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生活  >  史鉴
【史鉴】“干打垒”千万间,石油人俱欢颜
2022年05月16日 11:16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栗荏隽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人人建“干打垒”,实现了“人进屋、机进房、车进库、菜进窖”的目标。

 

  “这就能多搞。去年30万平方米,今年20万平方米,就是50万平方米。每人平均 10 平方米。”1961年7月23日,邓小平第一次视察大庆,看了“干打垒”房屋后满意地说。

  大庆油田建设者们正是居住在这近乎原始的“干打垒”房屋里,干出了震惊世界的伟业。以大庆油田为主要支柱,1963年我国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

  体察国情

  1960年开始建设大庆油田时,国家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一方面国家石油资源严重短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用油处于危机的边缘;另一方面建设资金拮据,物资匮乏,职工生活困难。在这样的主客观条件下,石油工业部党组体察国情,精心运筹,提出了集中使用石油系统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展松辽石油会战的方案,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并迅速付诸实施。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会战准备,1960年2月开始陆续从玉门、新疆、青海、四川和辽宁等地的油田、炼厂和全国其他石油企业、院校、设计研究单位,成建制地调集油田勘探开发建设的职工队伍,各自带设备、器材和生活用品,紧急开赴大庆。同时,会战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地各级党和政府与中央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一个以石油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各类干部为主体,各方面配合的会战队伍形成了。

  到3月底,已到达大庆的石油职工、复转军人及地方调来的干部4万余人,各种机械设备车辆上万台。4月29日庄严宣告在北纬50度的高寒草原上,迅猛展开了石油会战。会战职工奋勇拼搏,捷报频传。6月1日,即从萨尔图火车站首次开出了满载大庆原油的列车,向祖国和人民报喜。

  实现目标

  会战虽然进展很快,但面临着多方面巨大的困难。那时,一个重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解决几万名职工的住房和上万台设备、车辆入库以及储存蔬菜过冬的问题。油田建设地区,原是以畜牧为主的嫩江草原,远离大中城市,农民村落也很稀疏,而且没有公路网,气候酷寒,最冷时达零下40摄氏度。会战第一年夏季多雨,冬季来的又早,10月初便下了雪。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加之国家对油品的需求迫不及待,不可能用一二年时间先搞好生活基地,以后再上队伍开展会战,而是直接把队伍开上去,立即投入油田建设,同时采取一些非常措施,安排职工生活。开始之初没有固定的房子,只能挤在简易的帐篷和少量的活动板房里。工人宁可自己承受困难,把唯一的“干打垒”破旧奶牛配种房,让给当时在前线指挥部的部长办公、开会、睡觉。但是,这些临时措施只能解决燃眉之急,解决不了长期站脚扎根的问题。

  在如此严寒的地区,集中众多的职工和大量的设备,没有可靠的御寒手段,就可能冻伤大批的人甚至死人,也可能冻坏大量的设备。若遇上当地群众都怕的“大烟泡”的风雪,就可能使会战队伍陷于全局瘫痪,甚至毁于一旦。当时,可供选择的只有两条。一是入冬前把大量队伍和设备撤下去,来年开春再开上来。这势必劳民伤财,拖延油田开发时间,一场党中央所要求的高速度、高水平的大会战,就要形成拉锯战、消耗战,客观形势、国家利益不容许。二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职工队伍和设备安全过冬,且长期坚持下去。这是唯一的出路。

  怎样解决建房的问题呢?从会战领导机关到基层小队,大家都在出主意想办法。同时,派出了一批批建筑设计施工技术人员,深入到附近的城镇、村落,尤其是找民间瓦匠,调查居民建筑的用材、设计、施工情况,发现附近城镇除主要公用建筑为砖木结构外,居民建筑主要是砖框土坯房和一种当地被称之为“干打垒”的房子。这种“干打垒”房子除了门窗和房檩需要少量木材外,墙壁是就地取土装入活动木板内,分层夯实,房顶是将当地的羊草绺成草把子做垫层,上覆泥巴抹光而成,取暖则用火墙或火炕。

  这种“干打垒”房子看起来土气,但厚墙厚顶,结构严实,防寒性能好,暑天也不太热,适合居住,且施工简单,操作容易。特别是就地取材,随处可建,便于广大职工人人动手,大面积地进行建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多方案的比较论证,会战指挥部决定采用“干打垒”方案,发动广大职工建造“干打垒”房屋,渡过难关。在当年仅用四五个月的时间,就建成各种“干打垒”住房近100万平方米,实现了会战指挥部提出的“人进屋、机进房、车进库、菜进窖”的目标。

  因势利导

  1960年4月,杏树岗(二探区)青年突击队率先示范搞“干打垒”。他们在当地“干打垒”老把式的指导下,到月底在杏树岗地区建成了512平方米的“干打垒”房屋和2500平方米的“干打垒”房屋主体,总结出了一套“干打垒”施工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改进出了各种新的打筑板、规格夹板,还试制出了电动打垒机,建筑工效从每人每天不足1平方米提高到2.4平方米,成功地完成了试验和示范的任务。

  会战指挥部因势利导,动员全油田各单位6月1日开始,采取组建部分专业队伍和广大职工义务劳动自建相结合的形式,建筑“干打垒”房屋。

  专业队伍主要负责开赴林区拉运“困山材”、加工门窗、制造施工工具、打羊草绺把子。进大兴安岭拉运“困山材”的运输队,冒着严寒,爬山涉水,自己收集木材,吃冷馍喝凉水,战泥泞,千里迢迢,人不歇脚,车不停转,拉出了大量的木材。

  广大采油、水电、机械加工等工种工人,采取一部分人每人顶两个人的岗位,挤出一部分人突击“干打垒”;钻井队和各级机关、科研、设计和宣传教育机关上班时间干工作,业余时间搞“干打垒”。地方政府派出有实际经验的领导干部带队的“干打垒”技术辅导团进行指导。沈阳军区派出大批部队为油田修路、铺水管线、架电线,支援油田生产建设。

  在“干打垒”建筑热潮中,整个油田就是一个大工地。人人参加紧张的劳动,起早贪黑,挑灯夜战。各工地上灯火通明,人声夯声震天。大家都为抢在入冬之前建好房屋,大干不息。从6月全面铺开,到9月底为止,历时120天左右,全油田完成了几十万平方米“干打垒”的房屋建筑。其中,会战指挥部所在的中心区,也是油田70%以上职工聚集的区域,完成了大部分的房屋建筑,出现了“七一村”“八一村”“新市区”等新的居住点。建造的这些“干打垒”房屋,都有火墙或火炕取暖,用天然气做饭、电灯照明,并装有公用的自来水龙头,基本适应了生活的需要。

  责任编辑:陈尔东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