80多吨、大约11到12米长、直径3米多,再加上管口,直径约4米多——时隔17年,对设备重量、尺寸,姜志光记忆犹新。他与同事精准计算角度,借助滑轮、索具,把设备转了90度,送进去后再一点点反转90度,恢复原状态,平稳就位。

  该项目的顺利投产,使茂名石化成为国内首个百万吨乙烯生产基地。

  在数十米高空,吊装百吨、千吨的精细设备,落点不能有毫厘偏差。面对高难度的大件吊装,姜志光常常主动请缨。“我愿意去尝试新的挑战。大件吊装整体上是有难度,但也没那么难,主要是保证人员、车辆、索具安全。”经过20多年的磨炼,他愈发自信。

  2007年,在青岛炼化吊装国内最大两器(再生器、反应器)设备;2008年,在镇海炼化吊装当时国内最高火炬;2013年,在神华宁煤吊装煤制油项目8台当时国内最大的2000吨费托反应器……在姜志光看来,尽管设备越来越大,模块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同时吊车也越来越大,数据计算能力越来越强,吊装变得更容易。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一次次塔起灯亮中,已经成长为班长的姜志光决定做一件大事——申请入党。“当时我当班长4年多了,感觉个人作风、表现还可以,便向组织提出了申请。”2009年,他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010年9月,他代表中国石化参加全国吊装技能大赛获得第三名,2011年4月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20年12月被聘为主任技师兼起重工程队队长。

  “一名好的起重工,首先是一项任务交给你,要知道怎么干,其次是不拖泥带水,能领着别人好好干,最终目的是齐心协力把工程干好。”姜志光说。

  这样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浸润在长达24年的起重工生涯里,体现在工作点滴中。24年来,他总要提前勘查现场,与技术人员深入交流方案,并结合丰富经验提出建设性意见,还习惯在组织完施工后,到各个起重作业点上检查、搭把手,甚至像当年一样拉拉钢丝绳、搬搬道木。他对起重工作的负责,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经他手的吊装没有出过一起上报事故。

  炼成钢 向世界展示中国吊装强大实力

  2015年,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大潮中,中国石化稳步推进专业化重组,整合吊装、运输业务,成立起运公司。在国内最大的起重运输公司工作,意味着姜志光有了更加专业、强大的发展平台,可以尝试的领域变得更宽广。

  吊装,一起一落,干净利索,但随着起重机吨位变大,转场时拆组装起重机这个步骤变得烦琐、耗时。前些年,拆开全球最大4000吨履带式起重机,即便加班加点也要十一二天,在争分夺秒的项目上,时间就是效益。

  “身为共产党员,必须要有大局意识,想着怎么去把工作干好,对业主负责。”2019年,在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上,姜志光开始思索:能不能把起重机模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他反复计算,研究运输路线和车辆,最终将起重机拆成5个模块,“6天就可以拆完,节约一半时间”。这套拆装方法优化后固定成工法,累计完成了10多万吨大型设备吊装任务。后来,这台“国之重器”几度出海,圆满完成海外大件吊装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人的工匠风范和中国吊装的强大实力。

  面对技术难题,他勤于钻研试验,选用不同级别的连板与吊索组合,创新开发出新型3000吨吊装平衡梁,用一套吊具即可服务多台大型设备,无需为每台设备配置一套吊索,大大节约成本。该方法中的平衡梁转向节设计还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他因势利导,积极创新,立足充分发挥炼化工程集团“大兵团”作战优势,累计提出30多项合理化建议,大大提高施工效率、经济效益:2019年,在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上,改变160米高火炬分段节数,用1250吨起重机替代1600吨起重机,降低成本近100万元;2021年,在海外项目上,加大塔架系统地面模块化组装深度,减少高空作业风险……

  一个接一个的大型项目,拼装出我国制造业发展蹄疾步稳的生动图景,也不断拓宽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身为高端技能人才,姜志光202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1年取得特级技师技能等级,2022年被聘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能大师。

  在某种程度上,青年姜志光关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理想已经实现了。“现在水平还是没有师傅高,但现在平台大、机会多,中国石化有62名在岗高端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在过去是不能想象的。”他说。

  社会各界对劳动的尊崇、对劳动者的尊重程度越来越高,高端技能人才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待遇也越来越好。“我与父母闲聊到有人跳槽的事,父亲非常严肃地告诉我,不管别人怎样,咱家不行。有时候,我过年为了工作不回家,父母也都理解,这就是石化人的家风。”他牢记父母的教诲,始终兢兢业业。

  一年来,他因海外工程建设及疫情防控,一直没与家人见面,8岁的儿子常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却早早懂事,没有哭闹过。“因为这对石化工程人来说是很平常的。”他在接受采访时,总提到“平常”,所从事的工作是平常的,通宵坚守是平常的,创新工法是平常的……但正是这些“平常”,铸造了新时代工人的伟大品格。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