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人物
【人物】“神医妙手”高东斌
2022年01月19日 18:21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刘晶晶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全国劳动模范、中海炼化惠州石化高东斌以“神医妙手”保装置平稳,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他抛下荣誉,从零出发;他深入一线,练就“神医妙手”;他将所学倾囊相授,培养出更多扛起新时代奋进大旗的后浪。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中海炼化惠州石化运行七部生产监督高东斌。

  距高东斌第一次被评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已逾20载。在工作岗位上的30年里,他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发挥着一个共产党员在岗位创新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对高东斌来说,支持他不断前进的信念是:做一个甘于奉献、精益求精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工人党员。

  爱岗位 创一流

  1988年,高东斌从技校毕业。好奇、好学是他的内在动力,忠诚、实践是他的人生坐标。

  “岗位缺什么,我就学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我就补什么。”“我们的企业一定要成为同行中最好的。”“中国一定不能输给外国。”高东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7年,已是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的高东斌做了一个决定:南下广东,加入中国海油的第一个炼油项目。他拒绝了车间主任抛出的安全工程师岗位,抛下荣誉,从零出发,只身来到大亚湾,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一到大亚湾,高东斌就赶上了惠炼一期项目机械竣工收尾。他二话不说,便加入了生产准备大军,从一名班长变成了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他每天和一群大学刚毕业的“新兵”一起在塔器里钻进钻出,穿梭在单层不到60厘米高、200多层的塔盘间,一层一层地检查。塔器里的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他的工作服被汗水浸湿了再沤干,沤干了又浸湿。晚上回到家,他还要忙着整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那段时间,高东斌全身心扑在项目现场,高标准做好各项准备和试车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了多起事故隐患,确保了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创造了国际一流的开工纪录。

  “我们生产线一有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高。”大家对高东斌的印象出奇地一致,“他是现场的‘妙手神医’,只要往机器旁边一站,很快就能知道设备运行正常不正常,问题出在哪儿……”

  要练就这样的本领,可得下一番狠功夫。在高东斌的办公室,有10多本厚厚的笔记本,每个本子上都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处理现场隐患和解决生产难题快、准、稳的秘笈。

  装置投产成功后,他敢为人先,带头攻克了多项生产技术难关,确保了装置高效长周期平稳运行,降本增效显著。

  2013年,高东斌作为中国海油第一批技能专家赴德国学习,他的行李中比别人多了4本厚厚的德汉词典。学习期间,他利用各种机会,把国外炼化企业的每一个调试步骤、每一项程序牢牢记在心里。他时时关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撰写了《催化重整装置换热网络夹点分析与优化》《Cyclmax Chlosorb技术运行及操作优化》《绕管式换热器在连续重整装置中的大型化应用》等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也是凭着这一种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他先后考取了大专、本科文凭。

  2017 年,以他名字命名的“高东斌催化重整技能大师工作室”揭牌成立。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高东斌带领技师创新工作室累计完成创新课题64项。其中,《催化重整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获得中国海油集团公司最佳面授课程一等奖。

  “我们工作室在高师傅的带领下组织、参与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5项。其中,工作室研究开发的《160万吨/年预加氢装置高东斌操作法》可缩短装置开工时间8小时,节省操作费用24.3万元,在中国海油炼化企业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工作室青年骨干朱长春介绍说。目前,工作室已成为炼化一线技术难题的攻关站和创新创效的孵化器。

  勇创新 增效益

  2016年,已经47岁的他主动请缨,参与惠州石化二期改扩建项目重整装置建设,他以旺盛的工作热情活跃在项目建设一线。虽然年近半百,但他从来没有减少提升技能的努力,也没有降低创新实践的要求,更没有远离现场遥控指挥,责任心、事业心反而更加强烈,学习自觉性更加迫切,创新实践更加扎实。

  作为重整装置现场指挥,高东斌通过提前介入施工配合,合理统筹施工顺序,梳理开工流程,加快项目建设速度。项目建设期间,他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对设计图纸进行认真审查,查出可能造成生产安全隐患的设计问题55项,对其中37项不合理的设计进行了修改。项目建设收尾阶段,他精心组织三查四定,排查发现设计漏项、工程质量及隐患、未完工程量5516项。通过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他和项目人员把问题在限期内全部解决,不仅保证了工程进度,而且为装置安全、经济开车一次成功打好了基础。在他的带领下,重整装置提前3个月开工,增产对二甲苯1.2万吨,为企业创效7000万元,开工技术指标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

