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资讯  >  国内
强链延链补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2022年04月14日 08:32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初春三月,大亚湾畔。惠州石化和中海壳牌比邻而居,作为中海炼化下属单位,两家公司利用距离优势,在这里上演一幕幕“变废为宝”的故事。

  在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将基础化工产品输送给邻近的下游企业,从而减少仓储成本、运输风险,实现产品就地转换的模式,被称为“隔墙供应”。这不仅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益,更能实现产业发展与碧海蓝天兼得。

  身处惠州石化一线车间,能管窥“隔墙供应”的生动实践,感受中海炼化高质量发展的脉动。

  邻居带着特产“串门”

  天空湛蓝,阳光明媚。在大亚湾石化区,这对“邻居”时常带着“特产”去隔壁“串门”,惠州石化带着丙烷、催化干气等产品,中海壳牌带着正丁醇、异辛醇。

  近年来,随着双方的“隔墙合作”,不合格的丙烯实现了“变废为宝”。丙烯作为煤制氢净化单元制冷工段的冷媒,经过长时间循环利用,质量逐渐下降,无法达到合格要求。以往,由于没有不合格丙烯收集设施,不合格丙烯不得不进入火炬放空。

  后来,惠州石化设计建成了一条“不合格丙烯返回中海壳牌化工”的专用管线,将不合格丙烯返送到隔壁中海壳牌化工进行二次加工提纯,通过“隔墙供应”,实现了携手双赢。

  惠州石化相关负责人介绍,秉承炼油化工一体化的理念,两家公司在设计之初,就围绕石脑油、液化气、工业水、蒸气等物料互供做了大量工作,力求实现“1+1>2”的效果。

  在惠州石化,炼油产品通过管道供应到中海壳牌,中海壳牌以此为原料进行下一步生产。近年来,惠州石化与中海壳牌整合优质资源,加强供应联系,串联成为紧密型共同体,驱动石化产业一体化运转,使原材料供应更便捷、物流成本更低廉,有效提升了中国海油在惠州产业链附加值。目前,两家单位之间互供产品,由建厂之初的石脑油、苯、液氨等3种产品增加至近20种

  行业人士认为,隔墙供应主要有四大作用:一是节省成本,特别是减少了炼油产品出厂及化工的原料采购的运输成本;二是降低出厂压力,隔墙互供降低了储罐、码头的占用,有利于平稳生产;三是提高抗风险能力,减少了在极端天气情况等因素下对化工原料供应和炼油产品出厂的影响;四是提升了物料的价值。

  提升企业协作效率

  2021年,惠州石化与中海壳牌石脑油互供量超255万吨,实现了石脑油互供量连续三年增长;双方机会物料互供30万吨,较2020年增加160%,互供物料总量较2020年增长超50万吨,增幅近两成。在双方不断努力下,实现产值与税收稳定增长。

  不仅如此,这对邻居不仅有福同享,还有“难”同当。“隔墙供应”不仅是带来了原料获取的便利,更有公用设施和“三废”处理的共享。惠州石化通过建设公用工程管廊,将中海壳牌产生的污水输往惠州石化环保设施,通过生物法、物理法等方式调节水质、净化污水,并将合格净化水回用至中海壳牌,作为消防、绿化、生产用水实现了水资源重复利用

  近年来,在中国海油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两家公司发挥产业紧邻、原料“隔墙供应”的优势,推进石油后加工及向精细化工转型,从“原料生产地”升级为“精细加工集聚区”

  2021年,双方通力合作,高质量完成了二期炼油装置及一期化工装置检修期间的一体化物料互供,实现产品“就地转化”;解决了催化干气二氧化碳超标的难题,实现了催化干气的连续稳定互供;克服了苯酚丙酮装置污水苯系物超标的困扰;缓解了丙烯、液化气、裂解汽油等物料节假日期间的出厂压力,保证了双方装置安稳长满优的运行,实现了互利共赢

  同时,为保障沟通更加便畅,双方还通过联合指导委员会、月度握手会为炼化双方搭建了更好的交流平台,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渠道。通过该途径,双方协调解决了管廊利用,精制石脑油互供等诸多生产及项目建设问题,信息传递更顺畅、反馈更及时。

  展望未来,炼化行业即将进入行业整合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惠州石化将和中海壳牌继续精诚合作,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形成合力,抓住发展机遇,携手面对挑战,共同建立国内一流的炼化一体化基地。”惠州石化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夏强斌表示。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