  高东斌技能精湛,在许多设备重大问题上都显示出智慧的闪光点。他从不盲从专家所说的硬性规定,敢于挑战自我,对技术空白领域进行探索。重整装置再生单元注氯线多次发生堵塞导致装置停车,他带领团队发明了在线打压疏通技术,进一步优化雾化氮气量彻底避免堵塞,避免经济损失500万元。

  从一个普通的一线倒班工人成为一名出色的班长,一个“干”字让他尝到了甜头:业务熟悉了,技能提高了,也总结出一些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

  2019年,高东斌牵头组织二甲苯分离装置检修,通过仔细研究开停工方案,优化开停工工序及流程,将停工时间缩短24小时;停工过程严格执行绿色吹扫方案,不断优化吹扫流程、技改技革等措施,实现了“油不落地、气不上天,声不扰民”的检修目标;检修过程执行“作业项目工单化,施工现场标准化”。这样,在25天时间内完成检修及技改项目20大项、上百小项,确保了装置检修一次性开车成功。

  2019年,高东斌获评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我感觉,这是所有一线工人共同劳动的结果。”他发自内心地说,“炼油化工的生产过程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每个人手中的事情看似不大,但集合起来就是事关成败、事关国家经济利益的大事。我想,不论哪一个人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办好,我自己也就是那千千万万炼化大军中的一分子而已。”

  长期奋斗在一线,高东斌练就了一双觉察隐患的火眼金睛,有他在的地方,安全隐患就无处藏匿。

  2015年11月,他发现脱戊烷顶水冷器内漏,立即采取措施处理,避免了非计划停工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300多万元。2018年,他提出航煤加氢往复机增加振动和位移监测,避免了设备损坏事故的发生。2018年4月,操作人员巡检发现二甲苯塔顶空冷管束泄漏,他指挥班组成员按照预案进行事故处理,避免了一起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2015年至今,由高东斌参与处理装置隐患18个,避免了装置非计划停工8次。

  高东斌善于创新,消除生产瓶颈。由他提出和参与的技改项目15项,创造的效益近亿元。2017年,他提出K202压缩机凝结水线技改,节约除盐水7.8万吨,节约生产成本62万元。当年,他还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二期项目重整进料国产绕管式换热器技改,节约设备费用4000万元,年节约燃料气1700万元,该项目获得2018年惠州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

  传帮带 育新人

  新时代的工人,不仅要有力气,而且还要有知识、有智慧、有技术、能创新。在高东斌看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上,更要体现在最能适应时代发展、最能掌握先进技术、最能推动先进生产力上。

  作为惠州市技师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高东斌更多考虑的不是个人的荣誉得失,而是不断开拓新的工作思路,提升炼油一线工人的技术水平,使团队更加专业化,更好地为企业做贡献。

  高东斌倡导以“3+3创新理念”引导青年员工实现岗位创新、岗位成才。“3+3创新理念”即创新三定位和应用三标准。创新三定位指观念定位、目标定位、方法定位;应用三标准是见效益、提效率、无隐患。他指导员工立足本职岗位,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发现创新的灵感和切入点,在实现岗位创新的同时激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懈追求,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和业务水平,最终实现岗位成才。目前,他所带班组成员中2人被评为“技术标兵”,1人被聘为惠州市首席技师,还有5名高级技师和2名技师。

  工作上,高东斌是个走在前、苦在先的人,生活中的他是个面带笑容、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的人。他从细微处关心着班组的每一位员工——哪个生病了、哪个情绪低落了、哪个家里有事了,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一种乐趣、一项爱好去做,你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一种力量,一种动力,就会把工作干得更出色。”高东斌立下了这个座右铭,用以自勉。

  做好传帮带工作,培育更多高水平人才,高东斌孜孜不倦、乐在其中。

  “是党教育了我,培养了我;是这个团结的集体支持了我,鼓励了我。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中才能发出自身的光和热。”高东斌说。他用真实的自我演绎着平凡而不空度的人生,他用无悔的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品行情操。

  本文图片均由中海炼化惠州石化提供

  责任编辑:郑 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